华夏时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雄安新区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炒房者闻风而动遭遇禁购,炒股者则经历了数十只概念股涨停的壮观,相关基建、水泥、有色、地产、环保等板块纷纷卷入这波行情。
4月5日,雄安新区公布后首个交易日,一位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在微信群里推荐:“如果有家银行叫雄发行,那就是北京银行。”当天北京银行收盘上涨3.12%;张家港行更是上演大反转,从开盘时一字跌停,至收盘反而上涨1.7%,一天振幅高达11.7%。
然而,第二天银行股便恢复了沉寂,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北京银行跌1.11%,张家港行跌4.51%。最近接二连三的大公司爆出巨额债务问题,包括多家上市银行在内的数十家银行踩雷,每家银行动辄数亿、数十亿的贷款牵涉其中,此外关于银行其他问题贷款传言不断。银行不良贷款还难言拐点,而业绩多项指标又显露底部企稳迹象,银行业天亮还要多久?
银行业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而银行股在雄安新区的概念刺激下,同样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表现。
4月5日,雄安新区概念股掀起了一波涨停潮,华夏幸福、金隅股份、河北宣工等40多只股票涨停。当天,北京银行以涨幅接近4%开盘,但是很快一路下行至1.25%,午后才渐渐拉升至收盘为3.12%;张家港行开盘便一直趴在跌停位上,直到上午10点才打开跌停并一路爬行,至收盘反涨1.7%,并且站上了历史最高价30.51元。
银行业有人开玩笑说,“雄安那些涨停板算什么,张家港行涨幅高达11.7%。”市场上更有人呼之为妖股,当天张家港行因内幕交易质疑停牌自查后复牌,出现了从跌停到上涨的反转大行情。
那么,银行业如何在雄安新区建设当中受益?业务上会有什么影响呢?
天风证券银行业最新报告称,雄安新区的设立被称为历史性战略选择,直接对标深圳、浦东,规格之高前所未有,相当于再造一个“浦东”;造城势必要搞基建及投资,带来巨量融资需求;尽管新区不是一夜建成,落地尚需时日,但作为历史性战略,预计未来5年带动的融资需求超万亿。银行业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显著受益于这一国家战略,“资产荒”有望进一步缓解,减轻上市银行成长性担忧。
上述报告还称,北京与华夏银行最受益。二者在京津冀均有布局,华夏银行华北地区贷款投放占比为全国性银行最高,北京银行为北京本土银行经营范围围绕京津冀,计划未来5年投入万亿专项授信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然而,这些利好并没有对银行板块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4月6日,北京银行便下跌了1.11%,华夏银行跌了0.61%,而张家港行大跌4.51%;除两家银行翻红外,其他20多家全部都是绿油油的一片。4月7日,银行板块依然负重前行,北京银行午盘跌破1%,张家港行更是盘中跌幅达9%。
雄安新区大建设的憧憬下,银行股仅仅只昙花一现,出现了“一日游”的超短行情,在这背后,银行业的不良率究竟处于什么状态,业绩的拐点还有多远?
银行业压力重重,风险资产还在不断地暴露。
近日,辉山乳业、齐星集团、天信集团等多家企业爆发债务风险,每家上百亿的债务将包括多家上市银行在内的数十家金融机构卷入其中,每家银行涉及贷款少则几亿多则数十亿,如果这些债务最终无法偿还,最终将会变成不良贷款,对银行的利润造成侵蚀。
一位银行业人士称,市场上还出现没有被证实的传言,都是有关银行贷款的问题,“这对银行板块形成负面拖累”。
从最近银行公布的2016年业绩来看,银行业离春天还有距离。安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对五大行业绩分析称,利息增速下滑拖累营收增速,受经济下行及企业信贷需求疲软影响,五大国有银行营收增速都处于下滑期,净利息收入增速均维持负增长是拖累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资产质量趋稳,拨备压力犹存;五大国有银行拨备压力宽紧不一,总体压力犹大。五大行拨备覆盖率普遍环比下降且绝对值偏低,拨备压力较大。预计今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不良风险暴露压力仍较大,五大银行仍面临较高的拨备压力。
2016年,国有大行处于负增长上下,中行净利润增速从个位数增速滑至-3.67%,建行和农行净利润增速回升分别为1.45%、1.86%,工行、交行分别处于0.4%、1.03%的增速。
长江证券分析报告认为,前11家银行(不包括次新股)发布的年报,行业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1%,四季度剔除掉异常值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9%,与去年三季度增速持平。
也就是说,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没有进一步下滑的迹象了。分析师们还看到了银行其他的底部信号。招商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称,五大行2016年末还原处置后不良率已近5%,不良暴露已相当充分。2013-2016 年,五大行通过清收、核销、转让、重组升级等方式累计处置不良规模已达1.7 万亿元,是其2016 年末不良余额的近2倍。若将这4年内累计处置的不良还原,五大行2016 年末加回所有处置后的合计不良率已达4.97%,远高于1.71%的披露值。
在马鲲鹏看来,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不良暴露已有相当程度,银行并未通过不正当手段隐藏不良,而是大量消耗了自身的拨备和利润来进行处置,这是导致银行披露不良率“看起来不真实”、但实际不良暴露已相当充分的根本原因,大量不良已经暴露并被处置了。
此外,赵湘怀认为,2017年对理财业务监管趋严,理财规模增速放缓,理财相关手续费收入增速趋缓,零售相关手续费收入增长保持平稳,对公融资相关手续费收入降幅收窄。
那么,银行业的曙光何时到来?
“虽然还没有见底,但是需要等待的时间应该不是很长了。”3月31日,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称,不良率到底有没有见底要看不同区域。对此,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最近该行业绩发布会上称,暂时还不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只是说确实出现了比较好的迹象。
華夏時報 —思想创造价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华夏时报 @水皮
▶网站 | http://www.chinatim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