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
didaofengwu)授权转载。
“地道风物”是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内容创业品牌,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立志于“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大蒜应当是有史以来
爱憎两极分化最明显
的食材之一了。
爱者嗜蒜如命
,无蒜不足以进食;
恨者则畏之如虎
,偏偏蒜味又难以遮掩,沾到一点就食欲全无。更为要命的是,大蒜天生拥有着
沛然难御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吃完之后,五步之内与人交谈,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蒜味。任谁见了都得抱拳,暗暗“称道”一声:
图为“生食大蒜的暴君,面粉终结者,葱蒜界的国王,二荆条的毁灭者,碳水教父,蒜薹和打卤的男神,大海碗的清道夫,眼镜封印破除者,神圣羔羊之父——神蒜子徐大sao”。
因此,吃蒜可以说是一件
私密
的事。闲居家中,独自窝在角落吃面就蒜,是
一个人的
味觉狂欢
;若是再能找到一位“蒜友”,开瓶啤酒,再置几叠小菜,则是
两位知己的促膝长谈
。个中滋味,旁人难解。
今天我们吃的大蒜起源于
中亚和地中海地区
,是位“
西方来客
”。
自
汉代张骞
第二次出使西域,“
胡蒜
”传入中国以来,这种
辛辣刺激、回味悠长
的食物便迅速融入我国兼容并包的饮食文化当中,与
葱、姜
并列,尤其是在北方人的眼中,几乎
可搭配除米饭外的所有主食
。
吃面得就蒜
。
新疆
的大盘鸡,一顿下来是“
鸡光蒜尽
”;
陕、甘、宁
一带,西起
武威“三套车”
中的
饧面
,敦煌古老的“
胡羊焖饼
”(说是饼,实则是宽宽薄薄的面片),东至
老陕的臊子面
,也都与蒜气味相投;连把
醋
当成“心头好”的
山西人
,吃刀削面的时候也得配上蒜,重要程度仅次于醋。
北方人逢年过节都得吃的
饺子
,当然也得佐蒜而食,最好是腌成淡绿色的
腊八蒜
,滋味最美。甚至有传闻,山东人包饺子,有直接拿蒜蓉当馅儿的!或许对嗜蒜如命的人来说,这才是“蒜乡”的至高礼遇。
南方人吃整瓣蒜的不多,如江南的阳春面那般精致纤细,大抵是经不住生蒜洗礼的。
因而在南方,大蒜主要作为调料入馔或剁成蒜蓉当酱,无论在家常小炒还是海鲜大餐中都必不可少。但在西南的
贵州
,大清早起来嗦碗
羊肉粉
,桌上也摆着几瓣山地产的小蒜,粉酸辣,蒜刺激,两者碰撞,无论之后是去上班还是去搓麻,一早上都能神清气爽。
陕西的
关中、陕北
一带,
面多是宽面
,有
小指宽的到裤袋粗的
。走进
老陕的面馆
,桌头照理摆着
一缸油泼辣子,几头带皮的干蒜
,老客入馆坐定,叫上一大碗面,趁这会儿功夫,立马就开始剥蒜——
先是一掰,再取出蒜瓣,徒手撕下一层
薄如蝉翼的壳儿
,遇上讲究的“蒜客”还得把蒜码整齐了,桌边一字排开,心里合计着今天的“
蒜量
”。
都说秦人豪迈粗犷,剥起蒜来却仔仔细细,一丝不苟,颇具有仪式感。
等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来,拌开了,就着蒜大口地“
咥
”,强烈的刺激感冲击着面条的厚重,
在舌尖打了一场“攻防战”
,待到“
鸣金收兵
”了,再呷上一口面汤,
那滋味就像古城的历史那样,说不尽的回味悠长
。
老陕除了掰蒜,还掰馍,
地道的羊肉泡馍都是老饕们自己亲手掰出来的
!吃泡馍更得就蒜,而且必须得是
酸甜可口的糖蒜
。相比生蒜来说,用糖、醋、盐腌过的糖蒜不那么“
气冲霄汉
”,反倒
清甜解腻
,完美中和了泡馍的油和咸。
西安的羊肉泡馍,重油重盐,不吃上两颗糖蒜不足以解腻
到甘肃,
面食绝非只有世人想象中的“兰州拉面”
,陕西有的,这儿几乎都能看见。而不管有多少种花样,
蒜还是少不了
,甘肃人在吃蒜这件事上有历史,
汉代张骞
从西域带回来的“
胡蒜
”,在这儿进入中国;而山东的大蒜,也是
甘肃人李恂
,任
兖州刺史
的时候带过去的!
在吃面这件事上,
宁夏人
或许没陕、甘二地那么狂热,
他们的“主食”可是羊肉!
吃宁夏的
手抓羊肉
,一定得就着蒜,当地人爱说:“
吃肉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此言诚不我欺。当一盘“
死壮死壮
”的手抓邂逅“
性感辣味
”的大蒜,本身已经没多少腥膻味的宁夏羊肉,只剩下
味蕾里激荡的鲜
和
鼻腔里弥漫的香
。对于不怎么吃羊肉的人来说,
或许一小叠解腻的醋蒜汁,会是你打开新世
界的大门。
宁夏的手抓羊肉,简称“手抓”
尽管在餐桌上,
葱才是主旋律
,是周礼指名道姓“
春用葱
”的古老传统。
但山东人吃蒜的功力绝不亚于吃葱
!
地位上稍逊一筹,想来是汉代才传入的“胡蒜”,孔老夫子没能吃上,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前几年
蒜价疯长
,对于
南方人
来说,只是少了点调味料,无伤大雅。但对山东人来说,蒜价浮动可是关乎“
吃饭的家伙
”!其中缘由,在于山东人不仅爱吃,也善于种蒜,是当之无愧的“
蒜乡
”。
山东盛产大蒜
,尤以
济宁的金乡大蒜
和
临沂的苍山大蒜
最知名。从数量上来看,光是金乡大蒜,就
占全国大蒜产量的十分之一
,且汁鲜味浓、香脆可口,更富药用价值,传闻神医华佗曾以之救治咽喉堵塞的病人,可谓
“蒜”到病除
。
苍山
(现称兰陵县)的大蒜同样个大味美,其间更有一曲悲壮的“
天堂蒜薹之歌
”。在作家
莫言
的笔下,名扬天下的“
白汁儿蒜薹
”承载着
农人丰收的希望
,腐败了带着“
辣臭”的蒜头
里则藏着一部
爱与恨的血泪史
。
而那
蒜乡之人的性情
,正如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大蒜,平日里
质朴敦厚
,埋在地下
沉默寡言
;一旦被视作“羊、马”宰割,则拔地而起与命运搏击,留下一段
慷慨悲壮、荡气回肠
的史诗。
在从前
贫困的岁月
里,一天劳作归来,几个馒头就着生蒜下肚,是
老山东人
活命的方式。
这种味觉记忆根植于厚土,承袭于血脉。
时至今日,麦子成熟的季节,用新麦粉蒸出的馒头,蘸上和鸡蛋一同捣出来的蒜泥,大口大口地塞入嘴中,依然是爱蒜者的一道人间至味,更包含着老一代人对“
以蒜为菜,果腹充饥
”养活了齐鲁万民的感喟与深情。
因而在山东,吃蒜吃的不仅是那独特的滋味,更是吃出了
礼乐之乡对于生民福祉的关怀
。
这两样都带着点
江湖义气
。
酒
自然不必说,醉里挑灯看剑,天生就是
侠客的标配
;
蒜
同样
颇具侠骨
,食蒜之人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