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乱翻书
纸上谈兵,分辨科技史信号与噪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胖东来超市将在郑州开店 ·  18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正式官宣!上汽和华为终端达成智选车合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乱翻书

死亡的武侠小说

乱翻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3-08-23 23:30

正文

前天和人聊起来,我说,武侠小说是一种正在死亡的文体。聊天扯淡时,下个判断,我也懒得列举理由,用因果关系来论证这个结论,也不指望说服别人。毕竟不存在一只叫“武侠小说”的股票让我们来投资。我对许多小说写观后感时,隐然有这种感觉。理一下思路:


1.小椴的说法我基本赞同,金庸写的是农业时代的武侠,古龙写的是工业时代城市人的武侠(大意如此)。


2.温瑞安试着突破,写得走火入魔。黄易加入了很多新元素,他成于把现代思想加入历史上的争霸斗争,也败于把历史参合得太深,当他试图让历史回来正轨时,小说本身的进程就变得很别扭。他小说中的缺憾,促使许多人直接写改变历史的架空穿越小说。


3.当玄幻和穿越兴起,武侠小说开始变得格外难写。我国特有的玄幻小说中的力量体系同时可以容纳武功和魔法,可以写得比传统武侠更华丽(风姿),更容易满足读者的yy需求。历史穿越类小说从新宋开始这些年来越来越严谨,无论试图用技术还是用思想制度改变历史,都需要相对合乎逻辑的设定,这种世界里,无视物理规则的武林人士,会直接破坏小说情节的推进。我们假设一下,新宋中如果出现石越被一名九品剑客刺杀,他被一名侠女相救,多麽违和。


4.随着社会科学和人文思想的进步,武侠小说中社会架构经济运行的合理性,人物行事的规范,不断被人们质疑。有作者试图用商品经济社会的方式,重造一个合理的江湖,但这样写出的灰蒙蒙作品失去了武侠小说该有味道。


但对现代的作者来说,武侠短篇故事写出来也没什么地方发表。而且短篇小说要写好本来就很难,有这种能力的作者,往往不屑于写武侠小故事,而有更高的追求。


曾经,有些专家学者什么叶洪生,陈墨之类的谈起武侠小说来,总爱扯上史记游侠列传,唐传奇,明清公案小说,后来发展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人性不变的光辉balabala,直到现在他们的文章依然这种套路,就象谈到刘慈欣时,必然会出现江晓原(真是奇怪的联想啊)。经过专家和读者们的努力,随着看武侠长大的一代人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武侠小说渐渐摆脱了诲淫诲盗教唆败坏青年等等罪名。有些专栏写手喜欢在文章里引用几句徐克电影中的台词,表示自己看过金庸古龙,是个性情中人。


但是那套脉络来自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他们谈论起我国的推理,科幻奇幻小说,都是按照这种套路。不同的是,前几种小说从国外传进来,一直在变迁发展,我国的小说追着别人后面,有的抄。而武侠小说,(虽然在桥段上略有借鉴,金庸从爱伦坡梅里美大仲马那里模仿),但总体上是我国本土自发成长起来的小说,而且一度长成了庞然大物。但我国对武侠小说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实际上,我国对通俗小说类型文学的研究本来就很落后。但科幻推理有国外的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分析,我国可以翻译学习。而对武侠小说的研究,远远不够。(我怎么得出了这麽个结论)


比如虽然我国的科幻小说不怎么样(相比世界一流),但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兔子羊白沃夫刚等等科幻民间理论家,评得不亦乐乎,理论术语一套套。推理小说上,迷诡组的那些大拿们什么本格古典诡计,推理的法则,也张口就来。而在武侠小说上,我们总在讨论些什么,万年不变的“金庸古龙你更喜欢谁”“再论谁是金庸小说中的第一高手”…


也就是,在武侠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理论。我们看到有明确的武侠创作理念的只有古龙,他不断的反思,不断求新求变,他在几部小说的前言里的一些宣言直到现在依然没过时。武侠小说该是什么样子,该表达些什么,该有哪些元素,这类基于本体的专业分析几乎没有。


把武侠小说和史记唐传奇拉上关系,对提高武侠小说的地位有一定作用,但对武侠小说的创作没什么意义,就象唐诗宋词再辉煌也不能不能给今天的诗歌创作撑腰。甚至按这种历史主义的思路,我们难免会超越的认为武侠小说的兴盛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是我第一段中的思路)。


如果用平常心,从商业的角度上,仅仅把武侠小说视为一种消遣的类型小说,而不赋予什么“千古文人侠客梦”之类的意义呢。二十一世纪以来,拍一部武侠大片成了每个华人导演心中的一个梦想,当然他们大部分都拍得莫名其妙,并把古装大片搞成了烂片的代名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