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极简格律诗基础,因为自己学的也不是很深,研究的也不是很透,所以我始终不敢说这是一次讲课,只能说是一次简单的分享交流,学习心得的汇报,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一定要批评指正。
我想今天大家听完我的分享呢可以有以下几点收获:
1.你以后读唐诗的时候会一眼看到这首诗的规律,会赏析这首诗好在哪儿。
2.你以后看别人写的格律诗,一上眼就知道这人水平怎么样?是不是行家里手,还是附庸风雅的胡编滥造,随意填充。
3.自己想写格律诗的时候,会注意到一些致命的错误不会去犯,能写的中规中矩,起码在格式上不错,至于意境啊,措辞啊,那都是后话。不会写出来了之后让行家一看,说你这不是格律诗啊,都不押韵,不按平仄,该对仗的不对仗,该相对的不相对,该相粘的不相黏,不该对仗的偏偏又去对仗了。
我说的几个关键词:“押韵、平仄、对仗、相对、相粘”。这是格律诗的基础要素,也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一、格律诗的理解
我对诗的理解,最优美的文字,最精炼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表达最热烈的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格律诗的文字一定要优美,让读者赏心悦目,诗的篇幅有限,不能有废话。
常见格律诗的种类:绝句,律诗
绝句
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言绝句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律诗
七言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言排律,五言排律
律诗的特点是除了首联和尾联都要对仗。
二、格律诗的韵
无韵不成诗,我们知道,诗词曲赋都是韵文,押韵是这些韵文的基本特点。所以,不押韵的不能算是诗。
那么什么是韵,什么是押韵?
从小学我们学拼音就知道我们汉语发音,有声母,有韵母。
那么我们所谓的押韵,就是要压同声部的韵母。
关于格律诗押韵的声部问题,可以参考韵书,诗词界主要认可的是《平水韵》,其次是《中华新韵》,填词还可以参考《词林正韵》。
韵书里,不但划分了韵部,而且规定了平仄。
那么平仄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平仄问题是格律诗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写格律诗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发声是1234声。古时候发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
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过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
那么现在用的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原来的那些入声就分散到前面四声中去了。
入声入到各个声里的都有,那么我们其实要注意的是,那些入到平声里的入声字。入到上声、去声里的那些字还是当做仄声用,就不用特别关注。
总结一下:平声是平,上声去声是仄,入声也是仄。
入声做仄声,只在我们用平水韵的时候要注意。用新韵的时候不用顾虑,就12声是平,34声是仄就可以了。
认识一首格律诗:
格律诗的基本概念,我们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1.只押平声韵
2.一韵到底
3.首句可以入韵,如不入韵,限仄声。
4.杜绝一个同一个字重韵。
5.韵脚一定要分明,韵脚要平,白脚要仄。
三、格律诗的平仄
七绝、五绝、七律、五律,每一类都有4种平仄关系,所以一共16种平仄格式。
同联相对,临联相粘
什么是相对?同联的上下句平仄关系是相反的,叫相对。
什么是相粘?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平仄关系相一致,叫相粘。
其实相粘就是两个联之间的更大的相对。
首句平起,首句仄起是什么意思?
我们说是首句仄起还是平起,是指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还是仄。
正如部队的一个队列的排面,排头兵也叫基准兵,他是很重要的,最后一个兵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看格律诗,也是这样注重看首句,排头兵是什么样,它决定了这个队伍整体的形象和格局。
格律诗里有三种现象要杜绝:
一是三仄尾,三仄尾是句尾三个仄声连一起。
二是三平调,三平调是句尾三个平声连在一起。
三是孤平,孤平是除了韵脚是平声之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不可以。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两个条件
1.不能是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是仄平结尾,第三个仄音就不能随意改变成平。
2.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的双平声结尾的句子,
倒数第三个字的仄音一定不能改,改了就会形成三平调。
依据以上的格律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所有的格律规则。
就如同我们在推导数学公式一样,有公理,有约束条件,有起始输入,那么我们就能设计出模型,形成公式,推导出输出结果。
所以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能像推导数学公式一样,推导所有的平仄规律来。
以一个首句仄起不押韵的五绝为例: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平仄关系。
第一句首句仄起不押韵,那么形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根据同联相对的原则,第二句和第一句相对,也就是相反,所以第二句的形式是:
平平仄仄平
这里第二句需要押韵,又恰好是平声,不需要改动。
根据临联相粘的原则,第三句要和第二句保持一致,第三句的形式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
但是第三句,作为白脚需要仄音收尾,那么尾字的平要改成仄,这样就形成了
平平仄仄仄。
三个仄结尾,三仄尾是不可以的,那么我们需要改动一下,把第三个仄改成平。所以结果就是:
平平平仄仄
按照同联相对的原则,第四句和第三句相对,也就是相反,所以第四句的形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