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邻近机场时,飞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没事儿听听是挺新鲜,就好像旅行出发的号角,但对于听众里的常客而言,这更是一种危害心脏的噪音。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Anna L. Hansell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Gabriella Captur合作,
首次基于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结果,揭示了飞机噪音暴露对心脏健康的危害
,结果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结果提示,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的飞机噪音会显著改变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包括左心室体积增大、心肌应变下降、心脏壁增厚等,进而导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近四倍。
研究还发现,
飞机噪音与心脏结构改变之间的关联,有四分之一乃至一半可归因于较高的体重指数
。
论文首页截图
随着航空业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居民生活在机场附近,暴露在持续的飞机噪音中。相比于道路、铁路交通带来的噪音,
飞机噪音具有更高的声压、更强的低频振动和不可预测的噪音模式
,这使得人体更难适应,从而产生更大的听觉不适和生理影响。
机制上讲,
飞机噪音暴露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
,导致血压升高、动脉收缩或扩张以及消化变慢,还会
导致皮质醇(一种压力相关激素)的释放
,使食欲提高并导致体重增加。另外有流行病学证据支持,
飞机噪音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健康问题密切相
关。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昼夜(全天24小时)噪音平均水平应低于45分贝,夜间(23:00-次日7:00)噪音平均水平应低于40分贝
,以减少噪音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首次基于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的结果,探讨飞机噪音暴露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研究使用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共纳入3635名居住在英国4大主要机场附近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没有听力障碍,且从2014年开始接受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扫描。
飞机噪音数据来自2011年英国民航局。
昼夜噪音≥50分贝、夜间噪音≥45分贝属于高水平噪音
,反之属于低水平噪音。
对参与者的年龄、BMI、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体力活动等)以及道路噪音、空气污染暴露水平等数据进行多因素调整后,分析结果显示,
居住在飞机夜间噪音≥45分贝地区的参与者
,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左心室体积增大,表现为舒张末期体积(LV EDV)增加5%、收缩末期体积(LV ESV)增加7%、肌肉体积(LV MV)增加7%;
具有心脏向心性肥厚的现象,表现为
左心室的质量(LV mass)增加7%、壁厚度(LV WT)增加4%
;
心脏功能减退,表现为
心肌圆周应变下降8%、径向应变下降7%、纵向应变下降6%
;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收缩分数(LV MCF)分别有下降1%、3%的趋势,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194)。
长期暴露于飞机噪音导致心脏
向心性肥厚的改变
基于另外一组包含21360名参与者的队列,研究者们揭示了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临床指标与MACE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左心室质量和壁厚度的增加分别与MACE风险提高32%、17%相关,心肌圆周应变和径向应变的下降分别与风险提高27%、23%相关。从整体来看,
长期暴露于夜间噪音≥45分贝对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影响,最多会导致MACE风险猛涨4倍
。
研究者们指出,BMI在飞机噪音暴露与心脏变化之间起到了较大的中介作用(25%-46%)。换句话说,
BMI越高,噪音对心脏的负面影响可能越大,高血压则可以解释其中9%-36%的关联
。
全天24小时都暴露于较高强度飞机噪音时,心脏变化与仅夜间暴露时相近,但效应较小。
飞机噪音暴露与心脏结构、功能之间的关联
看来,飞机噪音的影响远不止于打搅睡眠,对于心脏的危害同样不可忽视。这一发现为我们在制定交通噪音管理政策时提供了重要参考,
应该注重对于机场周边社区的健康保护
,尽量减少飞机噪音的暴露。
偶尔听听感受出行的喜悦就得了,老听飞机轰鸣还真不是啥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