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道方图说
做有趣、有料的专业法律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当代  ·  中坚 / ... ·  16 小时前  
收获  ·  《收获》书评 | ... ·  4 天前  
做書  ·  200多页的小书,我为什么做了一年 ·  3 天前  
精英讲书  ·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道方图说

道方图说 | 精品专业所要不要转型成为综合性规模所?

道方图说  · 公众号  ·  · 2024-11-29 20:48

正文


2019年走访江浙律所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两个不同的精品所负责人,问他们是否会考虑加入综合性大所,他们的回答是截然不同的。


其中一位不置可否,认为如果遇到好的综合性大所,也是也可以考虑的。


❌但另一位则认为完全不可能,因为他们的业内实力已经碾压很多红圈所,没有哪一家综合性有这个实力可以兼并他们。


从他们截然不同的回答,我当时就发现,其实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是自身的实力和对未来的笃定来决定的。

当一个精品所发展上遇到发展瓶颈, 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笃定的时候,自然希望求变。当年上海第一家婚姻家事律师事务所整体加入中伦的故事,也就经常被提及或者作为参考。

而当一个精品所发展方向非常明确, 对未来市场空间也比较笃定的时候,则并不会有转型或者加盟的想法。

专业所转型至综合性规模所的例子其实还真不少。

北京恒都是一个。 成立于2010年的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江锋涛从集佳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出来,把代理公司的市场化和公司化管理思维运用到律所管理和发展中。前五年,恒都专注于知识产权业务领域,不仅获得多个国际奖项,而且取得辉煌的创收业绩。但五年之后,恒都开始转型做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并且从前几年开始大量开设各地分所,如今分所数量已经达到30家。

深圳的良马也是。 设立于2016年的良马律师事务所,是一家专注于知识产权的双证律师事务所。2021年良马律师事务所乔迁拿下整层的办公空间,并正式开启了转型综合规模律师的征程,为此在公众号上提出“零成本执业,免费alpha账号”的招募公告,以零卡位费和较低的综合税费,吸引各个专业领域的律师到良马执业。2023年良马律师事务所又租下一层办公楼,为继续扩张规模留足了办公空间。

不仅如此,在知识产权领域,连具备知识产权代理资深背景的华进律师事务所,以及三环汇华律师事务所,也在公开场合表达要转型成为综合性律师事务所的决心。

这些讯息扑面而来,规模所的发展红利,让很多观点和言论都在加深专业所管理者的焦虑。

比如前几天听一个直播,主讲人的观点就说,客户的需求是多源化的,精品所解决不了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就无法与规模所竞争。这个观点咋一听还挺有道理,但这个观点的前提是精品所和规模所的服务能力是没有差异的。而事实上,精品所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精品所,首先应当是其服务能力可以称之为精品,有充分的产品特色和优势,相比市场竞争者要高出一筹。而一些评级机构,评价精品所,却还在将律师人数作为首要指标,似乎人少才是精品所的显著特征,显然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其实专业所和综合所的选择,不能随大流,还是要独立思考。

专业所聚焦于单一领域的业务,规模可以小,也可以大,但不管是大是小,要在市场上存活并发展,都必须要强。 那怎么才叫强呢? 当然是产品能力和品牌能力要强。

比如我参观的宋氏律师事务所, 做刑事业务,只有10个律师,但做的业务都很前沿,收费很高,人均创收可以比肩金杜。

还有虹桥正瀚律师事务所, 发展多年,律师人数已有7/80人,做的业务不管是标的还是疑难程度,都在业务领先。

他们不需要去做全领域的业务,不需要去考虑客户的其他需求,因为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往往是其他律师事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已经站在金字塔的塔尖,反而竞争不那么激烈,因为能够具有同样业务能力的律所,就只剩那么几家而已。

所以他们需要去加入或者转型为综合所吗? 似乎没有这个需要。

不管是从律所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而言,还是市场拓展的路径依赖而言,其他的综合所并不能比他们自己而言,可以提供更好的平台资源。

当然有些专业所可能并不是因为发展瓶颈的原因,只是纯粹想向规模综合所转型。

综合所往往覆盖多个领域的业务,没有一定的规模则很难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这么多年规模所发展的红利来看, 一方面百人以上的规模所让律所的共同留存资金变多,从而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资金去投入到行政团队的建设,共同服务的提升,以及律所品牌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规模越大,那么不同专业领域律师之间形成的内部市场空间潜力就越大。 很多注重内部市场的综合性律所会制定一些合作分配规则,以及各种所内交流活动促成不同领域律师之间的业务合作。这种化学效应可以有效提升单个律师及以及律所的整体创收。

对于市场上很多客户而言,综合性律所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法律专业服务,也就是一站式服务的便利。

目前市场上的综合性律所,其实竞争的不是业务,而是律师人才。 各个律所之间的机制大同小异,都是提成分摊成本的模式,差别不是那么大。 律师选择去哪个所,往往是这个所的知名度,还有律所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律所的文化吸引力这三点所决定的。

知名度可以为独立律师的业务签单背书,公共服务能力决定个人律师在律所支出与获得的性价比,而律所文化则决定律师进所后是否有归属感。

一体化的专业所转型做综合所,我认为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原因在于一体化专业所,特别是配置了行政和市场服务团队的,往往具有更强的公共服务能力。

比如良马在转型做综合所后,在品牌宣传,律师个人宣传,活动策划上均表现出不俗的公共服务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很多人数上不去的综合性律所所缺乏的。

当然劣势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专业化标签对其他业务的不利影响。客户往往还是会基于以往的认知,这对其他业务领域的影响力打造会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要吸引其他领域那些特别强的团队或者资深律师也会有些难。

同时,转型之后的律所,对于原有的一体化团队,可能既有一定的机会,但也有危机。 机会在于,其他领域的律师会带来新的客户资源,相互合作能够促成彼此业务的增长。而危机则是,不同团队客户的定位不同,可能会产生案件利益冲突以及律所品牌价值定位的问题。

此外,一体化团队内部的律师,面对更多元化的律所分配方式,这对原有的一体化团队的管理也是一种挑战。

方图在还未成立之初,曾经也被邀约加入综合性的大所。当时考虑到未来可能存在的诉讼案件利益冲突,以及大所对于专业团队和专业市场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有限,很多品牌打造的工作以及客户开发仍然主要需要依赖于自身。所以还是选择了设立新所这条更难的路。

几年前,又有北京律所邀约翻牌。但此时方图一方面对于打造自己的品牌满怀梦想和期待,另一方面也是认为两个律所之间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大。



图片@王志峰 日本美景


在对未来道路的规划上,其实每个律所创始人的目标不一样,也就决定了大家在面临抉择的时候的选择也不一样。如果想做一家世俗意义上的,用成功来定义的律所,那么创收和规模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目标。


但实现的路径却是多种多样的,综合也好,专业也好,都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已。


但如果我们对自己心目中理想律所的想象更清晰一些,那么每个人心中的成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发展的路径选择其实并不没有那么多。






何俊 往期精彩文章

道方图说 | 青年律师该如何提升公开演讲能力

道方图说丨经济下行,律师事务所该如何做好新产品定位?

道方图说 | 找律所等于开盲盒?法学生求职的避坑指南


-End -

「有用就扩散吧」



本文由道方图说编辑发布,欢迎分享
如需转载,
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并获得许可


佛山办公室联系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