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人看来,这就是篇黄文。 女主人公叫:小扎
我猜作者是故意的,且作者是个东北人。
【
#陪娃出国读书的中产家长都后悔了#
】早上碰到小扎,我和她一起坐车,路上聊起了她在美国待满一年后的打算。
小扎是国内一所211高校商科专业的讲师。离异、单身的她在父母的帮助下一起抚养五岁的女儿。小扎当讲师的第四年,她拿到了学校访问学者的名额,可以出国去高校交流学习一年。这算是“镀金”,按照以往流程,只要等她一年后回国,论文发出来,基本就能确保升任副教授,算是把铁饭碗抱在了怀里。
和很多访问学者一样,小扎这次也把读学前班的女儿带到了美国,想让孩子长长见识、体验一下国外的教育。一同随行的还有小札的妈妈,带老太太出国玩玩,顺便帮她照顾女儿。
到国外的第三个月,女儿问小扎:“妈妈,我们能不能留下来不走了?”我问小扎,女儿不想回国,是不是因为在学校玩得太开心?小扎点头如捣蒜。
小扎在国内包邮区某市生活和工作,当地高中录取率刚满50%,她的同事朋友圈都有着浓厚的“鸡娃”氛围。5岁的女儿在国内时,每天日常生活基本都浸泡各种学习资料中:加减法运算、奥数、小古文、自然拼读、RAZ刷级……放松的时间是跳绳、轮滑、游泳兴趣班,还有每天两次做眼保健操和去兴趣班路上读绘本的时候。
现在来了美国,女儿上学不用穿校服、上课不用端坐;每天学习内容简单,正儿八经学习时间不超过2小时;课后没作业、下午3点放学后可以一直疯玩下去,这样的日子小孩儿哪有不喜欢的道理。就连女儿的弱项英文,公立学校都贴心安排了一对一的英文老师给她免费补课。有了语言环境,三个月下来、“社牛”女儿的英文听力和口语进步神速。
访学这一年,就像一个分水岭,让小扎开始仔细复盘到底她和女儿想过怎样的生活,她真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在国内体面的工作,重新开始吗?而想扎根在一个新的国家,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两年,有个词叫“中产返贫”,尤其是那些在国内过得不错的中产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资源举家迁移到新加坡、澳洲等国,然后才发现自己找不到从前那般合适的生计,过去体面的中产生活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职业生涯经历断崖式下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认识的另一名访问学者,她之前是国内二线城市一家医院的骨科医生。本博连读八年、两年规培,终于持证上岗。工作若干年后拿到医院出资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出国一年半,她和亲妈带着读小学的女儿一起赴美。一年后,同行的老公也做访学出国,签证还有半年到期时,她下决心辞掉了国内的工作,“贬为”美国某高校的博士后。从国内稳妥、体面的副主任医师“下跌”到科研“临时工”博士后,这是她换一种生活的代价。
来到一个新的国家,你得先找到一份合法能糊口的工作,然后申请绿卡排期、等着拿身份。这是一条短则三五年、长则数十年的艰辛路,期间任何一环出问题,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所幸这位朋友六年后安稳等到了绿卡,但医学界再也不会有她的一席之地。在国外做了三年博士后,论文一直发不出来、老板经费用光,没有再和她续约,还好她老公在访学结束时也决定一起来汇合,走了她的老路降级为博士后。但所在的实验室财大气粗,能让他连带着全家保住合法身份。
失业后的她怀了二胎,在做了三年全职妈妈。直到二女儿去读了幼儿园,拿到绿卡后她才有精力去考虑自己的职业道路。一开始她想重新当医生,这意味着她先要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这只是个开头)。但大女儿进入青春期、小女儿刚脱离婴儿期,有俩娃要顾,根本扛不下来考试的巨大压力。最后,这位曾经的副主任医师退而求其次,考了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重返职场成为一名房产销售。
职业无贵贱,但从受专业培训多年、前途光鲜的医生到卖房子的人,有落差是必然的。我和她曾经聊起过“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她说,对于自己遗憾肯定是有的,但看到两个孩子能投入大自然,欣赏艺术,每天情绪饱满地上学,就觉得还是有些值得的。但是,很多人也只是动个念头,犹豫再三后还是放弃,毕竟换一个国家重启人生,风险太大、牵涉太广,而且期待中新生活的走势也未必就如人所愿。
就像当年,我和老公各自抛下上海的工作、房子,头脑发热出来读书,两边的老人炸开了锅。他们不理解:我一个文科生,已经在五百强外企工作了,为什么还要去国外?老公一个理工男,已经进了中科院做科研,为什么还要去国外深造?家已经安在了国内最好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什么还不满足?快30岁的人了,为什么就不能踏实、安稳过日子,却总想着“往外”蹦跶?
国内的好工作不要了?积蓄不够怎么办?出去后拿什么糊口?留不下来怎么办?将来谁给我们养老……每一道问题都充满风险、又难以回避。它们摊开在大家面前,让你用赌上自己下半生的一切去交出答案。
认识的一对华人夫妻,也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经历了千磨百折走出来。当时孩子读二年级还小,夫妻俩也不是“鸡血”父母,就让孩子在一家评分不错的公立学校快乐度过了三年。但五年级时,他们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全面拉垮,擦线通过州立考试,再低一点就要接受学校安排的补课、或者留级。
小扎是国内一所211高校商科专业的讲师。离异、单身的她在父母的帮助下一起抚养五岁的女儿。小扎当讲师的第四年,她拿到了学校访问学者的名额,可以出国去高校交流学习一年。这算是“镀金”,按照以往流程,只要等她一年后回国,论文发出来,基本就能确保升任副教授,算是把铁饭碗抱在了怀里。
和很多访问学者一样,小扎这次也把读学前班的女儿带到了美国,想让孩子长长见识、体验一下国外的教育。一同随行的还有小札的妈妈,带老太太出国玩玩,顺便帮她照顾女儿。
到国外的第三个月,女儿问小扎:“妈妈,我们能不能留下来不走了?”我问小扎,女儿不想回国,是不是因为在学校玩得太开心?小扎点头如捣蒜。
小扎在国内包邮区某市生活和工作,当地高中录取率刚满50%,她的同事朋友圈都有着浓厚的“鸡娃”氛围。5岁的女儿在国内时,每天日常生活基本都浸泡各种学习资料中:加减法运算、奥数、小古文、自然拼读、RAZ刷级……放松的时间是跳绳、轮滑、游泳兴趣班,还有每天两次做眼保健操和去兴趣班路上读绘本的时候。
现在来了美国,女儿上学不用穿校服、上课不用端坐;每天学习内容简单,正儿八经学习时间不超过2小时;课后没作业、下午3点放学后可以一直疯玩下去,这样的日子小孩儿哪有不喜欢的道理。就连女儿的弱项英文,公立学校都贴心安排了一对一的英文老师给她免费补课。有了语言环境,三个月下来、“社牛”女儿的英文听力和口语进步神速。
访学这一年,就像一个分水岭,让小扎开始仔细复盘到底她和女儿想过怎样的生活,她真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在国内体面的工作,重新开始吗?而想扎根在一个新的国家,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两年,有个词叫“中产返贫”,尤其是那些在国内过得不错的中产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资源举家迁移到新加坡、澳洲等国,然后才发现自己找不到从前那般合适的生计,过去体面的中产生活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职业生涯经历断崖式下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认识的另一名访问学者,她之前是国内二线城市一家医院的骨科医生。本博连读八年、两年规培,终于持证上岗。工作若干年后拿到医院出资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出国一年半,她和亲妈带着读小学的女儿一起赴美。一年后,同行的老公也做访学出国,签证还有半年到期时,她下决心辞掉了国内的工作,“贬为”美国某高校的博士后。从国内稳妥、体面的副主任医师“下跌”到科研“临时工”博士后,这是她换一种生活的代价。
来到一个新的国家,你得先找到一份合法能糊口的工作,然后申请绿卡排期、等着拿身份。这是一条短则三五年、长则数十年的艰辛路,期间任何一环出问题,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所幸这位朋友六年后安稳等到了绿卡,但医学界再也不会有她的一席之地。在国外做了三年博士后,论文一直发不出来、老板经费用光,没有再和她续约,还好她老公在访学结束时也决定一起来汇合,走了她的老路降级为博士后。但所在的实验室财大气粗,能让他连带着全家保住合法身份。
失业后的她怀了二胎,在做了三年全职妈妈。直到二女儿去读了幼儿园,拿到绿卡后她才有精力去考虑自己的职业道路。一开始她想重新当医生,这意味着她先要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这只是个开头)。但大女儿进入青春期、小女儿刚脱离婴儿期,有俩娃要顾,根本扛不下来考试的巨大压力。最后,这位曾经的副主任医师退而求其次,考了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重返职场成为一名房产销售。
职业无贵贱,但从受专业培训多年、前途光鲜的医生到卖房子的人,有落差是必然的。我和她曾经聊起过“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她说,对于自己遗憾肯定是有的,但看到两个孩子能投入大自然,欣赏艺术,每天情绪饱满地上学,就觉得还是有些值得的。但是,很多人也只是动个念头,犹豫再三后还是放弃,毕竟换一个国家重启人生,风险太大、牵涉太广,而且期待中新生活的走势也未必就如人所愿。
就像当年,我和老公各自抛下上海的工作、房子,头脑发热出来读书,两边的老人炸开了锅。他们不理解:我一个文科生,已经在五百强外企工作了,为什么还要去国外?老公一个理工男,已经进了中科院做科研,为什么还要去国外深造?家已经安在了国内最好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什么还不满足?快30岁的人了,为什么就不能踏实、安稳过日子,却总想着“往外”蹦跶?
国内的好工作不要了?积蓄不够怎么办?出去后拿什么糊口?留不下来怎么办?将来谁给我们养老……每一道问题都充满风险、又难以回避。它们摊开在大家面前,让你用赌上自己下半生的一切去交出答案。
认识的一对华人夫妻,也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经历了千磨百折走出来。当时孩子读二年级还小,夫妻俩也不是“鸡血”父母,就让孩子在一家评分不错的公立学校快乐度过了三年。但五年级时,他们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全面拉垮,擦线通过州立考试,再低一点就要接受学校安排的补课、或者留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