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菜这么油腻,但是中国人口肥胖率没有美国那么高?”
近日,虎扑步行街上的一个的问题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觉得我们中餐只是看起来油腻,实际上油都在菜汤里了,吃不到肚子里。
而西餐则是看着没啥油,油都在菜里了。
我们的家常菜还是很健康的,而且中国人吃瓜果蔬菜之多,外国人是不能比的。
其实,让人长胖的不止是油,还有糖。美国的快餐包括正餐,几乎样样都是糖油混合物。
有网友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美国人吃起糖来是有多“丧心病狂”!
美国的产后健康餐培训课,老师连放七勺糖,直接让亚裔孕妇起身质疑;
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就没吃到过一个甜度合适的甜品……
美国人的肥胖率居高不下,正与他们这么爱吃糖、能吃糖有着密切关系。
然而美国人民也并非天生如此。
全民肥胖危机的锅主要得由以下这几位老兄来背:
厄尔·巴茨、安塞尔·凯斯和戴维·沃勒斯坦
将锅甩向这三位老兄的,是2012年的一部BBC纪录片——《致肥元凶》。
在这部纪录片中,英国人追本溯源,将导致1980年以来迅速翻番的肥胖率元凶指向美国,并且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
为了遏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争取想要政府放宽粮食产量限制的农民的选票。
我们的第一位主角——
厄尔·巴茨
登场了,他被时任总统尼克松任命为农业部长。
厄尔·巴茨提出了将小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改造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设想,这一设想导致了粮食产量的激增。
而粮食产量激增,最终将导致肥胖的激增。
首先是美国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的玉米产量过剩。
过剩的玉米只能用来喂养牲畜,这导致美国牛肉供应量激增,大量廉价牛肉涌入超市。
其次,过剩生产的玉米通过使用日本科学家发明的将其转化为一种甜味剂——
高果糖玉米糖浆
。
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当时食品市场,尤其是软性饮料的生产成本。
这种糖浆价格低廉,且比蔗糖更甜。为了商业利润,软性饮料的生厂商把产品里糖的用量提高了很多。
因为“他们把饮料做得越甜,我们就买得越多。”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糖分可以被转为脂肪,变胖的风险增加。
而当糖的摄入量过高时,肝脏的凝结素就会停止工作,不会告诉你的大脑你已经吃饱了,于是你会一直吃,陷入一种进食-患病-上瘾的恶性循环。
在当时的70年代,肥胖还不是问题,人们更担心另一个问题——心脏病。
此时,第二位老兄
安塞尔·凯斯
粉墨登场,他宣称导致心脏病的原因只是脂肪。
凯斯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名望,他是“K型口粮”的发明者。
这种口粮是二战中士兵随身携带的食物,含有大量的极甜食品,比如巧克力。
凯斯认为糖是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好东西,脂肪才是罪魁祸首,这种观点被人们广泛认同。
当时另一位学者约翰·尤德金提出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糖才是罪魁祸首,而非脂肪。
但他的观点遭到了美国制糖业的打压,很多协会质疑他观点缺乏证据。
最终,他的观点被人遗忘。
于是,低脂健康的概念在食品产业的“引领”下深入人心,而关于糖的危害则无人关注。
大量“低脂高糖”垃圾食品,却被贴上对心脏有益的标签,被人们认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热捧。
除了高糖之外,造成美国全民发胖的另一个问题是高热量的摄入。
我们的第三位主角——
戴维·沃勒斯坦
就要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