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信技能树
生物信息学学习资料分析,常见数据格式及公共数据库资料分享。常见分析软件及流程,基因检测及癌症相关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1031济南交通广播  ·  马斯克,遭“一致拒绝” ·  12 小时前  
FM1031济南交通广播  ·  马斯克,遭“一致拒绝” ·  12 小时前  
云南省人民政府  ·  新闻发布会丨把云南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世界一流的 ... ·  2 天前  
云南省人民政府  ·  新闻发布会丨把云南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世界一流的 ... ·  2 天前  
上海科创汇  ·  申报|2025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信技能树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超半数都是生命科学领域)

生信技能树  · 公众号  ·  · 2024-03-01 20:47

正文

2024年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下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

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2.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

3. 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4. 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

5. 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 DNA 精准操纵

6. 揭示人类细胞 DNA 复制起始新机制

7. “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

8. 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

9. 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

10. 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18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坚持由第三方推荐的原则,并由基础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广泛参与投票,确保遴选结果的公正性和代表性。历年入选进展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已成为盘点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年度重大科学成果的品牌活动。


2023年度第19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和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承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协办, 分为推荐、初选、终选、审议4个环节。《中国基础科学》等推荐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的600多项科学研究成果,由近10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从中遴选出30项成果, 在此基础上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100多位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专家对30项成果进行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了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名单。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简介

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盘古气象大模型的三维神经网络结构


天气预报是国际科学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现有数值天气预报范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即通过超算平台的大规模计算来求解大气运动偏微分方程组,实现对未来天气的预报。近些年使用该传统方法提升预报水平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田奇、毕恺峰、谢凌曦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适配地球坐标系统的三维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处理天气数据中的复杂过程,并通过层次化时域聚合策略来有效减少迭代误差,成功实现了精准的中期天气预报。在1979-2017年全球天气再分析数据上训练后,构建了盘古气象大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报7天内的地表层和13个高空层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并将全球最先进的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0.6天左右,在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误差相较于ECMWF预报系统降低了25%。该模型仅需10秒即可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计算速度较数值方法提升1万倍以上。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解决天气预报问题上的突破。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


古病毒复活开启衰老的潘多拉魔盒


人类基因组是生命活动的“密码本”,它控制器官再生和机体稳态,亦影响器官退行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在该密码本中,素有“暗物质”之称的非编码序列约占98%,其中约8%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为数百万年前古病毒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遗迹。古病毒序列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尚未开拓的科学疆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等利用多学科交叉手段,揭示人类基因组中沉睡的古病毒“化石”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可因表观遗传失稳等因素被再度唤醒、进而包装形成病毒样颗粒并驱动细胞和器官衰老的重要现象。并据此提出古病毒复活介导衰老程序性及传染性的理论以及阻断古病毒复活或扩散以实现延缓衰老的多维干预策略。通过对人类基因组中蛋白编码区域的“逆老”基因进行系统排查,发现可重启人类干细胞、运动神经元和心肌细胞活力,逆转关节软骨、脊髓及心脏衰老的新型分子靶标,并构建一系列针对器官退行的创新干预体系。以上发现为衰老生物学和老年医学研究建立了新的理论框架,为衰老及老年慢病的科学干预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有益的基础。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 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初级纤毛——生物钟的“有形”指针


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精神抑郁相关,严重时可导致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缺乏对生物节律调节机制的认识,当前国际上尚未研发出针对节律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李慧艳、张学敏等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这一细胞“天线”样结构,每24小时伸缩1次,犹如生物钟的指针。初级纤毛通过调控SCN区神经元的“同频共振”调节节律,其机制与Shh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因此,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作为机体中“中央生物钟”的结构基础,参与生物钟内稳态的维持,而靶向SCN初级纤毛的Shh信号通路是治疗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人类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该“有形”生物钟的发现,对于理解生物钟的构造以及分子层面与细胞层面生物钟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4 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


利用AT1成果培育的甜高粱在宁夏平罗盐碱地生长情况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碱土的过程。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其中高pH的苏打盐碱地约占60%。据估计,约5亿亩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潜能。长期以来,我们对植物耐盐碱性的机制认识尚有不足,阻碍了耐盐碱作物的培育和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等研究团队合作利用起源于非洲萨赫勒高盐碱地的高粱自然群体材料定位克隆到一个与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基因 AT1 ,并揭示了 AT1 在碱胁迫条件下调控水通道蛋白磷酸化水平来促进植物细胞中H 2 O 2 的外排从而赋予植物高耐盐碱性的机制。在盐碱地进行大田实验发现,基于耐盐碱等位基因 AT1 改良的作物耐盐碱能力显著提高,其中水稻、高粱和谷子等粮食作物均有效增产20%~30%。该研究为综合利用盐碱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5 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


单碱基编辑到大尺度DNA精准操纵


基因组编辑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基因组编辑在编辑精度、DNA操控尺度和灵活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限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联合北京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天萌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大规模蛋白结构预测方法对基因组编辑新酶进行发掘。他们建立了基于三级结构的全新蛋白聚类分析方法,鉴定出多个全新脱氨酶家族成员,并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多样化应用场景的新型碱基编辑工具,解决了利用单个AAV进行递送和大豆高效碱基编辑的难题。为突破植物大尺度DNA精准操纵的瓶颈,他们整合优化引导编辑系统与位点特异性重组酶,开发了植物大片段DNA精准定点插入技术PrimeRoot,可实现对10 Kb以上大片段DNA的高效定点整合。此外,他们通过对基因上游开放阅读框的从头设计与理性改造,开发了精细下调靶蛋白表达的全新技术体系,并创制了产量相关性状呈梯度变化的系列水稻新种质,为作物性状精细改良提供了新方法。以上研究通过开展基因组编辑元件挖掘方法和技术体系创新,实现了对基因组的精准操纵,为作物改良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6 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


人体MCM2-7双六聚体(MCM-DH)冷冻电镜结构及DNA复制起始调控步骤


DNA复制起始的精准调控是维持人类基因组稳定、抑制遗传疾病和癌症发生的关键生命过程之一。6个MCM基因编码的MCM2-7蛋白的双六聚体 (DH) 在成千上万个复制原点的组装是解开双链DNA和启动复制的必经过程。但是MCM-DH在染色体上具体的组装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香港大学翟元梁、香港科技大学党尚宇、戴碧瓘等解析了人类MCM-DH复合物 (hMCM-DH) 的2.59-Å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在该结构中,hMCM-DH可直接降低DNA双链的稳定性,将位于两个六聚体结合处的DNA双链解开,并拉伸产生初始的开口结构 (IOS) 。IOS在基因组中成簇且广泛地分布于无转录活性的基因间区,并与偶发的DNA复制起始区域高度重合。干扰IOS会抑制hMCM-DH的形成,进而抑制相应DNA复制的启动。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MCM-DH组装及初始DNA解旋以促进复制起始的新机制,也为开发以DNA复制为靶标的抗癌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7 “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


拉索观测到的伽马暴GRB 221009A高能光子爆发的全过程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天体爆炸现象,万亿电子伏特 (TeV) 以上辐射观测对揭示其爆炸过程、辐射机制和探索新物理前沿都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0月9日史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爆发信号飞越24亿光年的时空抵达地球。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领导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简称“拉索”,英文LHAASO) 国际合作组凭借拉索前所未有的高灵敏度和大视场优势,在国际上首次完整记录了伽马射线暴万亿电子伏特以上高能光子爆发的全过程,包括高能光子亮度在早期的快速增强过程,以及后期亮度突然快速减弱,由此确定此伽马射线暴的极端相对论喷流具有迄今已知最小的张角,揭开了此伽马射线暴成为史上最亮的秘密。拉索还精确测量了该伽马射线暴亮度随光子能量的变化,发现其亮度随能量变化的规律保持稳定,观测能谱延伸至十万亿电子伏特以上,超出了理论预期,挑战了伽马射线暴余辉辐射的标准模型。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