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城市随机观察|公园与夜曲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最新!特朗普:加沙将会由以色列转交给美国,以 ...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往往在战略层面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4-09-08 16:52

正文

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直接的困难,或许是找不到合适的项目。

“能做的、值得做的前人都做了,剩下的都是不能做或不值得做的”。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又不想离场,往往会做一些无聊(也就是没有价值)的工作。我发现,许多互联网大厂就经常干这种事情:技术看似很先进,其实没有半毛钱用处。

我刚到宝钢工作时,有位同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后来,许多人找到了一个窍门:把国外引进的技术国产化、研制国外已经成功或正在研制的技术,并将其称之为 “自主创新”——其实,这些项目是跟随和模仿,本质上是“伪创新”,和真正的创新有差别。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可以跟随模仿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于是,项目又逐渐变得难找了。

我国的科技走到了今天,需要真正创新了。这时,在思维上可能会面临一个挑战:在跟随和模仿阶段, “创新”的困难是解决问题、是技术能力的问题;而在真正的创新阶段,本质的困难是提出问题(项目)、是思维能力的问题。好项目难找,才会有“能做的、值得做的前人都做了,剩下的都是不能做或不值得做的”的感叹。而且,越是实力强的企业,这种情况越严重:前面的人越牛、剩下的好项目就越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孟晚舟认为:关键在(业务层面)战略驱动。这句话有道理。没有战略的支撑,技术人员往往只能做小事,而且值得做的事情越来越少。有了新的战略支撑,值得做的事情就可能会多起来。

20年前,宝钢的信息技术在国内遥遥领先,关键就是战略驱动的。当时的业务战略包括:按合同组织生产、按月交货按周交货等等。有了这些战略要求,才有了技术上的“数据不落地”和组织上的“ESI流程再造”。不久前,我给烟草行业的朋友讲课时提出一个观点:烟草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难点,就是企业拥有的自主权太小了,约束了业务战略的开拓。

数字化转型为什么需要(业务)战略驱动?我想有两条理由:第一,数字化技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构系统;在企业层级的重构系统,就是改变内部组织和流程、外部的市场和供应链等。如果没有没有战略,何来系统级别的重构?第二,封闭的系统会走向死寂,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如果企业没有内外部的变化,就会趋于一个死寂的系统。其中的表现就是值得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企业有了战略,就会促成变化,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人们一般把战略行为理解为采取大的行动,如大兵团作战。许多企业看不清楚未来,就不敢采取大的行动。 80多年前抗战期间,“游击战略”的概念诞生了:积小胜为大胜、用空间换时间。据说,这是第一次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的层面。

对企业来说, “持续改进”就相当于军事上的“游击战略”。这种战略的好处是具备可操作性,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可能。许多企业的数字化项目很小,相当于自发的“游击战斗”。但基层的游击战都未必能直接上升为企业级别的游击战略。根据我的观察,许多企业在文化、技术、制度、思维方面存在问题,缺乏从战术上升为战略的条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