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卖车反悔在车里吃住90小时后续#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何小鹏冬至给李斌送汤圆#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暑期档国产青春片全体仆街,这届小鲜肉不行?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8-29 18:57

正文

2016年,不仅仅是“票房最冷年”,也是国产青春片的“没落之年”。

 

暑期档上映的几部“吴亦凡”承包作品《致青春2》、《夏乔》,更是让青春片的市场“不堪一击”。尽管《致青春2》成绩稍微有点起色,以3.2亿的票房,最终收官。但因豆瓣评分不及3分的低分,让国人对青春片彻底失去信心。

 

不仅仅是大陆青春片疲软,甚至有着一向以“小清新”为名的台湾青春片《六弄咖啡馆》也以不太理想的成绩草草收官。想要成为第二个《我的少女时代》的台湾小清新,也不复存在。

 

更不提像《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这样只会“卖颜值”,毫无新意的影片。票房口碑双落没的它们,只能在青春片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接下来的9月份,“金鹰女神”赵丽颖《我们的十年》,“文艺女神”周冬雨《七月与安生》,“青春片花旦”张慧雯《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尽管每家都有女神护航,然而从上半年市场来看,并没有什么卵用。看来,青春片的市场即将“走向没落”。


一、青春题材烂片谁之过?


烂片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因受市场需求驱动而繁茂衍生的青春片,更是成为首当其冲的重灾区。娱乐独角兽统计发现,截止目前,2016年内地票房过亿的青春电影仅一部《谁的青春不迷茫》在豆瓣评分在6分以上,其他均在5分上下徘徊。票房方面,《致青春2》虽以3.37亿拿下冠军,但与过去几年动辄六七亿成绩相比,显然力有不逮。



也许有人会问,不光今年,往年青春题材的烂片也很多啊?这点不可否认,根据微影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2011年至今共上映103部青春题材电影,豆瓣评分平均5分。但对比之下,前几年至少有亮眼的票房数据自证青春电影之坚挺。如今面对青春片口碑票房双双沦陷,此刻坐下来探讨背后的原因似乎更有意义。


那些对青春片趋之若鹜的投机者们也许会突然发现,原来曾经屡试不爽的“怀旧”、“小鲜肉”、“IP”等王牌并非万能药方。


2011至2016年(8月)青春片数量及累计票房。来源:微影数据研究院


1、情怀耗尽,电影泡沫,天时地利不行?

  

追溯青春片风起源头,内地不得不提赵薇转型导演处女之作《致青春》,不仅引领了其后青春片怀旧、恋爱、打架、堕胎、车祸等内容走向,还以6000万的小成本博到7.1亿的大票房,带动同题材电影的投资热潮。


不过现在回头来看它的成功,真的是因为质量上乘、故事考究吗?事实上,《致青春》的不可复制看起来更像大环境下时势造就的产物。

  

彼时,中国电影增长势态初显,观众需求尚处于培育期,迎面扑来的怀旧风使得青春记忆破堤而出,情绪有多泛滥票房增长就有多凶猛。现在,随着市场快速变化,观众口味越来越个性化,不是堕胎就是死人的同质化设置催生审美疲劳,引来大家的反感抵触。正如微影时代战略协同副总裁白文娟所说,今年的几部青春片如果提前两年上映,口碑和票房可能都会有所提升。反之,往年影片放到现在,未必能幸免于难。

  

今年恰好又赶上电影“小年”,整个市场的萎缩自然会殃及青春片这一细分品类。再加上资本的逐利,导致电影市场充斥着浮躁与泡沫,精耕细作环境不复存在。

 

2、小鲜肉 or IP不行?导演编剧之过,创新乏力

 

纵观目前的电影市场,基于强大的人气与影响力,小鲜肉、小花成了青春片的标配,由类似歌手、模特等非科班出身的明星担任主角,演技不够颜值来凑,拙劣、生硬的表演一次次将观众耐心消耗殆尽。

 

但如果把责任全部推付给小鲜肉们又不太合理,要知道,拥有强大粉丝号召力的小鲜肉,应该为影片锦上添花才是。演技好坏,除了演员本身之外,还取决于导演、剧本相关周边的影响,比如汤唯在李安之外接演不少烂片一样。

 

这就要说到青春片的另一特征,导演多为作家、歌手、演员跨界新人,在剧情和人设的把控上输于专业导演,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往往跟随市场风向,制造大同小异的流俗烂片。

  

正如微影研究院关于青春片的专题报告所陈述的,青春片不像科幻、动作、悬疑等电影可以天马行空,越是贴近生活的青春片,在凸显矛盾、带动高潮方面越难以实现,于是大量青春片开始打起了安全的“套路牌”,无外乎堕胎、失恋、出国……在被观众称为“别人家青春”的同时,这些问题也暴露了国内优质内容与专业导演编剧的匮乏。

 

在白文娟看来,一个拥有很多粉丝的好IP改编成电影,无论从延续IP寿命还是借此产生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都是好事。“傍IP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把控改编水平,如何将IP的价值最大化。”

  

对于傍IP的青春片而言,都可以在影片上映前引起一大部分IP粉丝的关注,为票房带来了基数保障,而非IP电影,则很容易淹没在激烈的竞争中,沦为炮灰。

  

比如,日本每年有大量漫画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面世,口碑和票房往往双赢。但是为什么我们背靠优质IP依然做不出好电影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在IP影像化上缺乏专业导演、编剧之外,还有就是太循规蹈矩,创新力不足,当然这里面也有受制于审查的无奈。


二、青春片走到尽头了吗? 


目前的青春片是70后导演用着80后的演员,拍出给90后看的电影。资金、卡司、IP全部到位,但总有些违和感。青春片的怀旧牌已打了3年,可谓彻底消费光了“情怀”。最近关于青春片的唱衰声不绝于耳,青春片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今年的几部青春片虽然票房不理想,但讨论热度不减,可见观众并非不接受青春片,只是不希望在同样的噱头上重复消费,从内心需求来说依然期待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所以此时判青春片死刑实在操之过急。

  

当前真正需要业界着力关注的是:如今95后乃至00后都还处于校园阶段,针对这个年龄层的青春片非常少,此后每过一年,都会有一波“新新人类”走向社会,他们爱着二次元,他们生活离不开手机,他们未来十年不仅是强有力的娱乐消费人群,也是电影行业最应该讨好的人群,内容方把握住他们就把握住了未来巨大的商机。

 

“发达的香港电影,也曾出现过警匪片、古惑仔片、僵尸片、赌博片扎堆上映,题材雷同的局面,电影的制作周期之长导致很难跟上观众的当前关注点,也许开拍时创新的剧情在两年后上映就变成的观众眼里的老套,回看澳门风云系列和寒战系列也都是其类型片沉寂多年后的卖座之品,不难发现,沉淀和创新才是类型片的出路,青春片亦如此。”白文娟说。


3、国内青春片出路:学习国外“青春+多类型”


不同于中国青春片,美国的青春片早已脱离爱情这个中心,不论是年少的迷茫、成长的烦恼、生活的压力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有大量丰富多彩的题材可以挖掘,青春元素成为多种类型片的一个有效支撑而并非单纯的卖点。

 

“持续丰富中国电影市场是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持有的信念,青春片加入新元素当然值得各方的鼓励,但是为了避免未来类似‘奇幻青春片’等的再次扎堆上映,目前不去提出什么元素能拯救青春片这个论调,而是把创造权还给创作者,毕竟创新的青春片赚了,资本方自然会去青睐那些新鲜的题材,中国电影市场还很年轻,不怕试错。”白文娟相信,给予足够的宽容和时间,中国也终究会产生自己独特的青春片类型。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个导演最容易拿捏的也是自己的熟悉的题材,由同龄导演拍给同龄观众看更能引起共鸣,现在的青春片观众已经是95后为主,也许我们需要等待熟知95甚至00后的导演出现,才能看到一些新的迭代作品。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