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锦缎
为上市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PRdaily  ·  被诉侵权产品制造者的认定 ·  2 天前  
IPRdaily  ·  聘!滴滴招聘「高级法务经理」 ·  3 天前  
IPRdaily  ·  Pantech货币化进程再遇挫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锦缎

地平线:揭开“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的基本面

锦缎  · 公众号  · 知识产权  · 2024-10-15 07:5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这家中国自动驾驶算力解决方案厂商的发展历程、主要业务、合作伙伴、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展望。地平线从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开始,逐渐扩展到全栈能力开放,通过与各大厂商的合作,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智能驾驶等级的提升,地平线面临着算力、工艺制程、兼容性等多方面的挑战。地平线在数年间快速崛起,并抢夺英伟达等外资巨头的市场份额,长期的竞争力将最终回归到“硬件+软件”一体化的技术与产品能力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地平线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业务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随后发布了处理架构BPU和征程系列硬件。其主要提供Horizon Mono(高级辅助驾驶)、Horizon Pilot(高阶自动驾驶)和Horizon SuperDrive(更高阶的自动驾驶)三种解决方案,涵盖L2级别至L2+级别功能组合。同时,也通过开放全栈能力开展“知识付费”业务,收取授权费和特许权使用费。

关键观点2: 地平线的合作伙伴和增长动力

地平线与理想汽车等厂商深度合作,实现了产品的快速量产和大规模放量。其合作伙伴包括整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等,共同开发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随着国产汽车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下游对智驾需求大幅增加,推动了地平线的业务快速增长。

关键观点3: 地平线的技术特点和挑战

地平线在智能驾驶领域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如高FPS性能等。然而,随着智能驾驶等级的提升,对算力、工艺制程、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地平线在算力和非算力领域都面临竞争,需要不断优化现有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为未来全面自动驾驶做出前置性准备。

关键观点4: 地平线的IPO和未来展望

地平线已经完成IPO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高达87.1亿美元。其IPO事件是中国最领先的智能算力独角兽之一,对于其自身和中国AI算力产业来说,只是一个开始的开始。地平线的长期竞争力将最终回归到“硬件+软件”一体化的技术与产品能力上。


正文

2004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简称:DARPA )开始组织首届无人驾驶挑战赛。2007年第三届城市挑战赛结束后,该局局长表示:“以后不会再有比赛了,DAPRA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要看资本的力量了。”
这时,轮到科技富豪、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登场了。

拉里·佩奇 通过钞能力和一番洗脑,成功说服了被誉为“硅谷智能驾驶之父”的塞巴斯蒂安·瑟伦(
Sebastian Thrun ),于2009年1月在“谷歌X ”项目 下正式开启智能驾驶的研究。

其后,同样充满挑战精神和好奇心的埃隆 · 马克斯找到谷歌,计划共同开发以将Autopilot植入特斯拉,但是由于谷歌的系统在进一步测试中出现许多安全隐患而宣告终止。
而特斯拉则成为集大成者,继续独立开发Autopilot技术,于2014年正式推出并在2015年10月首次应用在旗下的Model S上,由此掀起了当代智能驾驶的浪潮。

恰好在这一年,一家中国自动驾驶算力解决方案厂商地平线( Horizon Robotics )成立了。2023年12月, 地平线 完成IPO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高达87.1亿美元(约620亿元人民币)。

直至2024年10月, 地平线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 由此呼啸而来。

01
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


地平线在2015年成立后,于2016年发布第一代BPU( Brain Processing Unit,处理架构 ),于2017年发布了第一代处理硬件“征程”,车规级芯片),随后开始优化、迭代和整合。
2021年起,搭载“”征程3”的Horizon Mono(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在理想ONE上实现首发量产;成为国内首家前装量产的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
自2021年大规模放量后,地平线至今每年国内市场装机量皆最大——其中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在国内全球厂商逐鹿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分别为9.3%和15.4%。

地平线定位为二级供应商,面向一级供应商和OEM厂商( 整车制造 ),既向客户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其开放式生态下也允许客户从算法到软件、开发工具再到处理硬件的全栈产品中选择任何解决方案或任何组合,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定制化需求。
简而言之,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而这也构成了地平线两大主要收入来源:产品解决方案和授权及服务业务。
1,产品解 决方案 :地平线提供Horizon Mono(高级辅助驾驶)、Horizon Pilot(高阶自动驾驶)和Horizon SuperDrive(更高阶的自动驾驶)三种解决方案,涵盖L2级别至L2+级别功能组合。

对于终端客户而言,地平线提供的解决方案相当于“标品”,可以直接搭载在车辆上。

2,授权及服务业务: 地平线凭借其贯穿基础算法到终端应用的全链路能力,通过向客户提供授权算法、软件及开发工具链开展“知识付费”业务。
对地平线而言,开放的生态能够让知识产权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也能在与客户合作中不断强化自身,协同发展中又能为其硬件/解决方案带来增量空间;
对下游客户而言,一方面通过利用地平线的“沉默成本”/“经验储备”可以大幅降低开发风险和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则是能够与自身产品开发策略相匹配实现差异化。

02
始于理想汽车,智驾方案增收减利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业绩迎来大幅增长,营业收入从4.67亿元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15.52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82.3%;这主要得益于合作伙伴理想汽车的成长加速。

2019年,地平线与理想汽车合作,在资源共享和开放合作下,用时8个月(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便于2021年实现了搭载“征程3”的Horizon Mono在理想ONE上的量产;在深度合作下,用了不到7个月的时间于2022年在理想L系列上实现了搭载“征程5”的Horizon Pilot的量产。
这一产品方案落地后,恰逢国产汽车品牌开始发力——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下游在堆配置的竞争中对智驾需求大幅增加,地平线也迎来大规模放量:

(1)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定点车型数量分别为44款、101款、210款和275款;

(2)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解决方案出货量分别为56.9万、117.9万、194.7万和92万;

(3)“产品解决方案”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2.08亿元持续增长至5.06亿元(CAGR为55.97%);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放量增长的同时,却是单价的持续下降,并导致整体毛利率持续下行:

2021年至2024年H1,Horizon Mono的单价在持续下行,高阶的Horizon Pilot也在2024年上半年进入以价换量;虽然下游销量增加反哺上游,但是地平线并未能形成买方市场,
整体以价换量的行为不仅显示下游整车厂在价格战中对成本的控制,也意味着地平线的智驾解决方案本身竞争压力不小。
2024年上半年,“产品解决方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62%至2.22亿元,毛利率同比进一步下降8.8个百分点至41.7%,增速的大幅放缓叠加毛利率的大幅下行,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已经呈现增收减利的现象。


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收入、毛利(率)

营业收入(亿元)

毛利润(亿元)

毛利率

2021

¥2.08

1.42

68.50%

2022

¥3.19

1.98

62.10%

2023

¥5.06

2.26

44.70%

2024H1

¥2.22

0.73

41.70%

2023H1

¥1.92

0.97

50.50%

变动

¥0.30

¥-0.24

↓8.8个百分点

同比

15.63%

-24.74%


03
德国大众看上地平线的“铲”


地平线除了提供智驾解决方案之外,也通过开放全栈能力开展“知识付费”业务:即,通过向客户授权算法及软件,并提供相关代码及设计手册以收取授权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并向客户提供设计和技术服务以收取服务费。

2021年至2023年,“授权及服务业务”营收自2.02亿猛增至9.64亿元。其中2022年的快速增长,是众多OEM和一级供应商借“铲”所致;而2023年的增长动力,则来自于德国大众。

2023年,地平线与大众汽车共同成立酷睿程公司( 地平线占40% )。地平线通过向合营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助力酷睿程开发自有的智驾解决方案,而酷睿程未来将直接受益于大众在国内的量盘。
这一商业模式中,地平线不仅在“卖铲”过程中收取授权费,并且在未来(开发成功后)成为酷睿程硬件的主要供应商。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来自酷睿程的“铲费”为6.27亿元和3.52亿元,分别占当期“授权及服务业务”的65.04%和50.94%,分别占当期总营收40.4%和37.69%, 酷睿程一跃成为地平线最大客户
众所周知的是,“知识付费”极其暴利,这也在“授权及服务业务”的毛利率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录得93%。


地平线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毛利(率)

授权及服务业务(亿元)

毛利润(亿元)

毛利率

2021

¥2.02

¥1.86

92%

2022

¥4.82

¥4.23

87.80%

2023

¥9.64

¥8.57

89%

2024H1

¥6.91

¥6.42

93%

2023H1

¥1.53

¥1.25

82.20%

变动

¥5.38

¥5.17

↑9.8个百分点

同比

351.63%

413.60%



04
第一性:算力,但不止于算力


尽管收入呈现爆炸式增长,但是地平线的亏损还在延续,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约55亿元。整体上看,亏损略有收窄,2024H1同比少亏损19.28%至-8.04亿元。
巨额亏损的原因在于持续的高研发支出: 2021年至2024年,地平线 累计研发 支出高达68亿元,且逐年增加,2024H1同比增长35.37%至14.2亿元。
在智能驾驶浪潮大趋势下,随着高阶自动驾驶直至全面自动驾驶的逐步落地与实现,对算力、FPS、功耗、工艺制程、兼容性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研发投入必不可少,不仅要对现有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优化,更在于为未来全面自动驾驶做前置性准备。

地平线在数年间快速崛起,并抢夺英伟达等外资巨头的市场份额,“国产替代”的背后的第一性原则并不唯一:

长期而言,随着智驾等级的提升对芯片算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级别大约需要10倍的算力提升,L2~L5基本算力分别为2-2.5TOPS、20-30TOPS、200TOPS以上、2000TOPS以上),因此在长远的未来智驾芯片比拼的核心仍在算力上。

但是于短期而言,由于更高等级(目前国内仍未开放L3)的自动驾驶的客观限制尚未正式解除,而算力“泛滥”之下竞争的重点则落在非算力领域以及性价比上。

对比地平线“征程5”和英伟达的“Orin X”可以发现,算力和工艺制程上地平线仍远远不如英伟达,算力支撑下的兼容性和适用场景及拓展性上自然也比英伟达逊色;但是地平线的FPS( 每秒传输帧数 )性能却大幅优于英伟达。
这对以视觉路线为核心的感知路线的智驾场景而言显然更重要,FPS更高意味着对动态信息的保存、传输、显示更流畅( 在足够支撑的算力之下响应更快 ),这是在当前(算力够用)阶段地平线得以胜出的重要因素。
对于下游客户而言,在非算力比拼的竞争环境中,实现“标配”和性价比是优先级别( 人有我也有 );而部分厂商、车型选择高成本的解决方案也是在为长远的未来做打算,一旦限制放开之后就需要算力加持,打好提前量也是一个差异化的卖点( 人有我优 )。


地平线与英伟达芯片对比

单片算力

工艺制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