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约摄影师:白杉
这些年,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见了很多人。与不同的人讲述那些故事,产生了不同的版本......我总觉得没感情的照片,是风景的尸体。这些与我私人有关的影像,类似一个记忆的切口,连接着未来与过往......有的记忆留在了口述里,落在纸面上的又夹杂了遗憾。这一年,我 31。生活不过如此,彼得此失......
《31》自序
“时间从来不是线性的存在,反而它可能是循环以至于同义反复的。”这在人群——尤其是一条被规划的路径中更为明显,外界的社会秩序、伦理要求,职业策略,都在将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变为人群。所以在这种同义反复中,作出个体判断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当他仅代表自己去言说时。白杉的摄影所吸引读者之处,正是来自于一种内在体验的言说。它不是当局的通稿,也不是某个群体的诉求转述,而是在终结了规训之路后由内向外的表达,这一表达首先不是伦理的,也不是审美的,而是个体经验的想象和扩散。另一方面,在白杉的摄影作品中,你可以不必了解其背后所发生的诸多具体而微的故事,仅仅从照片本身便可以做出阅读,“阅读照片”,也是进入白杉所要展示的内在节奏的契机。
杨文彬
白杉的31年:梦幻与现实
罗兰·巴特在晚年时说,“摄影的最终问题是风格问题”。作为北京某门户网站的前首席摄影记者,离职后的白杉选择了一种不同于新闻摄影的范式来形成《31》的图像基调。这与其说是与他离开新闻摄影行业这一生活上的选择有关,倒不如说是作者在“31”这一年龄数字背后所暗示的对迷茫和不确定性生活的坚持。
31岁是而立之后的第一年,在白杉的老家山东,这一岁数的许多人会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走入正常的生命轨迹,然后奔向坟墓。
白杉的生活一方面有物质经济的部分,另外一方面有作为纯粹艺术家对迷茫和不确定性生活的坚持,因为往往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才是个体生命的本质。这种坚持是“天真”的,也是具有生命激情的,这种激情经验构成了《31》的歌声韵律。因此,荒诞的、抽象的、裸露的、身体的、黑白的、曲线的、夸张的、超现实的······等等你能想到的有关于不确定性的阐释词语,才成了解读《31》时思想的词语通道......
与当下流行的摄影书版式设计的时尚潮流不同,作为曾经的新闻摄影师,白杉没有放弃单线的叙事模式。这种风格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优势——图片编辑对时间处理上的传统单线叙事模式,它与偏向晦涩的图像语言构成了两极,彼此之间应和又有内在张力,使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找到一个进入的契机。这本书中没有并置,没有重复,也没有语意不明的自圆其说。
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完全区别于时尚画册,它是一本读物,能让一个读者在从左到右的翻书行为中,在视线的流动中体会到一个作者的内在言说。翻阅这本书时,尽可能地不要把它当做快餐读物,而是反复观看,在每一张照片的元素之间,在照片与照片之间的连接之间,在书本的开头与末尾寻找意义的关联,然后梦境、黑白、粗粝、超脱于现实的影像氛围便会渐渐升起。
作品显现而作者隐去,这是许多有操守的作者都遵守的创作伦理,因此白杉在编辑这本画册的时候提醒我说,不希望读者在阅读它时,总是联想到他做出的离职的选择。尽管作者的个人生活与作品可能会有交叉,但并非直接的反应,读者大可不必通过了解其个人生活来去解读他的作品。但是的确,《31》有一个契机,它联系着关于不确定性和作者在不确定性面前的隐秘的冲动......
白杉访谈
没感情的照片,是风景的尸体
白杉,山东人在北京,自由摄影师
摄影集《31》详情页
图书详情:
画册|《31》
开本|203mm*150mm
工艺|凹印
页码|128P
装订|锁线 精装、裸脊
纸张|157克艺术纸
限量|500
版次|2017年5月
本期编辑:程宇
- 购 买 方 式 -
1.扫描下方二维码,手到擒来!
2.光影流刑地书店: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更多摄影好书等你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