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厉害了我的兰!兰州大学三位教授入选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6-24 22: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执行编辑 | 武沫辰

信息来源 | 兰州大学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青塔

图片来源 | 百度图库


近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布了2016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名单,本次共产生了314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7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3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3个 创新人才 培养示范基地。


据科技部近日发布的《科技部关于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国科发政〔2017〕173号)得知,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浩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秦勇和生命科学学院熊友才三位教授入选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至此,我校入选该计划人数达到6人。


据悉,2016年,甘肃省共有5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什么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 1.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 2.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

    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 4.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 5.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Who is...


张浩力,男, 汉族。1994年,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兰州大学化学系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8月~2002 年6月,英国利兹大学物理系,分子与纳米尺度物理(MNP)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开展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随Briggs教授与Bucknall博士开展研究,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微米尺度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2004年6月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讲授本科生“有机化学”“近代化学前沿讲座”,“纳米化学”和研究生“化学专业英语”课程。2005年1月获得博士导师资格。2006年3月受聘为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曾获“甘肃省十佳科技新星”,“兰州大学科技新星”等称号。“纳米有序自组装复合结构的制备,物性及其应用研究”研究获2000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曾经系统地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薄膜结构对气体分子的复杂光学和电学响应。这些结果对设计开发新型的气体传感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曾经针对利用原有有效介质理论描述与预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质时出现重大偏差的问题,系统地开展了有关影响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的研究。揭示了经典理论出现重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是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显著地改变了复合材料的性质。这一研究解释了文献中的争论,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论文后来发表在国际前沿杂志先进材料(Adv. Mater.)上。在牛津大学工作期间,从事开发新型的廉价的大面积纳米尺度图形化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模板诱导反浸润的软刻蚀微加工技术,能够应用微米尺度的模板加工纳米尺度的图形,在光学波导,有机电子器件的工业化制备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关工作先后发表在论文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 Mater.)和美国化学会纳米快报(Nano. Lett.)等顶级学术刊物上。目前在张浩力教授在SCI 检索的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张浩力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研究集中在制备与表征各种纳米尺度微小结构,考查不同的化学功能化修饰对纳米材料电学和光学性质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纳米材料应用于复合材料,传感器,纳米电子器件等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主要研究手段包括多种表面分析技术以及理论模拟。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光谱型椭偏仪, 光电子能谱( XPS, UPS) 和掠角反射红外光谱(RAIR) 在膜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秦勇,男,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院长,毕业于兰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带头人。入选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度获得美国陶瓷学会对世界各国在陶瓷科技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学者的最高奖Ross Coffin Purdy奖。2014年11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10篇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IF)大于10的期刊上,包括1篇Nature论文,2篇Nature Nanotechnology论文,其他论文发表在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获得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已受理中国发明专利4项。多次受邀在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春季会议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或口头报告。


目前从事纳米发电机(Nanogenerator)的研究工作,早期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审稿人认为:“这是一项很有创意、具有突破性的研究......作者的思路是革命性的。”引起国际广泛关注,BBC、VOA、CNN、NBC、PBS、《国家地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国际权威新闻媒体对这一重要的科学成果进行了报道,随后作为报告封面出现在美国关于纳米技术的第二个五年报告中。2009年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的关于交流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另外一个重要进展。随后的工作发表在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上。今后将开展纳米能源材料与纳米能源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



熊友才,生态学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美国《Crop Science》杂志和德国《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杂志(SCI期刊)和中文期刊《作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审稿人,印度Natio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cademy任区域协调员,曾获加拿大农业部研究贡献奖。已经主持和参加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个,发表SCI文章20余篇。



学术经历:

博 士: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业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从“长江学者”李凤民教授)

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葛建平教授)

博士后:加拿大农业部ECORC中心和McGill大学植物科学系

2006年3月:副教授

2008年5月-至今:教授。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