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外媒出了这样一个新闻。
据西班牙一网站调查显示,在中国,80%的男性愿意娶一个月薪低于5000元的女性,但只有8%的女性愿意嫁给一个月薪不到5000元的男性。67%的女性可以接受丈夫的工资在5000元到1万元之间,还有大约25%的女性认为丈夫的工资应当在一万元至两万元之间。
报道称:在中国,收入和经济地位是择偶的一个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以结婚为目的的情况下。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看重收入,大多数中国男性愿意娶一个收入较低的女性,但很少有中国女性愿意嫁给一个和自己收入差不多的男性。
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有房有车才是一个男人能够照顾妻子、维持家庭稳定的保障。
这项调查结果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一位网友说:“如果一名女性的月薪过万,那么她要求配偶的月薪达到1.6万元就不过分。因为即便是达到这个数字,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也无法保障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还有网友表示:“女性对配偶工资要求高一点儿都不奇怪。尤其是在女性生育之后,如果男方工资不高如何保障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我们暂且先不谈这个调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因为就样本来看,这个调查取样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女性的观点。
的确,在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女人不愿意嫁一个穷男人了。
可是,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因为她们势力么?
1,男女社会分工所决定
虽然现在早已不是封建时代,也没有什么男人必须赚钱养家,女人必须做饭带娃的说法,但是事实就是:在一段婚姻中,女性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更大。
由于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事实上女性承担着比男性更多的生活压力。
首先就工作而言,女性容易因为性别而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其次,家务与生活杂费的管理则通常由女性来承担,据调查,绝大部分家庭的家务是由女性来做的,极少有男性会揽下这些所谓的“生活琐事”。
而生育压力,对于女性而言则更是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重压,更不用提养孩子所要花费的心力与财力。
所以并不是女性的工作能力不强,而是社会分工导致了女性倾向于家庭,男性在很大一部分上要承担更大的家庭支出上的责任。
倘若男性的收入不可观,那么家庭的日常生活都很难维持。
如果一个姑娘在结婚前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嫁人之后不仅要做老妈子,而且生活质量还不断下降,那么她为什么要嫁给你呢 ?
如果一个家庭女性负责赚钱,那相对来说男性主动承担家庭负担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的男性在承担相对较少的家庭责任的同时收入还不多,那就别怪姑娘不愿意嫁给你了。
2,不怕男人穷,就怕男人穷还没志气
其实很多女性不愿意嫁穷老公,并非是嫌弃男方穷,而是嫌弃男方由于穷而失去斗志,安于现状,一味啃老,让女方看不到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毕竟,大多数女性还是喜欢上进的男性。
而中国绝大部分男性也很难接受另一半接受比自己多,除了一部分大男子主义者,更多的男性则害怕由于女方挣钱多而自己被别人说“吃软饭”的闲话。
我认识一个姐姐,年薪百万,薪资是她丈夫的十倍。
这个姐姐平时工作繁忙,基本很少有时间做家务,平常老公和婆婆就经常说她,说她不顾家里,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云云。后来姐姐怀孕了休产假,就说她整天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只知道花钱。
姐姐生完孩子他们就催促姐姐早点回去上班,还嫌弃她不带孩子,她赚钱养一大家子还被各种嫌弃,最后实在受不了带着孩子离婚了。
3,物质条件是婚姻的基础
“有车吗?”“什么车啊?”“有房吗?”“在几环啊?”“什么工作?”“月薪多少啊?”
当这些成为相亲的标配问题,你就知道物质对于婚姻的重要性了。
其实大部分女生想要的不仅仅是房子和车子,她们要的只是安全感而已。
而物质就是最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安全感。
婚姻是生活,又不是苟活。可以忍受一时的没钱,但是最不能忍受的是没有期盼的未来。
“我愿意陪你奋斗,给你时间,愿意晚上顶着寒风,裹着旧羽绒服和你下楼吃10块钱的路边麻辣烫。你可以一时没钱,但你不能永远没钱,不能让我永远等你,不能让我们一直受生活和现实的摧残。”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爱情大过天,没有物质我们也能生活得很好。
但是生活是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组成的,爱情不过是奢侈品。你可以不嫌弃对方的贫穷,但你的爱情却经不起饿肚子的煎熬。当你为了经济来源四处奔波时,你的爱情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累赘。
成家后,我们不可避免要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操心:盐快吃完了,酱油也只剩一点了,纸巾还有两包,最近蔬菜又涨价了,肉也更贵了…你可以不要名牌,却少不了生活必需品的花销。
当一切的支出都要精打细算时,你能确保你们永远不会为这些小事拌嘴吵架?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每天的争吵折腾啊。
年轻时候谈恋爱可以没钱,至少你有青春的资本,经得起你慢慢折腾。但是到了结婚的年纪,生活的压力等不了你慢慢立业就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能说女生越来越物质,只不过是现在的女生越来越能看清现实罢了,她们只不过是想要给自己的未来更好的生活而已。
亲爱的姑娘,如果是你,你愿意嫁个穷老公吗?
本文由相思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