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祝大家阖家幸福,团团圆圆,万事如意!
在这个春节假期,栩然说团队决定从栩先生2024年发布的原创文中精选出7篇好文。
分三次发布,每篇文章截取精华部分,大家点击链接可以跳转原文。
这个春节假期,让我们一起回顾这7篇栩先生原创好文。
今天是栩先生2024年最值得阅读的原创好文(上),分享两篇重磅好文。
1
《贾玲减肥100斤这个事,可能和自律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自律的背后,其实是三样东西,一是动机,二是目标,三是惯性。
没有强有力的底层动机支撑,什么样的自律锻炼都是不靠谱的。
对明星而言,颜值、身材、体重,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他们在舞台上赢得关注、欢呼和赞赏的本钱。
他们身材好、颜值高,就可以上热搜,可以走秀,可以赚钱,名利双收。
而要达成这个效果,当然要坚持健身、瑜伽,甚至是变态般的饮食甚至药物控制。
这和你如果高考成功,就能够进985/211,享受更好教育、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所以才要“悬梁刺股”、“卧薪尝胆”般自律苦学一样。
为什么贾玲的“减肥100斤”,咱们大多数人,学不了?
因为多数人,你减个多少斤,一般情况下,对你的生活起不到那么大的“质变”作用,动机就不会那么强烈。
反倒是那些曾经在体检中被什么血脂、血糖指标吓到,或者因为高血压什么的晕倒过的人,可能会将减肥、减脂什么的坚持下去。
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才知道要向着什么方向去努力。
想象一下,你本来可能就需要减肥(动机),而且还可以借这个机会拍一个电影出来,这个电影还可能会爆火,名利双收。想想这个目标的诱惑力就有多大。
自律不应该是无谓的自我约束,而应该是围绕目标所做的自我约束。
没有了目标,每天跑5000 米、早睡早起、注意饮食……这些习惯最多只能算养生,谈不上真正的自律。
所以,关于自律,不要一开始就进入怎么睡觉/怎么走路/怎么微笑这种小节,而是要从大局,从建立更远大的目标入手。
但当你为了更大的目标,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时候,说不定每天坚持晚睡反而成了一种自律。
当我们谈自律的时候,不少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制定一个事无巨细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要求自己,标准化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实际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们始终需要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
自律也是一样。在每件事情上都苛求自律,不仅没有必要,也根本做不到。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算“苦行”,但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自律。
好了,现在有了动机、有了目标,我就能坚持自律了吗?
你想想,为了期末考试你坚持刷题、认真看书的经历,虽然动机和目标都很明确,但其实也持续不了多久。
自律就像是推动一个大石头动起来,一开始很难,中间也很难,除非你提前准备好了轨道,让这个石头在动起来后在轨道上滚起来,就能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省力。
惯性是什么?就是支撑你长期且不费力的坚持下去的东西。
问题在于:怎么样才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具备这样的力量。
初始力量,前面已经说了,就是去找动机和目标,你的动机有多强烈、目标有多吸引人,你的初始力量就有多大。
一是外部的监督,比如贾玲和网友们打赌,“减肥”的flag已经喊出去了,众多网友都成了她的外部监督,撂挑子多不好意思。
二是各种外部的后勤保障,贾玲的减肥,是有极为专业的团队做保障的,这些保障团队除了带着她进行力量训练、有氧训练、减脂,还会帮助她制定专业的饮食计划、睡眠计划,甚至可能还有专业医疗团队在时刻监测她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各种血液指标等等。
越是初期,越是有这种专业外部团队的帮助,你就越能轻松一点地建立起惯性轨道。
一说到自律, 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画面,规律的饮食、睡眠、锻炼,这些确实非常重要。
但前提是我们要清楚,这些行为并不等于自律,而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实现自律的保障。
新的一年刚刚开启,我为什么要借贾玲这件事,来和大家聊这么多关于自律的思维方法和干货?
很多事都想做,但都不知道该如何启动,更没有信心能做到。
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控制力,所以才会担心定再好的目标,到了年底都会被打脸。
25%的自律计划会在立誓之后15 周左右落空, 尤其是吸烟和其它成瘾行为的自我改变誓言最难信守。
接近25%的下决心者在第一周的后期就放弃了誓言, 尽管他们当初是计划坚持半年以上的。
有很多人特别喜欢选择一个诸如新年伊始的特殊时间, 以立新年誓言的形式开始自我改变,内容大多是关于克服不良习惯、重塑健康行为。
我真心希望在开年之始,能通过这篇文章,帮助更多的读者,想明白自律的问题。
不要只看着人家贾玲成功减肥100斤,又借这事拍了部电影大卖名利双收,而感到羡慕嫉妒恨。
更不要被那些营销号、毒鸡汤忽悠一下,觉得向贾玲学习就能收获自律。
自律永远不是为了自律而自律,动机、目标和惯性才是支撑你长久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很多人看别人那么自律,自己就是做不到,因为你不会真的知道他们的动机。
王健林、李开复每天只睡 4 个小时,章子怡吃泡面只吃 4 口,闫妮瘦成了一道闪电……这样的自律鸡汤我们喝的多了,但他们会告诉你他们这么做的真实动机吗?
我们要想自律,一定不要只去复制他人的模式,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动机,建立自己的目标,通过外在与内在,搭建自己的惯性轨道。
当你能够战胜自己,改变自我,就有了信心和意志的力量,就能保持永不懈怠、永不满足的状态,始终充满斗志和激情。
2
《
人生的残酷真相:为什么大多数普通人要到35岁以后才能觉醒?但还有个更残酷的真相,很多人至今没有意识到
》
01
因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其父母和家庭也都是普通配置。
所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很难带给他一些超越自身阶层的东西。
说白了,能让你吃饱、供你上学就已经不错了,还能指望父母教给你什么真正有用的认知吗?
要是他们的认知超越常人,那你也就不会出生在普通家庭了。
所以,普通人或者说草根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只能依靠学校。
而学校的教育能培养的,就是典型的
“学生思维”
。
学校不会教你怎么挣钱,不会教你什么是人情世故,不会告诉你财富和权力的重要性。
这些在学生时代当然也很重要,因为毕竟学历是“敲门砖”。
这也意味着,读书时候那些连学校教育都不感兴趣的人,早早就会下车,更容易沉到社会更底层。
因为他们会错过“读书”这条目前看来唯一确定的上升通道。
02
你在学校听了话,也努力了,也学习了,考上了大学,甚至读了研究生。
然后进入社会,你会发现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在现实的社会里很无助;你再努力,可能收入也只能满足温饱,理想的生活遥不可及,实现自我价值更是痴人说梦。
多数人到了35岁后,反复经历社会毒打后,终有一天会幡然醒悟。
但这时候你的父母已经老去,你的孩子还等着上各种补习班,你的身体精力大不如从前。
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除了从小生活优越,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接触很多圈子,能受到父母更多的言传身教,所以早在二十多岁就已经很通透了。
他们知道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更知道为了获得这些重要的东西,靠的不一定是努力。
记住了,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不是对勤奋努力的奖赏。
而普通人在觉醒前所遭的罪,所吃的苦,说白了,都是在补课。
03
其实还有个更残酷的真相,很多人到老都想不明白。
那就是:
普通人往往一辈子都在追求公平,一辈子都在抱怨不公。
所以虽然也出生于贫苦家庭,但我感觉我还是比很多同龄人更早熟,认知也觉醒得更早。
而书里面的,永远是“理想化”“抽象化”的现实,ta不是真正的现实,也就没法带给我真正意义上,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这导致我在理解了一些社会运行逻辑后,反而产生了深深的疑惑甚至是愤怒:为什么世界如此不公平?为什么社会的运行要如此的肮脏?
导致原本“早熟”的我,反而变得比一般人还要“晚熟”。
说真的,这个世界从古而来,到可以想见的未来,都没有过公平。
普通人用尽一切力气追求公平或者抱怨不公,是比夸父追日还要可悲可笑的事。
这世界上,是有人在矢志追求群体的更公平,这样的人值得我们肃然起敬,他们是英雄,是伟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但我们是普通人,是凡人,是俗人,是没有家族积累、没有父母余荫的草根。
所以,就个体而言, 能做的,只能是早一点理解并接受这样的社会运行法则,尽量把吃苦的能力转化为超强的执行力。
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这世界为何如此不公”的陷阱中去。
这几年,我在身体健康,投资创业,人际关系上,都有很多的挫折。
年轻的时候,我凭着一往无前的勇气、毅力、努力,走到了还不错的位置上,在大城市里有了一席之地。
但在35岁的这个坎上,一下子,就感觉好像遭遇了“天花板”,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反而遇到了很多问题。
这时候,一些情商,性格,以及眼界,关系背景等方面的短板一下子凸显出来。
还好,我会停下来,冥想,思考,尝试,受挫,再停下来,学习、思考、沉淀,
首先就是一定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相信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然后,不断提升对复杂现实世界的理解能力,去做一些更具有创造性的事情。
最终的想法,就是
我选择更加专注在那些自己真正擅长的地方,勇敢地去走“窄门”,通过坚持和毅力,慢慢走出长久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