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都市现场  ·  知名男演员现身江西:“回老家了!” ·  21 小时前  
都市现场  ·  知名男演员现身江西:“回老家了!” ·  21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玩手机导致2300度近视?进来自查 ·  昨天  
现代快报  ·  玩手机导致2300度近视?进来自查 ·  昨天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3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3 天前  
黑马程序员  ·  鸿蒙+DeepSeek:一起探索“黑科技”! ·  3 天前  
黑马程序员  ·  鸿蒙+DeepSeek:一起探索“黑科技”! ·  3 天前  
武汉大学  ·  爆改J人!进来领取武大定制计划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妈妈,我再玩十分钟,不然不写作业!”当孩子开始和你谈条件,你会怎么做?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12-23 07:00

正文

作者 | Ms懂

来源 | 育儿女神蜜丝懂(ID:baogaomama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画面:
“我吃完这棵青菜,等下要吃两个棒棒糖”;

“我想再看一集动画片,不然我就不做作业”;

“我再玩十分钟,保证就写作业”

……

许多孩子喜欢与父母讨价还价,各种讲条件。


而有些家长习以为常,觉得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也有的家长,一边噎着气,一边妥协。

其实,孩子大多数时候的“条件”,并不是真的想实现,只是想试探下父母的反应。


父母越容易让步,孩子就越得寸进尺。


“妈妈,我再玩十分钟就写作业。”


当孩子开始和你讲条件时,你是妥协还是拒绝?


孩子的未来,就藏在你的态度和回答里。


父母没有底线
孩子才总提条件


曾有新闻报道:


在广西上思县,有个10岁男孩站在三楼的防盗窗上,叫喊着要“跳楼”。


20多分钟后,消防官兵对防盗窗进行破拆,几分钟后,才将体力不支、浑身瘫软的男孩救出。



男孩为何要“跳楼”,背后的原因令人匪夷所思。


据邻居透露,这已是男孩第五次做出类似的惊人举动。


这个孩子每次选择“自杀”,都是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


有时是他不愿写作业,有时是向父母讨要零花钱。


据称,最开始是源于孩子每次不愿意去上学时,爸爸就给他几块零花钱;


孩子屡试不爽后,直接告诉爸爸:“ 你不给我钱,我就不上学。


爸爸没有制止他的行为,反而一次次与孩子“做交易”。


后来,母亲气不过,孩子就以生命安全来威胁妈妈,最终也换来母亲的退让。


于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利用“跳楼”的戏码来威胁父母,以此达到目的。


显然,这个孩子从讲“小”条件,演变成将生命视为儿戏。

孩子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其根源在于,他有一对没有底线的父母。


正是父母无原则无底线的妥协,才让孩子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路径,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怪孩子”。


有人说:“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在妥协。”


孩子说我玩会儿游戏再写作业,父母不从,他就撒泼耍赖;


于是,为了息事宁人,家长选择妥协。


孩子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妈妈说不可以,孩子说不给看就不吃饭,很多妈妈总是惦记着孩子饿,端上饭菜放上电视旁给孩子吃。


几个回合下来,父母的底线逐步被孩子攻破。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责怪孩子讲条件,而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每个爱讲条件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没有原则的父母。


谈条件的孩子
会怎么长大

为什么父母不自觉地就会跟孩子谈条件:


你停止或者完成眼前的事情,你就可以获得某样奖品或者拥有去做某件事情的资格。


因为面对随时可以把你气炸的孩子,与耐心的教导相比,这种方法简单粗暴、立刻生效。


但图省事,往往意味着后患无穷。


1. 模糊孩子的是非观


上次去吃火锅,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拿着一辆玩具车跑来跑去,服务人员端着锅碗瓢盆穿行,他依旧在那横冲直撞。


一旁的妈妈看见了,赶紧去制止:“别跑了,这样很危险!”


小孩子不管,继续跑。


妈妈一边追他一边说:“你给我站住!回来!”


小孩子一看妈妈追他更来劲了,置若罔闻。


妈妈着急了,也担心孩子安全,说: “再不回来,下午的电影不带你去了!”


孩子一听, “不行!你不带我去我一会儿就不去上课!”


“那你赶紧回来不乱跑!”

“那你要带我去看电影!我才去上课。”


妈妈点点头,孩子终于停下来了,开始乖乖吃饭。


母亲用看电影交换了孩子一时的安静,可对孩子来说,真正不适合在火锅店里跑去跑来的原因在于:
对人对己都不安全

打扰到餐厅就餐的其他人

对服务员造成困扰


但如果母亲让孩子安静下来是用孩子喜欢的“看电影”予以强化,却并不做进一步的解释,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不妥地方在哪里,下一次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 孩子缺乏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没能够利用这种机会树立起自己的同理心。


反而是,因为他的行为,他拥有了跟母亲叫板的权利,下一次,他还可能会变本加厉。

2. 让孩子迅速明白交换的好处


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在一个家庭之中,他们能够通过一次次试探,迅速明白每个人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人抱怨,孩子倒地撒泼,要糖要玩具,老人迫于公共场合“丢人现眼”的感觉,满足了孩子。


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交换”到了他需要的东西。


但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这个孩子,他跟着爸爸的时候,却从不撒泼,显得很通情达理。


亦或是他离开家庭环境,进入学校之后,能够循规蹈矩,做老师同学眼中遵守纪律的学生。


因为,孩子通过他的试探,明白了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会根据这种预估去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孩子的“狡猾”之处。


有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孩子蛮不讲理,或许是我们家庭内部有人喜欢跟他进行“交换”,而他,也早早地学会了这套规则,运用自如。


3. 破坏孩子的内部动机


通常意义上而言,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内部动机较强的人,在一件事情上会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影片中父母为了促进大宝跟二宝的关系,让已经上初中的大宝跟妹妹玩耍,推出了“每次陪妹妹玩十分钟就奖励十分钟ipad时间”的制度。


一开始,大宝积极地陪妹妹,十分钟,二十分钟,一点点换取玩ipad的时间,然而,时间长了,她开始从心底里觉得陪妹妹只是为了获得玩耍时间而不得已做的事情。


当她对电子产品的时间渴求越来越多,而陪妹妹这项任务就会让她越来越反感。


其实爸爸妈妈没有明白一点:陪妹妹是不需要奖励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然而,这项规则硬生生把她自发的动机压下去了。


这一点在学习上也体现的很明显,当交换或者奖励被滥用的时候,学习主体会丧失掉学习的享受感。


爱与规则并存
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马雅舒曾经自嘲说:“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节目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菜市场上,孩子刚吃完蛋糕,又要吃面包。


马雅舒不答应,孩子们就开始哭闹,最后,孩子见哭喊无效,遂又改为撒娇:“妈妈,求求你了。”


最终,马雅舒妥协了,孩子们成功吃到了面包。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零下了。”



的确,在孩子面前坚持原则是件挺难的事情。


面对那个哭闹不止,撒泼打滚,软磨硬缠的小孩,再严厉的父母都会有把持不住,作出让步的时候。


然而,孩子的无理取闹,何尝不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


当孩子发现,父母的原则,很容易会在他的眼泪攻势下“土崩瓦解”。


那么,下一次,他就有可能故意用哭闹来“要挟”父母,逼父母作出让步。


原则一旦被打破,威信度也会随之下降。


只有父母坚持原则,孩子才能认真对待。


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眼里,应该是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你的底线是牢不可破的。


有位妈妈堪称教科书式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这位妈妈带孩子逛商场,孩子被商场里的超人吸引住了;


妈妈说不买后,孩子干脆往地上一躺,一把鼻涕一把泪,哭闹着说一定要超人。


妈妈不愠不火地说:


“哇,前面有好美味的水果捞呀!妈妈好想吃呢!”


孩子止哭,凝神在听。


妈妈接着又说:


“这样,妈妈今天只能花20块钱,给你二选一,你如果选择超人的话,等下就不能吃水果捞了,你只能看着妈妈吃!


但如果你选择吃水果捞,咱们赶紧去,你可以点你喜欢的椰奶芒果捞,妈妈点……”


“我两个都要!”


“不行,只能选择一个!”


“我要超人!”


“不准反悔哦?”孩子信誓旦旦点头。


结果当孩子欢天喜地地拿着超人,然后落寞地看着妈妈吃着喜欢的水果捞,孩子不甘寂寞地恳求妈妈:


“给我吃一口吧!”


“不行!你自己选的。”


最终,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将美味的水果捞吃光。


“哎呀,妈妈,我好像也不是很喜欢超人!”


“不喜欢也没办法,下次再选吧!”


这位妈妈用实际行动,教会了孩子“底线不可破”的道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