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工业领域最大板块的传统产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取得长足进展。
(一)从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转向高值化发展
通过结构性调整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使发展重心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或产业链环节,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转型发展中,一大批企业借助设备更新改造,尤其是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建设,通过重新梳理战略理念以及导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网络技术,实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转变,逐步以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来取代传统的落后产品,变低端市场的“红海”为中高端市场的“蓝海”。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建设自主销售体系,使业务范围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及售后服务环节延伸拓展或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我国钟表行业抓住内需市场消费升级的机遇,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钟表设计制造系统,围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技术突破”的创新路线进行了良好的实践。
(二)从依靠质量提升和标准建设转向品牌化发展
品牌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提升质量、标准、品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受市场竞争和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传统产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和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和供给品质的提升。2016年,我国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等十类重点消费品总体抽查合格率为90.3%,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5000余种产品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在儿童用品、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等12个领域,面向21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国际组织,在比对770余项技术法规和标准中的3800多项技术指标中,我国消费品安全标准中近八成的指标与国外保持一致水平,有部分指标技术水平甚至高于国外。截至2016年底,全国近万家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99家消费品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一部分品牌型企业通过依靠生产外包、品牌授权、兼并重组或产业转移,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整合产业和市场资源,使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推动自主品牌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跃升。
(三)从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转向服务化发展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国高歌猛进,向各领域快速渗透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催生了一批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服务型制造已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企业不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和提高简单的售后服务,还向它的客户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目前,工业设计、融资租赁、节能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壮大。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业务快速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部分企业服务业务收入超过总营业收入的50%。虽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刚刚起步,服务化产出比重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发展前景却极为广阔。
(四)从依靠组织形态调整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向平台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现代平台经济横空出世,极大地颠覆了商业价值创造逻辑、企业战略和竞争行为、企业组织模式、用户角色、雇佣关系、社会管理模式,打破时空界限,迸发无尽活力,迅速从“经济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1995—2015年间,全球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市值从167亿美元上升到2.56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140多家未上市、估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平台企业的总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20年间的成长超过了180多倍。互联网平台正在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依托强大的平台企业,中国和美国走在了数字革命的前沿,在全球最大的111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中,美国有49家,中国有55家;从市值来看,美国占比达到75.3%,中国则超过了18%。平台化发展也已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例如,海尔集团启动“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战略,从原来封闭的企业组织变成开放的平台生态圈;格兰仕通过“G+智慧家居战略平台”,致力搭建一个开放交互的统一平台和共同发展的生态圈,帮助更多家电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和升级;美的与阿里巴巴合作,构建一个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加入各种平台,依托平台集聚的资源优势和网络效应来发展壮大自己。
(五)从依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转向绿色化发展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2012—2016年,全国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发展,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了225个重大绿色制造项目,建设以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带动了一批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信贷等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绿色化改造,运用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利用技术,通过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设备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内部循环再利用等措施,使其生产过程尽可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减少废物排放数量和毒性。例如,江苏华尔润集团作为一家大型民营玻璃生产企业,通过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环保设备生产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先后对9条生产线进行余热发电和脱硫除尘治理,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了废气污染物排放。2012—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9.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约26.6%。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又同比下降了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