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重”关税时代到来,海外仓或成出海必选项 ·  13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所有企业,您有四款AI原生应用DeepSe ... ·  3 天前  
白鲸出海  ·  2025年1月成功出海的中国手游:《Whit ... ·  昨天  
中油工程建设  ·  公司与大庆建设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如何面对数据洪流?——都江堰的启示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8-06-27 21:30

正文


日前,吴伯凡老师与 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 集团 副总裁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张怡璠女士 就“智能变革时代,企业如何决胜数据未来?”为主题展开对话,“伯凡时间”根据此次对话内容整理了系列文章,本文为系列文章第二篇。


大数据带来的并非都是利好的改变,对于任何组织与个体,大数据都像水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2016年,英特尔前CEO布莱恩·科兹安尼克提出了“ 数据洪流 ”的概念。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嵌入式设备等随时随地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洪流已经不再是一种预见和想象,而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1


在对话中,张怡璠女士举到了智能楼宇的案例。 智能楼宇 是物联网的一个分支领域,通过通信网络系统将5A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 、通讯自动化系统(CA)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FA) 、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SA)——进行有机的综合,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使建筑物具有安全、便利、高效、节能的特点。

5A系统包含大量的传感器设备,据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楼宇涉及到的物联网元器件将会达到7000万数量级,这一数量级的元器件产生的数据量也是极为惊人的。

大量数据扑面而来,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面对突然而至的数据洪流,大多数企业可能都会觉得束手无策。同任何一次巨大的技术革新和商业革新一样,面对“数据洪流”导致的环境变化, 初始阶段,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去探索,抓住趋势,变挑战为机遇,在数字化的洪流中完成企业转型。 只要往前走,就存在着一线生机。

2


吴老师讲到,数据洪流与每个个体也密切相关。过去,一个人一生所能产生的数据寥寥无几,出生证、学生证、病例和极为有限的几张照片构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数据记录。

现在,每个人活着就是在生产数据 ,很多人一天的拍照数量远远多于过去一个人一生的照片。我们携带的手机时时刻刻都在向各种各样的云端提供数据,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在实时产生数据,大量的数据在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产生。

过去的上网,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PC时代,上网的必要条件是人坐在电脑前边,操作电脑界面上的浏览器或者其他软件,是一个很具有仪式性的行为。今非昔比, 当下的我们,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上网,走路、睡觉、驾驶等日常行为都伴随着上网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是, 要不要利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 ?不同于过去的一次性交易,现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像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消费者都有ID可追溯,有购买档案数据可供分析,聪明的企业会利用这些数据,用相应的技术加持自己,提供给用户更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当然,也有公司会选择对“数据洪流”这一概念充耳不闻,在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上依然故我。但是, 在数据将成为一种基础“能源”的时代,企业对待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态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所有的竞争者都在努力利用消费数据去更加了解消费者,以更“体贴”的方式对待消费者的时候,那些我行我素的、没有一点察言观色手段和能力的公司则会停留在新的旧石器时代。


“数据洪流”这一概念,表述的是我们这一时代,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所处的一个真实现状。 受摩尔定律驱使,数据以加速度不断上升的速度增长着。 据统计,2017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21.6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展至 163ZB,相当于2016 年所产生 16.1ZB 数据的十倍。

数据洪流已经日渐成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当所有个体和组织都生活在洪流中时,选择无外乎两种,一种是 通过相关技术和手段驾驭洪流,避害趋利,将其转换为一种资源和能量 。另一种选择则是继续处于自己的封闭空间中,“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当然,这种选择者的最终命运不言而喻。

在如何面对“数据洪流”的问题上,一个超过两千年的利民工程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些许借鉴。

3


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岷江 ,发源于川陇交界的岷山南麓,流经多雨的四川盆地, 对整个成都平原而言是一道“悬江”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的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极大, 都江堰市距离成都市仅5公里,但两地的落差竟达273米 。在古代,每到雨季,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则成为一片汪洋,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而每到旱季,又常常遭遇赤地千里的旱灾,古蜀时期的成都平原可谓多灾多难,并不适宜人类居住。

公元前256年(战国秦昭襄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主导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此后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得成都平原从旱涝不保的多难之地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三项工程组成,解决了岷江洪流的泄洪和排沙两道难题。鱼嘴建立在岷江弯道处,起分水作用,汹涌的水流会被这道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作为岷江正流汇入长江,内江则进入成都平原灌溉农业。

在设计上, 内江的河床低于外江河床 ,这是为了确保在秋冬枯水期,让六成水进入内江,四成水排在外江。同时, 外江河道又比内江河道设计的宽 ,这样在春夏丰水时节,根据弯道动力学规律,水流会被大量冲向河流弯道的内侧,即外江,能够确保六成的水排至外江,而四成水进入内江。这样,就能保证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趋于稳定。

外江的河口处河床凸起,而内江的河口处河床凹陷 ,按照弯道环流原理,含有少量泥沙的表层水会流向凹岸,即内江,而携有大量泥沙的底层水会流向凸岸,即外江。很大一部分泥沙水经鱼嘴便通过外江留出。

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已经不再汹涌,但是依旧含有大量的泥沙,这时候,飞沙堰便发挥了作用,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内江水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入,遭遇宝瓶口的狭窄流道,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会形成一道旋涡,水中大量的沙石会被旋涡甩出,通过飞沙堰排出。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定期由河工淘出。这样便有效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最后一道关卡,其本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派人花了八年时间将石壁凿开,形成了一个宽度千年不变的流道。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当遭遇洪水,水流会被宝瓶口阻拦,水面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通过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至外江,达到第二次排洪的目的。

李冰以自己对一方百姓所肩负的使命作为自己的老师,死磕治水多载,总结出了“ 深淘滩、低作堰 ”、“ 遇弯截角,逢正抽心 ”的治水箴言。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有效控制了洪涝的发生,也可以满足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不仅避害,而且还趋利。


在“数据洪流”的时代,企业家面对的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即 学习两千多年前的李冰,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都江堰,变害为利,利用洪流的能量造福一方

归根结底,一切取决于对待“数据洪流”的态度,如果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想逃避的人,最终往往是被其摧毁,而如果能够看到“洪流”背后含有“水利万物”的特质,则会修筑起自己的都江堰。


正如吴伯凡老师在《数据竞争力:“看见”那些看不见的秘密》一文中所提到的: 技术从传说到现实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短。 当我们固执地认为一些话题只是少数追逐时尚、好高骛远的人才关心的话题时,风险可能早已悄然而至——当这个东西骤然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