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采尽采态势下,集采再度剑指真空地带,纳入OTC药品。近日,医改先锋安徽省发布《2024年度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纳入了6个OTC中成药,引发行业热议。OTC药品销售的主渠道并不在医院,将中药OTC药品纳入集采意欲何为?会不会掀起一轮新趋势?深耕OTC品种的企业如何调整应对?上述问题引发行业热议。
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指导地方推进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体外诊断试剂等药品耗材联盟集采。
各地正在加快推进中成药集采,《征求意见稿》显示,安徽此轮共涉及18个产品组35个品种,品种分为目录(一)和目录(二)。目录(一)涉及刺五加、感冒灵、感冒清热、桂龙咳喘宁、强力枇杷、小儿肺热咳喘等口服制剂;目录(二)则为独家品种,包括脑心通、脑心络、脑心安和参松养心、稳心两类。
“安徽省本次集采迈入深水区,将OTC产品作为抓手,以产品带动诊所及药店纳入集采是最大亮点。”在南京循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新峰看来,目录共纳入18个剂型合并或适应症合并中成药,其中包含6个OTC中成药。本次采购主体为安徽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 驻皖军队医疗机构,要求“均应参加”。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自愿参加。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区域协同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要求:各省份要鼓励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参加集采,向其发放报量和平台采购账号,并提供必要的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
郭新峰指出:“集采以价换量,实现价格下降。叠加医保局小程序或微信公众号上线的比价神器倒逼药店采购集采药品,保障了患者的购药选择权。一键查药服务,对全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信息进行大数据梳理,全城搜药,一键比价,方便群众购药。同时,6个OTC中成药有4个为国家基本药物。纳入集采意味着有‘国家基药+集采中选’双重身份加持,有利于医院端渠道拓展。这几个大品种可以集采为契机,深耕医院市场找增量,为销售注入一剂强心针。”
也有观点认为,OTC药品的销售主渠道不在医院,此次仅纳入地方集采,影响面不会很大。但某中药企业负责人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OTC产品的核心渠道通常在院外,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中药产品的主渠道就在医院,未来一些双跨产品可能因集采出现渠道价差,应当考虑价格体系问题。”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OTC(含双跨)中成药销售额达944亿元。销售额过亿的OTC(含双跨)中成药品牌有137个,合揽接近540亿元。
按安徽此次要求,无论是中药OTC品种还是独家品种均面临降价压力。同时,未申报、申报但未中选均视为非中选产品,医药机构每年度同采购组非中选产品的采购量不得高于同采购组实际采购量的10%,确需使用未中选企业药品,须向医保部门提出采购需求并说明情况,但实际采购量也不得超过该医药机构填报的该厂牌药品需求量的50%。
纳入集采的OTC药品多为企业核心的大品种,中选需大幅降价,如果不参与,采购量又面临缩减,企业如何应对?
“OTC药品纳入集采+药店采购集采药品将是大势所趋,推动全国医保统一市场的形成,消除不公平高价和歧视性高价。随着医药集采及价格治理‘全国一盘棋’实施,将推动药价回归到合理的区间。”郭新峰认为,相关中药企业应以积极心态拥抱集采,全渠道拓展,深入挖掘全渠道红利才是上策,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医院渠道学术推广或药店控销。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成,集采进入药店深水区+价格治理持续推进,建成全国统一药品大市场提速,药企迎来全渠道拓展红利窗口期。
前述药企负责人的观点是:“企业会根据自身市场策略、价格体系、营销模式等不同,构建符合发展实际的产品价格体系,因此会有不同的选择。如参加集采,说明企业已经解决和确定该品种的量价、渠道价格差异等问题。如果未中选,则要做好渠道取舍,调整营销模式和价格策略。”
来源:《医药经济报》第 73 期(总第 4628期)
编辑:范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