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菜系周报】AAFC微调加菜库存,关注菜籽消耗节奏 ·  11 小时前  
中工网  ·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些人将直接受益! ·  18 小时前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  ·  农业农村部专题研究稳定生猪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  3 天前  
微观三农  ·  湖南: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心系疫情 |  稳住,我们能赢 ——面对疫情,如何做好情绪管理与有效沟通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20-01-30 22:10

正文






心系疫情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许多民众时常都会经历焦虑、恐慌、甚至抑郁等情绪状态。在一线医疗工作者紧张地对抗疫情的同时,对于普通民众的科普工作也必不可少。为帮助我们了解疫情相关的行为、情绪应对方式,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将通过学院公众号发布相关科普文章,向社会提供科学的心理知识,提高身心健康。让我们在关注疫情一线的同时,也保护好我们自己和家人。


02  稳住,我们能赢!

——面对疫情,如何做好情绪管理与有效沟通

本文作者:黄甜

本文字数:2116字

阅读时间:6分钟


相信你一定看过这样的段子:

“平时看似啥都不在乎的佛系年轻人,现在吧也不泡了,迪也不蹦了,狼人也不杀了,乖乖戴起口罩,勤洗手,讲卫生,别提多惜命了;而平时堪称那些天天转发麻辣烫致命、熬夜的十大危害、一天发现一种致癌物质的长辈们,面对疫情却非常淡定,逛活禽菜场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哪里人多去哪里。”


也一定看过类似的朋友圈:

“爸妈打死不戴口罩怎么办?”

“爸妈说什么都不信此次疫情的严重,说有秦始皇的保佑。”

“救救孩子吧,怎么劝说父母不要听信外面的谣言?”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在这个信息便捷的年代,互联网无疑加速了疫情带来的焦虑在人们内心的发酵,随着信息的爆炸,新冠肺炎的一个个“新闻”就像是一颗颗炸弹在人们的心中炸开。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对此次疫情,却出现了两大门派:一面是在各类新闻报道、疫情数据轰炸之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心态爆炸“焦虑派”,另一面却是照常买菜、串门、打麻将的以中老年为代表的“佛系派”。


伴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的情绪慢慢发酵,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似乎也在增加,交流变得不畅。因为不同的人在信息来源、信息过滤以及信息处理的差异,沟通常常会变得词不达意。原本是出于关心和爱意的叮嘱,却常常以争吵结束;明明是想一家人在家里和和睦睦地平安度过疫情风波,却过不了一会就不欢而散,各自回屋焦虑。


这可能是我们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方式出了问题,本文将从“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两个角度分享,如何在疫情之下与家人良性互动,彼此支持。


一.自我情绪管理

提高自我情绪的觉察,区分情绪和事实

疫情之下,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很可能都在“情绪”的滤镜之下变得不理智和冲动,我们可以在感到不适或者要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先“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本文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情绪以供参考:

焦虑:担忧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资源应对某事;

恐惧:对某具体人或事的害怕;

愤怒:强烈的生气,往往伴随想要攻击的冲动;

无助:相信自己无力达成想要的结果;

警戒: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可能犯的错误保持警觉;

迷茫:不知道怎么好,不知道该怎么办;

内疚:因为自己做的(或少做的)某事导致不良后果感到痛苦,伴随强烈的弥补的愿望;

哀伤:是丧失(失去或本应拥有但没有的)某人/某事的反应;

情绪不同于事实,但当我们在强烈的情绪之下产生的想法可以感觉真实,但不一定是事实(可以通过数据、客观事实依据等方式判断)。我们不妨默念提醒自己:“这些是情绪的反应,它感觉很真实,但是不等于事实。”允许自己去观察情绪的产生、变化和消退,不要在强烈的情绪之下做决定或“沟通” ,切忌在情绪的状态下对他人进行道德和能力的标签(例如:“这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蠢人!”,“这是一个毫无公德心的自私鬼!”),这将不利于有效沟通。

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你觉得自己非常焦虑或者被负面情绪笼罩的时候,远离焦虑源,回忆自己相关的成功经验或者做的好的部分,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

“我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身心健康,我已经做得很好了!”

积极取向

理性关注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多关注积极正面的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