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看过这样的段子:
“平时看似啥都不在乎的佛系年轻人,现在吧也不泡了,迪也不蹦了,狼人也不杀了,乖乖戴起口罩,勤洗手,讲卫生,别提多惜命了;而平时堪称那些天天转发麻辣烫致命、熬夜的十大危害、一天发现一种致癌物质的长辈们,面对疫情却非常淡定,逛活禽菜场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哪里人多去哪里。”
也一定看过类似的朋友圈:
“爸妈打死不戴口罩怎么办?”
“爸妈说什么都不信此次疫情的严重,说有秦始皇的保佑。”
“救救孩子吧,怎么劝说父母不要听信外面的谣言?”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在这个信息便捷的年代,互联网无疑加速了疫情带来的焦虑在人们内心的发酵,随着信息的爆炸,新冠肺炎的一个个“新闻”就像是一颗颗炸弹在人们的心中炸开。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对此次疫情,却出现了两大门派:一面是在各类新闻报道、疫情数据轰炸之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心态爆炸“焦虑派”,另一面却是照常买菜、串门、打麻将的以中老年为代表的“佛系派”。
伴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的情绪慢慢发酵,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似乎也在增加,交流变得不畅。因为不同的人在信息来源、信息过滤以及信息处理的差异,沟通常常会变得词不达意。原本是出于关心和爱意的叮嘱,却常常以争吵结束;明明是想一家人在家里和和睦睦地平安度过疫情风波,却过不了一会就不欢而散,各自回屋焦虑。
这可能是我们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方式出了问题,本文将从“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两个角度分享,如何在疫情之下与家人良性互动,彼此支持。
一.自我情绪管理
●
提高自我情绪的觉察,区分情绪和事实
疫情之下,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很可能都在“情绪”的滤镜之下变得不理智和冲动,我们可以在感到不适或者要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先“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本文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情绪以供参考:
焦虑:担忧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资源应对某事;
恐惧:对某具体人或事的害怕;
愤怒:强烈的生气,往往伴随想要攻击的冲动;
无助:相信自己无力达成想要的结果;
警戒: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可能犯的错误保持警觉;
迷茫:不知道怎么好,不知道该怎么办;
内疚:因为自己做的(或少做的)某事导致不良后果感到痛苦,伴随强烈的弥补的愿望;
哀伤:是丧失(失去或本应拥有但没有的)某人/某事的反应;
情绪不同于事实,但当我们在强烈的情绪之下产生的想法可以感觉真实,但不一定是事实(可以通过数据、客观事实依据等方式判断)。我们不妨默念提醒自己:“这些是情绪的反应,它感觉很真实,但是不等于事实。”允许自己去观察情绪的产生、变化和消退,不要在强烈的情绪之下做决定或“沟通” ,切忌在情绪的状态下对他人进行道德和能力的标签(例如:“这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蠢人!”,“这是一个毫无公德心的自私鬼!”),这将不利于有效沟通。
●
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你觉得自己非常焦虑或者被负面情绪笼罩的时候,远离焦虑源,回忆自己相关的成功经验或者做的好的部分,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
“我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身心健康,我已经做得很好了!”
●
积极取向
理性关注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多关注积极正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