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春节假期后的第二周,李斌自己到北京和任少卿的智能驾驶团队开了一场内部会,期间他在群里发了1000个红包。
“估计上万元了”,一位了解该沟通会的汽车行业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会议地点在北京中关村的融科资讯中心,这里是蔚来北京智驾团队的办公地。
这栋写字楼恐怕是全北京市值最高的楼,里面挤满了全球高科技企业,比如苹果、微软、AMD、英伟达……更出名的是DeepSeek,梁文锋的公司也在这里,此外,还有刚入驻的华为。
有人开玩笑,大家都是邻居,利于相互挖人,换了公司还不用换地方。
李斌当天下午先去办公区附近体验了最新的泊车功能,之后两点全员会议开始,共持续了不到三小时。全程李斌是唯一发言人,任少卿在现场。
蔚来的智驾团队目前超过1000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内部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任少卿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北京团队的人多一些。
“会议的主基调是为团队加油打气。李斌说不会规模化裁员,但有项目会取消。另外,蔚来品牌不会做单电机车型,他认为单电机不是影响成本的关键,蔚来仍将立足高端纯电汽车市场。”一位了解会议内容的行业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2025开年,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风向标骤然转向智驾,尤其2月10日晚比亚迪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打响了这一场战争。不知这是不是李斌取代线上会议亲自到北京给团队发红包雨的原因。
据知乎等相关网站显示,两年前蔚来北京智驾团队招算法相关的实习生,提供的日薪税前450元至650元,算下来,月薪过万。
可以预测的是,接下来一年,智能驾驶将出现惨烈竞争,尤其对合资品牌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智驾人才,这些竞争背后是人员流动以及企业付出的更高成本。另一方面,对消费者来说,获得了
智驾平权。同时,智驾解决方案供应商或将进入存亡期,头部将形成聚拢效应。
2025年,蔚来的产品大年
春节假期前,李斌在上海开了一个内部沟通会。
据《21汽车一见auto》报道,参加人员包括技术职级P5以上、管理职级M4-2以上的中高层,整个会议超过1个小时。
李斌主要阐述了2025年的三大目标,拉齐每个部门新一年的目标。
第一是销量翻番,2024年蔚来总销量22万辆,2025年要实现44万辆。具体分到三个品牌,如何分解KPI未具体提及。
第二是力争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在2024年的三季度财报会上,他对外提及的盈利预期是在2026年,但内部,他把这个时间点向前推了一个季度。
第三点是继续增强体系力的建设,提高体系效率。
2025年将是蔚来的产品大年。
蔚来品牌ET9将于第一季度交付。“蔚来会将ET9的技术下放给更多走量车型。”知情人士说。此外,现款车型ET5/ET5T、ES6、EC6等都将迎来换代。
乐道品牌,2025年三四季度将有两款车型发布,分别是大五座SUV、6-7座中大型SUV,萤火虫的首款车型预计在第二季度上市。
李斌说,海外市场将开始成为蔚来的一个新增长点。随着乐道和萤火虫品牌新产品的交付,2025年将完成累计进入25个国家和地区的目标。
目前,蔚来旗下车型提供5年零息的优惠活动,新款上市前,老款车型将陆续优惠,这会促进蔚来品牌销量的提升。
“蔚来目前这几款车的换代车型要等新车出来之后才能知道其竞争力,二代的ES6是在换代之后爆发到月销量过万的”,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2月8日,李斌用自己视频号直播时,副总裁李天舒在现场提及换代车型的价格可能比老款贵。
销量!降本!
销量和盈利是李斌春节前内部会议的两个关键词。
他说要建立销量终端意识、设立CBU(Cell Business Unit,基本经营单元)、延续Cost Mining(挖矿行动),“该省省、该花花”。
据《21汽车一见auto》报道,有位在现场参会的内部人士说,从2023年一季度开始,李斌就开始将销量作为核心目标之一进行陈述。
“这次会议是我这么多年听下来,把销量的重要性阐述得最为清晰的一次。”一位蔚来员工称,这次会议,李斌用了多个“很核心”“很重要”表达对销量的重视,还横向对比了其他友商。
李斌认为,无论从年底盈利、企业竞争,还是企业运作本身来看,销量是根本,公司上下都应该把销量作为衡量工作结果唯一的、核心的指标。他强调新车上市前6个月的销量势能。
他说新车上市跟它的交付中间不应间隔很长时间,且在新车上市早期就需尽快建立销量口碑。“但蔚来在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没有对前六个月的销量势能建立起足够强的意识,这是需要改变的地方。”
另一个关键点是降本,李斌认为核心仍要控制成本。
首先是技术降本。据《21汽车一见auto》的消息,一位接近蔚来的知情人士称,今年车型搭载SkyOS天枢操作系统,除了性能增强外,也会大幅减少专利使用费的支出,自研芯片也会实现降本。
其次是经营降本。2025年1月,蔚来设立CBU(Cell Business Unit,基本经营单元),每个大部门都有一个单独的成本结算中心,去计算各个部门在不同项目上已花费、即将要花费的成本。
报道引用一位蔚来中层的话,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对应的ROI(Return of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指标。设立CBU的目的,是让公司清楚部门在不同的项目上为什么要花钱、付出的成本能换来多大回报。这些事项,各个部门在花钱之前都得阐述清楚。”
这位人士补充道,CBU并不是实体组织,“具体怎么实操,仍在讨论和推进中。”
CBU只是控制成本的措施之一,李斌认为,控制钱的流向的另一个举措便是继续延续“Cost Mining”行动。
“Cost Mining”(挖矿行动)始于2024年年初。当时,李斌在开工信中强调要坚决避免无效和低效的投入,“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花好每一分钱”。开工信发布之后,“挖矿行动”正式开始,目的是挖掘部门里能省下的每一项花费,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浪费。
一场对谈
2024年11月26日,前易车网主编、与非科技创始人王洪浩与乱翻书主理人潘乱采访了李斌。
之所以有这场对谈,是因为10年前的11月25日,蔚来成立。而王洪浩曾在易车任职,李斌曾创立易车,担任过CEO。
这场对谈持续近两个小时,里面几乎涉及了与蔚来相关的争议性话题,可以预判的是,这些问题在接下来蔚来沟通会上仍将被反复问及。
李斌
对所有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完全自如也自洽。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提问,都保持了诚恳和自嘲。
汽车商业评论在这场对谈中挑选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代表了外界对蔚来最大的争议,李斌的回答展现的是蔚来的逻辑与坚定。
Q:
越来越多之前跟你站在同一阵线的车企都已逐渐加入增程,纯电现在只有蔚来和特斯拉了,你感到孤独吗?
A:
我不孤独,有特斯拉顶着呢,我不孤独,而且现在有些厂家比如理想也在搞纯电。增程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现在那么多人卖,卖得又很好,我这会儿(如果)还嘴硬,这不是自讨没趣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路径,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的技术判断,但还是看用多长时间去看这件事情。
首先我觉得并不意味着纯电现在就有问题,特斯拉纯电不是卖得也挺好。在高端市场,我们的纯电卖得也不错,而且现在乐道卖得也挺好。每个公司到底应该怎么去做,我觉得还是看你自己的底层逻辑,今天我觉得再在中国做增程,我肯定不会这么干。
昨天有一个同事还问我说如果往回看,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我猜他想让我说增程。
我说我后悔之前应该布更多换电站,应该在2021年布2000座换电站,从2022年、2023年每年布2000个换电站,现在我就有1万个换电站了。1万个换电站是要花不少的钱,可能两三百亿……但100万辆增程,如果是比较大一点的车,增程系统也需要两三百亿,所以,就看大家怎么比这个事情。
Q:
为啥你对长寿命电池这么上心,你的思考是什么?
A:
如果一件东西你要用10年,这个东西可能贵20%,另一个东西只能用一年,它可能便宜一些,你会选哪个?
体系化效率还是要回到效率到底是基于什么东西去定义的。蔚来讲体系化效率,除了关注短期的局部成本和效率,也关注全生命周的体制效率。
电池是电化学品,它有两个寿命,一个是日历寿命,随时间推移像人一样,它会变老;另一个是循环寿命,循环寿命就像一个人成天干重活,每天都超额劳动,肯定会活得短一点。中国从2014年出台了一个要求,电动汽车达到8年16万公里才能拿补贴,这个就变成了一个行业的事实标准。8年就讲的是日历寿命,16万公里是循环寿命。
8年16万公里以后,国家要求不能少于70%的健康度。今天的电池就这么来的,为什么问题还没显示出来?因为8年前的车大部分车都是出租车,很多就已经退出市场了。
8年前的乘用车很少,所以现在这个事情根本还没看到。如果你的公司还想开20年,你就得考虑这个事!
我是学社会学的,其实特别关心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电池也会有老龄化问题。想象一下,将来8年内这2000万辆车就陆陆续续的到达质保周期了,到时谁掏这个钱?
你说将来的用户掏?二手车用户三手车用户,总得有人掏吧,这会有很多后续的问题,比如电池如果不是标准的,到时产包都没人产了,价格会很贵。
这里面反映蔚来的思考,或者我在想很多事情的时候,有些人讲我长期主义,现在可能也许是骂我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吧,但有时说真话容易被人骂。
Q:
你一直提效率的问题,为什么不把乐道放在蔚来的展厅呢?萤火虫比乐道更便宜,又为什么放进蔚来展厅?
A:
你觉得把大众和丰田放到奥迪和雷克萨斯的展厅里面卖,这个ok吗?萤火虫是高端小车,它不会很便宜,是按欧洲五星安全做的。
Q:
汽车行业里最近开始合并了,像领克和极氪。这个时间点,你在乐道之外又发了一个萤火虫,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去推?萤火虫和市场上其他小车相比,有什么特点?
我觉得在一个价格带,确实最好不要搞太多品牌,打架有点不太合算,但不同价格带,用不同的品牌去覆盖,这是合理的,因为一个品牌能覆盖的价格带是有限的。
很难想象1000万元的车和10万元的车都是一个牌子,不太可能。回到萤火虫的定位,因为高端小车现在有smart和MINI,我觉得smart长得太大了,萤火虫比smart要mini一些,MINI又不够smart,所以我们的定位是比MINI smart,比smart mini。
Q:
平常有很多人教你做CEO吧?
A:
昨天我们公司开内部交流会,内部的交流会10周年,最后我们有一个同事问:斌哥,你怎么看大家都教你做CEO?其实做产品和做企业都是一样的,站在我的角度,因为我掌握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最全面的。
有的朋友为我们着急,他可能只能掌握一些信息。他给我提的建议,我也没办法把我所有的信息就像传输文件一样原封不动的copy到他的脑子里面,这不现实,脑机接口还没这么牛。
现在,每个人只能给你一些片段,你自己像大模型一样,要把这些这些信息全部加工掉,然后输出为一个完整的东西,这个可能是企业管理的阶段性重点,这可能是这个产品的定义,可能是一些商业上的思考、商业上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