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经互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它们是一体性的,是很密切的。为了理解这部《阿弥陀经》,我们会经常涉及到《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同时让这三部经之间能够贯通,让我们学习起来内心非常通达。
我们从“同”“别”两个立场来说,三经有六同、二别。
(一)三经六同
1.根源同。三经皆以四十八愿为根源。
2.地位同。三经皆是净土宗正依经典。
3.体性同。三经皆以弥陀佛名为经体。
4.宗旨同。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旨。
5.力用同。三经皆以凡夫入报为力用。
6.教相同。三经皆是顿教一乘为教相。
其中的道理,后面会详细解释。读到这里,如果大家对《善导大师全集》和《往生论注》熟悉的话,要立即链接过去。
“三经皆以弥陀佛名为经体”,这是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卷上玄义讲到的。
“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旨”,这出自善导大师《观经疏》,在解释定善义第九观“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的时候说的。
第五点,“力用同。三经皆以凡夫入报为力用”,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凡夫入报问答”中说的。
第六点,“教相同。三经都是顿教一乘为教相”,在善导大师的教判当中,有三处说到了顿教,《观经疏》中有两处,《般舟赞》中有一处。昙鸾大师有没有说到呢?也有说到:
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上衍之极致”,就是顿教。“上衍”是摩诃衍,上衍就是上乘、大乘。大乘的极致,就判为顿教。
(二)三经二别
这样看起来,这三部经几乎等同一部经,除了名字不一样,其他好像都一样:根源一样,地位一样,体性一样,宗旨一样,力用一样,教相也一样。
长得都一样,本质又一样,那不是一部经典了吗?
它们还是有差别的,有两点差别。
1.侧重别。
《大经》重在四十八愿,法门原理。
《观经》重在定散二善,法门摄机。
《小经》重在诸佛证诚,法门胜益。
2.次第别。
《大经》为根源。
《观经》为展开。
《小经》为结归。
《大经》重在说四十八愿,法门的原理,净土法门的根本原理出自《大经》四十八愿。
《观经》重在说定散二善,法门摄机。净土法门要收摄广大的众生根机,这主要是通过《观经》显示出来。
《小经》重在说诸佛证诚,诸佛证明凡夫专念佛名一定往生报土,往生一定不退转,必至一生补处,必定成佛,诸佛皆来证明。这是显示法门殊胜的利益。
这是侧重不一样。
三部经有前后次第的关系,一步一步推出来,所以要用三部来说明。《大经》为根源,《观经》为展开,《小经》为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