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钢印
雪球2020年度十大影响力用户,私募基金经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念币预约信息  ·  开始预约!龙凤和鸣银条纪念章!可佩戴! ·  1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钢印

为什么投资圈的人总是特别迷信?

思想钢印  · 公众号  ·  · 2024-03-31 20:28

正文


公众号规则是部分推送,您只有设了星标⭐️,才能及时接收最新推送

迷信的四个层次?



1 /4

投资圈迷信行为大赏


在我曾经从事过的几个行业中,投资圈的人爱搞迷信的程度是最高的。


类似买楼租办公室请风水先生布置一下,这都不算迷信,是每家投资公司必备的程序。印象中去过最离谱的一家公司,员工进门要拜关老爷,搞得像黑社会一样,当然是当财神拜,不是讲义气;一般的公司洋气一点,摆巴菲特,每周搞巴菲特读书会,其实上就是复盘,交流小道消息,无非是想沾点股神的仙气。


还有一些老板看八字,看星座,跟HR说不要某某属相的,破财,不要某某星球的,犯冲,甚至招高管,还得要个八字排个盘看招不招财。


一年一度的里昂风水月历定期出没于微信群,这不仅仅是谈资,据我所知,很多人还是很认真地对待上面预测的月份涨跌的。


私募公司如此,堂堂国企的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也不遑多让,根据五行八字十神算命术推算的择时研究,出现在券商研究所的正式报告中,至于非正式的研究和私下的交流就更多了,据我所知,此类打通股市与易学的大师,如果正式邀请,出场费也是远超一般的行业专家。



为什么投资圈的迷信行为如此泛滥?毕竟这个圈子是有了名的高学历,公募基金经理中的“清北”和“高考状元”含量,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迷信行为,已经不再是教科书上说的中下层人民的精神鸦片,某种程度上说, 越是有钱人,越迷信,越是高学历的人,越需要某些更现代化的迷信。


有研究把人类的迷信行为分为四个层次,层次越低,越明显,属于普通人的迷信,层次越高,越隐藏,属于良好教育人士的专利,我觉得这个分类特别有意思。


比如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低的层次,是求神拜佛,把希望寄托在那些非正常力量上 ,这当然是一眼可见的封建迷信活动,包括了前面列举的某些行为,不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就一笔带过。


本文就重点分析一下另外三种迷信行为在投资圈的表现,以及盛行的原因。




2 /4

总得做点什么吧……


迷信行为的第二个层次是一些有意无意的小动作,期盼好运气的降临。


这一类行为在职业投资人中非常普遍 ,大部分人在做决策前或行情不顺时,往往会有一些特别有仪式感的专属动作。


大部分人都喜欢在电脑面前摆一个带来好运气的挂件,还有人在屏保上设置一个有灵气的符,有人在亏得多的时候就开始反复折腾座位朝向、绿化的方位,以及座位旁各种陈列,甚至换一个座位,直到暂时止亏。


有家公司在办公室里摆一个沙袋,往上面画一些鬼画符,亏得多的时候就冲这个沙袋多打几拳,把霉运打走,以至于大盘下跌时,这里都要排队,估计像一月份那种行情,天天都要换沙袋。


有人每天开盘之前需要打坐冥想几分钟,说的好听是叫修身养性凝神,但它对于决策质量到底有没有提升,大部分人根本不想去证实,所以这正是迷信的第二个层次——追求仪式感的行为。


还有名校出身的基金经理,因为怀疑对方的陈列故意坏了自己的财运,而大打出手,这种在亏损面前的降智行为,其实跟教育水平无关。很多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迷信行为是大脑的固有机制,与面对任务的不确定性有关——你做的事结果越不可控,越有可能产生迷信行为。


有一项著名的鸽子试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1948年设计的。他先是在鸽子笼里设计一个小机关,鸽子无意中碰到,就会有食物下来,时间长了,鸽子就知道通过这个机关获取食物。


接下来,斯金纳把这个获取食物的机制改成随机的,有时有食物,有时没有,鸽子就开始寻找规律,到底什么样的情况下有食物。


接下来,有意思的事发生了,斯金纳发现,大部分鸽子在碰这个机关前,都有各自奇怪的动作,有的是点点头,有的是扭扭脖子。



一群迷信的鸽子就此诞生……


而且,这些鸽子在完全消退这种迷信行为之前,卖力地表演了超过了1万次“它自创的讨取食物的舞蹈”,迷信行为才完全消失。


所以,迷信行为的产生机制就是, 在随机性的任务面前,人(或者鸽子)总希望做点什么,让结果尽在掌握。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基金经理容易迷信,投资跟大部分日常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结果的难以预测,股价大部分时候都在随机漫步,一份努力有时换来十份收获,十份努力有时换不来一份收获,经验丰富的投资经理常常收益还不如什么都不懂的新人。


但投资又是有规律的,优秀的基金经理,就是凭着经验获得的一点点更高的胜率,随着复利的积累,最终获得优秀的收益。


所以, 基金经理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股价的随机波动中,寻找极少但非常值钱的规律, 这个执着如同想要寻找食物的鸽子,结果连桌子上放什么摆饰,绿化在哪个方位,决策前做什么动作,亏钱了做点啥改改财运,都成了尝试规律的一部分。


当然,迷信还有一个成本的原因,这些行为的成本都很低,导致我们 明知道并不能帮助我们改善业绩,但还是忍不住去尝试,至少可以让自己在心理上舒服一点。


这就是第二层次的迷信行为—— 祈求好运的习惯性动作。


如果说,这个层次的行为,大家还是知道其中的迷信成份的话,那么第三个层次的行为,很多人并不会意识到这也是一种迷信。



3 /4

都你害的啦!


迷信行为的第三个层次是阴谋论, 认为一些不正常的事,都是有人故意安排,另有图谋。


这个说法一定会让很多人不满,因为自媒体时代真是各种阴谋论爱好者的天堂,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以及金融投资领域。


很多人都认为,股市的背后有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控制着一切,所有的异动,都是那个神秘力量为了某种目的而下的一盘大棋,这是“大棋论”。


很多人认为,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高层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另有安排,只是不方便让下面的人知道,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这是“高层自有安排论”。


每次大盘下跌,大家第一时间都会相互打听,倒底是为什么下跌,而利空这种东西,又是天天有,所以刚好在当天出现的利空就会被放大,导致真的变成利空。


总之,金融圈的人, 就是那群老是觉得行情欠自己一个解释的人 ,老是觉得自己赚不到钱,就是因为“量化/庄家/游资/无脑散户/不良董秘/基金经理老鼠仓”反正总是其中一个害的。


为什么很多人不惜相信各种阴谋,也要强行找解释?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方面总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人们对“因果论”的偏爱


如果有一本历史书告诉大家,历史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随机的,没有什么必然规律,世界并不是一定会越来越好,现代社会并不一定必然出现。这不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恐怕也难被大部分人接受。


大部分人相信,万事必有原因,所以本能地排斥“随机性”“不确定性” ,特别是那些古怪的事件,其后必有原因。而专家的解释,往往充满了冗长的条件和假设,相比之下,“阴谋论”可以让普通人用有限的知识,理解那些复杂现象,更有成就感。



第二、人们对随机性的误解


有试验者记录了一次抛硬币的结果(正面为1,反面为0),再根据这个结果设计了一个更符合人们心理的随机数,然后让测试者选出其中的真实纪录:


A:1000000010110011

B:0110010101010110


大部分人都认为B组是随机结果,因为正反面比较平均,但事实上,A组才是真实纪录。


很多人以为随机就是没有规律,所以有了规律,那就肯定不是随机的,一定是有人故意安排。 但人脑是很擅长寻找规律的,比如你随机给四个数字,一定有人能给你总结出规律来,数字最多,你越容易发现规律,找不到就接着找,直到找到。


乔布斯有一次看到一位用户的抱怨,说iPod播放器的随机播放模式并不随机,而是有着某种规律。乔布斯就让人修改了这个程序,目的是用一定的规律,让你觉得没有规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阴谋论是学习能力的副产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阴谋论是人类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但信奉“凡事都有阴谋”的“深度阴谋论爱好者”,并不是学习了什么独特的思维,而是一种大脑的异常生理现象,有一个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把测试者分为三组,两组按是否有宗教信仰和相信神秘现象分,第三组人食用了能提升多巴胺的药物左旋多巴,然后给他们看一些图案,其中有一些像人脸,有一些完全看不出什么,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结果,相信神秘现象的那一组和大脑中多巴胺浓度更高的那一组人,都能“看”到更多的人脸。



多巴胺是一种人体自带的增强动机强度的神经递质,它可以提升你对某个结果的欲望,进而推动自己去实现它。所以擅长学习的人,往往体内多巴胺水平容易被提升——俗称充满求知欲望。


大部分人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都做过“找规律”数学题目,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习都是找规律,不管是语言还是数学。


但是, 太高的多巴胺学习水平,又缺乏对随机性的科学理解,这就让学霸倍出的投资圈,更容易进入“阴谋论”的认知陷阱。


所以第三层迷信行为, 实际上就是看你怎么面对随机事件,特别是小概率的随机事件,是倾向于认为这只是巧合?还是觉得有人捣鬼?


第四个层次,可能让你无法接受。



4 /4

一无所有不好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