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二大叔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18.6k ... ·  14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在王家卫的作品里,这样的圆满真少见 ·  18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头最铁的年轻人,买房只买顶楼 ·  19 小时前  
Java编程精选  ·  SpringBoot实现分布式验证码登录方案 ·  2 天前  
人物  ·  中年后,我还有哭的自由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不二大叔

第一批被中考分流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不二大叔  · 公众号  ·  · 2024-07-19 21:20

正文

点击上方即可收 听主播 安然 音频

作者 | 夜阑卧雨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结尾曲:周深 - 璀璨冒险人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服装设计专业的中专生姜萍。


拿下了全球数学竞赛的第12名。


没有团队、没有资源,只有一位信任她的老师。


却打败了北大、清华、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的高材生。


新闻一出,顿时引起全国关注。


而另一边,又是一年一度中考季。


根据规定,中考分流后,只有一半的孩子会升到普通高中,另外一半只能去职高。


焦虑、压力又给到新一轮的孩子和家长。


既是分水岭,也是转折点。



十三四岁,正是心智不成熟的年龄,去了职校,意味着基本与大学无缘。


一边是懵懂无知,对未来形势根本没有正确判断的孩子。


一边是中考之后,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现状,许多家长都表示自己已经精疲力尽,却依然拿不到想要的结果。


我们不禁要问,在如此形势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分流后的现状

无奈的心酸


前段时间,有妈妈在网上哭诉,自己的孩子英语只考44分。


本来想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结果标准一点点放低。


从最开始上个大学就好了,到后来,只要不危害社会就行,最后干脆认命了。


“大马路总是要人扫吧,猪总是要人养吧!”


妈妈痛哭流涕地表示,本来想过节送点礼让老师上上心,现在看来,就是送套房也无济于事。


中考分流,意味着孩子懵懂无知的年龄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然而,他们却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要面临什么境遇。


只有家长却非常清楚社会的残酷,没有文凭意味着什么。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清楚地记录了被分流的孩子以后的生活。



导演的镜头对准的是某东莞电子厂的流水线员工。


十八九岁的年纪,却已经拥有了无数的4、5年的工龄。


在流水线上,做着重复的工作,蹉跎岁月。


残酷的高强度劳作下,8小时是基础,12个小时是日常。


哪怕是受伤,也依旧得咬着牙继续,因为停下意味着没钱。


和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厂里清汤寡水的伙食。


正在长身体的年龄,每天除了白菜辣椒,几乎没有什么有营养的饭菜。


等到深夜,精疲力竭回去,一觉醒来,起来又是重复的一天。


流水线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日复一日的后果,就是逐渐被取代。


影片中的权广彬,起初在厂里上夜班,一个月6、7千的工资。


年龄大了,被新来的工友代替,自己被迫转到白班,工时不变,活多了,工资却少了。


几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工友都是如此,下了班,也只会打游戏、玩桌球、聚餐、刷视频。


对于未来,大家都很迷茫,他们也不知道,除了这份工作自己还能干什么。


结婚生子就更不用说,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可能撑起一个家。


没有选择,没有目标,没有未来,似乎是这些人的通病。


相较于体力上的疲累,精神的空虚和贫瘠,才是更致命的原因。



网上有句话,其实,许多事从一开始就可以预知结局,之后所有的折腾,不过是拖延了散场时间。


他们的结局似乎在一开始已经注定,只是过了许多年以后才显现出来。


可惜,那时醒悟,已为时已晚。


生活不能重来,不想吃学习的苦,就会加倍吃生活的苦。


孩子不争气

往往是目标模糊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太小,父母给他什么就是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多陪伴孩子,带他去见识这个世界。


但许多家长在外吃苦受累,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


却不知道身为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许多我们自以为的付出,在孩子看来根本就是无效付出。


我们以为的陪伴,其实是无效陪伴。


我们看起来是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实际上是自己玩手机,让孩子自己跟自己玩。


对于孩子的情绪,和心中的疑惑,缺乏基本的交流。


更不用说去带孩子探索世界,寻找自己的目标。


邻居家老徐的孩子小丽,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丽开窍晚,父母对于她的养育,仅仅是吃饱饭、健康就好。


对于未来想要做什么,都是一问三不知。


中考落榜后,父母听别人说,护理是个好专业,以后工作稳定,便让她去职高学习护理。


毕业后,却发现这个学历很难找工作。


于是,又去外地读了大专,然而,两年后,发现工作依然不好找。


私立医院累死累活,一个月2500,还不买保险。大医院竞争激烈,没点优势根本进不去。


直到这时,才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但不选择护理又能选择什么呢?



工作的惯性,消耗掉了生活的热情。内心迷茫,是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没有目标,没有爱好,找不到向往,是这些人的通病。


周岭认为:行动力有一个最重要的伙伴是清晰力。


许多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


他们的世界很小,对未来往往一知半解,想要做什么,想成为什么人,并不是很清楚。


作为父母,应该带孩子感受更广阔的世界,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去清晰化自己的理想,并帮助他拆解目标,进而一步一步实现。


然而,有些父母却说,这些我都做过了,孩子的成绩依然不理想。


这或许是因为,父母的期望过高,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有个很著名的跳蚤实验。


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的杯子里,跳蚤很容易就跳了出去。


接着,心理学家用玻璃盖住杯口,无论它怎么跳也不可能跳出去。


久而久之,跳蚤就选择放弃挣扎,安安心心待在杯底。


即使到最后拿走玻璃,也不愿意跳出杯子。


有时候,不努力的孩子就像这只跳蚤,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已经击碎了自信心。


李玫瑾曾说过:


自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新的事物。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建立目标是手段,不是目的。


适量降低心中的标准,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让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心,培养出迎难而上的品质,才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帮助。


父母的期望低一点,孩子的信心就多一点。


只有这样,标准才能成为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无法避免分数

不如寻找热爱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考分流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


倒也未必,只是这条路相较于上高中更加艰难。


没有了更优秀的同龄人和自己竞争。


加上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环境,更容易滋生懒惰和倦怠。


这需要更强的自律,更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


而寻找热爱才是解决良方。



55岁的外卖员王计兵就是最好的例子。


初二时,王计兵因家里困难,便辍学出来打工。


期间,扛过沙袋,淘过沙,捡过破烂,人生大部分光阴吃了许多苦。


然而,19岁无意中在书摊看书,激发起他阅读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就连父亲给他20块钱买毛衣,都被他用来扛了三麻袋旧书。


就这样,以阅读为引,激发起创作的兴趣。


他开始写小说,第一篇就意外采用,更加坚定了自己写作的念头。


然而,父亲不仅不支持,还将他二十万字的手稿付之一炬,让他差点崩溃。


后来,王计兵去了新疆打工,日子依然艰苦,写作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就在别人将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牌聊天时,他瞒着所有人,将精力全部倾注在写作上。


做了外卖员后,时间更加自由,他将经历化成诗句,写在烟盒上,写在别人不要的废纸里。


2019年,王计兵参加诗歌大赛得了奖,妻子这才知道他一直在写作。


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赶时间的人》。


里面那句“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感动了无数人。


俗话说地好,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只有当自己足够热爱,才能沉得下心,主动学习。


即使生活再艰难,路途再遥远,环境在恶劣,也不会因此而放弃。



曾经夺得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的外卖员雷长根,也是中专毕业。


毕业后,他跑去深圳做过电工,又到上海做过小工,当过服务员,洗车工,销售员。


送外卖,也只是他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做的工作。


然而,2004年,他发现诗词的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自学诗词格律,研究诗的结构、音韵和平仄,最后开始大规模背诗。


夺得冠军后,他受邀去了一家教研培训学校,当了一名教研老师,编订古典诗词教材。


热爱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崛起,在挫折中奋进。


它能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忘却外界的干扰。


所以,父母与其纠结分数,不如去帮助孩子寻找热爱。


只有一个拥有热爱的孩子,才能激发内心的原始动力,让他更加积极、乐观和自信,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为孩子的前途考虑无可厚非。可是,相较于孩子的成绩,父母更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


点个【 在看 】, 真正的考虑,不是只盯着分数。


而是应该尽自己的所能,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