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爱上中国文化 | 清华艺博馆里的留学生志愿者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7-05-31 20: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从小到大,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学习外语的经历,也曾吐槽过那一串串字母单词和各种时态语态单复数,而对于清华园里的许多国际学生来说,学习中文也同样是一项挑战。在清华106岁生日那天,有四位留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中文给园子庆祝了生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做志愿者。他们流利地用中文讲解蕴含着中国文化与历史故事的展品,让前来观展的观众们连连赞叹。带着好奇,研读间与四位留学生聊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心得与置身中国文化的体会。



从兴趣出发,欣赏书画唱着《画》

「我是那个徘徊着穿红色上衣的老外」,到达采访地点后,唐穆 (Thomas)担心研读间记者认不出他,给记者发送了这样一条微信消息描述自己。


唐穆在展厅分享志愿讲解的感受


唐穆 (Thomas)是家在加拿大东部、现就读于清华计算机系的法国留学生,负责在书画展厅讲解馆藏明清到现代的中国书画。此前,唐穆对美术不是很了解。但这次讲解山水、牡丹、松鹰、田翁等水墨画和行书、楷书、草书等书法的体验,让他欣赏起了这些各式的纸本绢本,以及画作背后的小故事。其中,唐穆最喜欢《梅花》图画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心观」的故事。

「他两只眼睛看不见后,仍然继续画画,因为他说他是『用心画』,而不是『用眼画』,不用眼睛也可以画出很美丽的东西。他把这个叫做『心观』。」唐穆回忆着故事,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丰富传神的肢体语言娓娓道来。


艺博馆里的汪士慎 《梅花》图


唐穆中文流利,但他学习中文才三年,并且多是靠自学。三年前,从加拿大到新加坡做交换生的唐穆学了四个月的中文后,交换项目结束,但他不想就此放弃才入门的中文,于是决定回加拿大后自学。自学过程中,让唐穆觉得最头疼的是找人和他说中文——他在他所读的大学里较少见到中国学生。经过多番询问,他得知旁边的大学有中法语言交流项目,就常去参加,抓住每一次练习说中文的机会。唐穆说,他热爱学习汉语,所以坚持下来不是什么难事。

来到清华,唐穆在学习计算机的同时有了更好的学习中文的环境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他常常在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竟然还可以这样」时感到惊喜,「我发现中国人比较亲密,一旦认识就可以聊到一些私人的话题,比如结婚了吗、年龄多大。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很委婉,你做的不对人家不好意思直接跟你说。」唐穆说,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一些情况下中国的方式比较好,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法国的方式比较好。「我想要在我的生活中结合两种方式,从两个不同文化中学习最好的方面。」

唐穆通常在睡前半小时看书一段时间,最近他在读清华同学推荐的《聊斋志异》。他说,在书中他可以了解古代的日常生活。虽然读的是白话版本的《聊斋志异》,但他也喜欢中国的文言文,并且惊讶于中文的延续性:「中文的特征就是你读一些七世纪的古诗,也可以看得懂那些字。当时法语还不存在呢。」


唐穆最近在读《聊斋志异》


除了书,唐穆还喜欢收看或收听papi酱、晓松奇谈、罗辑思维等网络上的各类中文节目,会弹吉他的他,最近还学了赵雷的《画》。受益于这些本土内容,唐穆常和中国同学谈笑风生。他觉得,清华国际化,一方面包括把一些中文的材料翻译成英文,另一方面,国际学生也应该主动融入进来,了解本地文化。



收获异国友谊,一起去看中华工艺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颜珍琳(Eugenie)和来自土耳其的阿依妮法尔(Aynifer)同是清华人文学院外文系15级本科生。她们来自不同国家,相识于清华,成了好闺蜜。对艺术都感兴趣的两人也一起加入了清华艺博馆的志愿者行列。


颜珍琳为观众讲解瓷器工艺


颜珍琳负责在瓷器展厅讲解。在艺博馆陈列着的清代陶瓷里,颜珍琳最喜欢的是朴素而精致的胭脂水压手杯,「我特别喜欢它的釉色。让我惊讶的是,它要用黄金调和,而且没想到它背后涉及那么多的入窑烧制工艺。」讲解那天,观众提出最多的问题也是关于这个杯子的「掺金」原理,由于准备充分,她对这些问题都能应对自如。不过,让颜珍琳更高兴的是,在讲解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来参观的精通陶瓷的校友,他们会和她分享许多她之前不了解的知识,让她更加感受到瓷器这门艺术的神奇。


艺博馆里的胭脂水压手杯


负责讲解家具的阿依妮法尔说,这次志愿者经历让她了解了内涵深刻的中国家具。对于讲解词中的专业术语和生僻汉字,她都会专门上网查询意思和读音,理解内化后再以自己的方式讲解给观众。「像『榫卯』,它在讲解词里出现了很多次。我去查了之后才知道,因为古代没有钉子,需要榫卯这种连接结构把家具的不同部位结合在一起。这让我看到中国古代匠人留下来的智慧。」


阿依妮法尔为观众讲解家具构造


颜珍琳和阿依妮法尔分别在十五年前和八年前跟着家庭来到中国生活和学习,在生活方面对中国文化融入得都非常好。颜珍琳说,她没学任何中文就进了全是中国学生的班级,妈妈告诉她,当时她到中国读幼儿园的第一天讲印尼话,别的小朋友和她讲中文,彼此听不懂却也可以聊得很开心。阿依妮法尔也说,八年前她读六年级,直接进的本地小学上课,当时自己不会说中文,但那些小伙伴都会和她说话,她看电视剧学习一些日常对话后,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交流,中文就慢慢地提高了。

这对好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相互学习与纠正发音用词。谈到学习中文最困难的地方时,阿依妮法尔说:「我觉得声调那部分最难。一开始发现中文有声调,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不过中文是入门时难、入门后容易,而且那时年龄小,学着学着自然而然就会以那种声调去讲话。」颜珍琳在旁边听着,若有所思地念着「一头雾水」,然后不禁笑了起来,对记者说:「听起来像她学了十五年中文,我才学了八年,她用的词都好高端。」阿依妮法尔也在颜珍琳的调侃中捂脸大笑,解释说,因为她从小喜欢写诗和小说,初一开始用中文写,所以就积累了比较文绉绉的词汇。

因为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比起其他一些留学生,颜珍琳和阿依妮法尔有较多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然而,参加艺博馆志愿者后,她们发现,还有许多中国文化知识有待了解。



了解丝绸文化,服务中美贸易


李锐(Richard Altieri)是苏世民书院的美国留学生,负责在织绣展厅讲解。他说,通过这次志愿者活动,他能够在练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中国传统织绣艺术很感兴趣的李锐觉得,能够在织绣展厅做讲解员非常幸运,「之前在美国我也经常听说『丝绸之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字、它的作用是什么。到织绣展厅看到中国的丝绸特别漂亮,才知道那时候欧洲人为什么特别想要购买这种丝绸品。我还看到了明清织绣的演进过程,了解了中国的丝绸文化。」


李锐在织绣厅为观众讲解展品


校庆那天,艺术博物馆接待了很多校友。通常,第一次见面的人会对李锐的外国人身份感兴趣,但那天在艺术博物馆做讲解员,校友们和他聊的都是艺术品,「这让我很高兴,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不光是一个外国人,还是一个艺术博物馆的志愿者。」

中文不是李锐的母语,但李锐很愿意用中文把自己对每个作品的感受分享给观众。八年前,李锐在美国念高中时就开始学中文。在他看来,中文的声调像音乐,很优美。不过他有时也因为在声调上犯错误而发生过一些趣事。有一次,他在等人,有个中国朋友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我在灯塔(等他)」,让那个中国朋友一脸茫然。李锐说,他高中时选择学中文,就是愿意从零开始,接受挑战。为此他坚持练习,直到大学毕业后,他得到了去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做幽默表演的奖学金,其中就包括了中文。

李锐热心于参加校园服务活动。去年,他还参加了校研会iCampus项目组织的为清华艺博馆「清华藏珍」展览翻译校对展品介绍的工作。十万字的工作量看起来很大,但当时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朋友一起合作校对,各自发挥语言特长,他觉得很愉快。此外,李锐去年还当过校内学生全英文演讲秀iTalk的主持人。他说,看到中国同学跟外国朋友一起举办活动,1000多名学生席地而坐聆听不一样的文化碰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李锐主持iTalk


李锐发现90%以上的清华同学都会说英语,而他也在学着用中国人的角度去看中美关系。当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后,他发现存在较多共同之处。「我认识的很多苏世民书院的中国朋友想通过自我的事业帮助中国和平发展,我也想为自己的国家做同样的贡献。」即将毕业的李锐明年还住在清华园里,帮助新来的美国同学习惯在中国的生活,同时他将在一家与中美贸易有关的非政府组织实习,并且打算以后也从事中美贸易工作,充分利用在清华学到的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1923年确定的清华校歌的歌词早就预示着清华大学将致力于成为一所更加国际化的学校,让在校生有机会赴海外拓展国际视野,海外学子也有机会在这里深刻理解不同文明的内涵,在融汇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园子里的中外学生也在积极构建多元的文化环境。本次招募艺博馆志愿者的iCampus项目,便是国内高校首个由同学们自主发起,通过中外学生共同合作,建设、完善校园国际化硬环境的志愿项目。自iCampus项目发起以来,已招募了二十余名中外学生志愿者,陆续完成了教学楼和艺博馆台签的翻译工作,展现了中外学生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参与感和主人翁精神。



(供图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国际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方网站、清华新闻网)


文字 | 凉粉

编辑 | 明瑶 豆子

责编 | 舒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