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那些被牛津词典“丢弃”的词语,绝大部分是关于女性的 ·  21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攀比 ·  2 天前  
书单来了  ·  5部冷门但含金量极高的神作,错过血亏! ·  3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尊重别人的三观,是你的顶级自律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2-08-13 20:11

正文

8月15日晚上8:00 

为女儿办学的爸爸

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郝少林校长

分享《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作者 | 六月安夏

来源 | 樊登读书(ID: readingclub_btfx)


《理想国》中,有个著名的“洞穴之喻”:


图片来源:网络


囚徒们从小住在洞穴里面,手脚被捆绑,只能看向墙壁上的影子。


因此,他们便误将影子当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绑,走出洞穴发现了真相。


回到洞穴后,他告诉众人影子其实是虚幻的。


然而,那些同伴却完全不相信他。


其实,并非洞内人无知。


由于没去过外面,在他们看来影子就是真实的。


如同有句话所说:


三观没有标准。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有罪。


环境、阅历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观并无对错高下,只有同与不同。


恰如飞鸟不用和游鱼同行,高山不必同流水相逢。


总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无疑是种狭隘。 


真正高层次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的三观。



周国平说:


一个人如何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种观点,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


面对他人不同的三观,一个人的态度,会反映出他的层次。


层次高的人,懂得包容并蓄,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差异。


而层次低的人,喜欢以己度人,总拿自己的三观来评价甚至否定别人。


贾平凹写作时,文字直白露骨,但这种大胆的创作手法,一度遭到不少人质疑。


有一次,他受邀到复旦大学演讲,礼堂里人山人海,突然有位大学生对他当众发难:


“您除了会写男欢女爱,就不会写其他的东西吗?”


此话一出,全场尴尬,所有人都望向了他。


出乎意料的是,贾平凹并没有恼怒,而是微微一笑:


“我写的是当时那个年代的现状,大家条件苦,压力大,为了释放自己,所以才会彼此靠近。”


短短数语,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提问的学生,更是羞愧不已。


同样的作品,肤浅的人只能看到男欢女爱,殊不知,作者的深层意义,是揭露人性。


王小波曾说:“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有些人总喜欢用自己的三观去衡量别人的三观,如不吻合,便加以驳斥。


但这种低级的认知,并不能彰显自己的智慧,反而会令人觉得幼稚和浅薄。



一位网友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刚工作时,她花300多块钱买了支口红,兴高采烈向妈妈展示,可妈妈关注点却是口红多少钱。


当她说出金额时,母亲瞬间气恼:“也太贵了!够我买多少菜?”


随后便数落她大手大脚,并嘱咐她以后要勤俭。


可姑娘却认为物质欲是奋斗的动力,妈妈的想法太迂腐老套。


于是,两人针尖对麦芒地吵了起来。


后来直到有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饥荒惨状,才突然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出生在困难年代的母亲,饿怕了也穷怕了。对她来讲,任何东西都比不上鼓鼓的口袋,能缓解对生活的焦虑。


明白了这一切后,女孩忍不住潸然泪下。


她读懂了母亲的不易,更悔恨自己当年的无知和轻狂。


作家大冰曾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人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同样的三观,套在你身上吻合。可如果对别人加以套用,就会格格不入。


面对不同,如果只知鄙夷,不懂尊重,人将活成井底之蛙,一生都在底层的痛苦与黑暗中徘徊。



看过这样一个测试:


两个性格迥异的学生,同时观看了一段威尼斯小艇视频。


观看结束后,两人各自创作作品。


结果,喜欢动画的活泼学生画了一幅表现物体的画,爱好读书的文静学生写了一篇描述介绍的文章。


这个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选择性注意”:


人总是有选择地注意一部分事物,并不自觉地忽略其他事物,造成认知不全,滋生偏见。


低层次的人,不懂得这种局限,所以总在苛求共同点。


高层次的人,却生怕自己片面,总能欣赏别人和自己的不同。



清华大学曾走出了一对“中国最强闺蜜”。


她们一个是世界顶尖科学家,一个是为商业女强人。


1997年,两人偶然相识,熟悉之后才发现她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颜宁爱看武侠小说,李一诺却一心只读圣贤书;颜宁喜欢看电影,李一诺却从不进电影院。


但面对不同,她们选择了包容,并试图理解,走入对方。

颜宁说金庸书中自有天地,李一诺便去读一读,学习之余共同聊聊武侠。


佩服于李一诺对学业的专注,颜宁也更加发奋,两人互相监督一起进步。


直到博士毕业,两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专注科研的颜宁,继续在生物领域进行深耕;李一诺则加入了麦肯锡洛杉矶办公室。


知道好友选择后的两人,也并没有过多强求,而是互相尊重、彼此鼓励。


在彼此的支持和努力下,她们各自登顶,迎来了巅峰相见的时刻。


2015年,颜宁带领团队破解了困扰世界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轰动世界。


也是同年,李一诺成为比尔·盖茨北京基金会的首席代表,声名大噪。


花开两朵,双双绚烂,羡煞旁人。


有句话说得好:


“千万别把自己当主流,你要对自己的趣味保持一种警醒和谦卑,不要动不动就以己度人。”


人生最大的智慧,莫过于尊重别人不同的三观。


你觉得拼事业辛苦,她可能甘之如饴;你认为做全职太太平庸,她却认为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


三观不需要一致,只需要尊重。


正如傅首尔所言:“观点的进步,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排序和人生选择。”


曾国藩说:“兼备含容,是贵相。”


坚持自己的三观,是一种难得的勇气。


兼容他人的三观,则是一种可贵的修养。



1917年初,在漫天风雪中,蔡元培进京赴任,成为北京大学校长。


彼时的校园里,学生皆是老爷,教员都称大人,乌烟瘴气,鱼龙混杂。


面对乱局,蔡元培立场坚定:


骨干队伍,只能由具备革新思想的人组成。


否则资历再深、学识再广,如果妨碍改革,也绝不留用。


在这种坚持下,北大气象一新,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开展起来。


但蔡元培也并非固执己见,他在坚持自己的同时,也大力倡导兼容并包。


他上任之初,就曾公开表示:


“只要有真学问,可以不问出身,不问年龄,不问资历,我必将全力聘请。”


所以,当时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听到陈独秀、胡适的新思想,也能见到辜鸿铭、刘师培等旧学宏儒。


甚至李四光、丁燮林等学科大家,也云集至此。


曾有学生回忆:


新派钱玄同和老派黄侃都教文字学。


一天,我正在听钱老师讲课,不料对面教室里黄侃大声地骂起了钱玄同。


钱听了也满不在乎,照样讲课。北大真的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且,蔡元培在发展理念上,也包容并蓄,充分吸纳别人的意见。


他一贯倡导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可教育次长范源廉,却主张优先发展普通教育。


一番论证后,发现各有道理,他便选择了“合并”意见,同步发展。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蔡元培的成就,正是做到了这点。


他一生有过许多信仰,但他从不把自己的三观强加于人,得新旧两派共同拥戴,被誉为“万世师表”。



知乎上有个提问:“什么是真正有修养?”


有个高赞回答,最深入人心:


那些人脸上和心里都硬生生地刻着“尊重”二字。


尊重自己的坚持,才能脚踏实地,沉淀自我。


尊重他人的不同,才能开阔视野,拔高站位。



《天与地》中说:


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不同的声音,而他们同时彼此尊重。


正是不同的三观,指引了不同的选择,才成就出生命的无限精彩。


春日的姹紫嫣红固然夺目,但深秋的冷枝残月,也有独有韵味。


只有尊重他人的三观,包容别人的不同,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成长。


点个【在看,希望我们都能向内求索,向外兼容,实现人生高度的跃升。

作者 | 六月安夏,来源:樊登读书(ID: 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姗姗,微信公众号:姗姗夜读

图片 | 视觉中国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