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诗词天地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诗词天地,中国最大的古典诗词、诗歌分享平台,覆盖2000000用户!读诗、写诗、交友尽在诗词天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开东  ·  红杏是怎么出墙的? ·  昨天  
为你读诗  ·  小雪:等群山初雪满,和一个初雪般的人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2 天前  
学习强国  ·  柿子情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诗词天地

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诗词天地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7-09 06:00

正文


——回复“诗词”,送您诗词创作小技巧——



孩子一向被认为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家长、社会都期望着孩子长大后能够有所积极的作为。


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忽略了对其的教育。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孩子间的“玩闹”却导致了致命后果的事情,这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如何能与那些血淋淋的悲剧有所关联呢?究其深渊,背后隐藏着教育的危机。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还要告诉他什么不能做。父母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教只是尽责,教懂才是尽心。


生儿养子,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着根本性的作用。李嘉诚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到底该给孩子怎样真正的教育?不妨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



1、谢安:身教重于言传


谢安是东晋孝武帝时期的一代名相,“淝水之战”就是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取得胜利的。


可能因为平时公务太繁忙了,所以他看起来似乎都没有时间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教导孩子的重担就全都落在妻子的身上。


一天,谢夫人又在对儿子耳提面命,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质问他说:“你这个当爹的也太不称职了,怎么从来都不见你教导自己的儿子?”


没想到这位平时没有时间教导儿子的父亲却回答道:“我常常自己教导儿子啊!”


谢夫人一听,顿时懵了。


原来,谢安教育孩子,靠的并不是耳提面命,而是自己平日里的身体力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只有自己先做好了,孩子们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加以效仿;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又怎能去要求孩子们呢?


我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是一样,耳提面命的言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身教。



2、殷仲堪:以俭为本


殷仲堪出生门阀世家,是东晋末年的重要将领和大臣,他擅清谈,曾说三日不读《道德经》,就觉得舌根变僵硬了。


他就任荆州刺史后,正好遇上水灾,年成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古代南方的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此外再没有其他荤菜。


要是吃饭时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他就捡起来吃掉它。


他这样做,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本性质朴。


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了州郡的长官,就认为我抛弃了平时的操守。现在我做了刺史仍没改变这种操守。清贫俭朴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3、孟母:环境熏陶


孟子和母亲一开始居住的地方临近墓地,孟子年幼,嬉戏游玩时喜欢模仿墓地里的事情,热情于挖坑埋土之类的活动。


孟母见此以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搬走,住在市场旁边。孟子又开始学习商人做买卖的行为,孟母仍以为此地不适合孟子居住,又迁居到学宫附近。


耳濡目染,在学校的影响下,孟子开始学习演习礼仪,孟母这才放心地住了下来。孟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学习《六艺》,终成一代大儒。


孟母的行为为我们指示出环境熏陶的重要性。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谨慎选择居住的环境。



4、诸葛亮:俭以养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俭以养德”的道理。


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5、梁启超:做人比学问重要


梁启超确实不强求孩子的成绩,也不干涉孩子个人的兴趣选择,但是有一样东西,他十分在意,那就是孩子的品行。


他曾经这样说: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在梁启超很小的时候,母亲对他总是很温柔,但是有一次,梁启超因为一件小事而撒谎,一向温柔的母亲为此盛怒,打了他十几鞭子,告诫他,不诚实的人将来只能成为乞丐,盗贼。


梁启超谨记在心,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对孩子的品行要求更是严格。他还让孩子们从小读中国的传统经典《论语》《孟子》,教导他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理。


而事实上,梁启超的九个孩子无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他的大女儿在丈夫去世之后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却始终不肯向日本人低头。


三子梁思忠,在淞沪战场浴血奋战,以身许国。而九个孩子中,七个曾经在国外名校留学,学成之后,无一不回到他们的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


爱国,对梁家而言,从不是一句空话。这样优秀的家风家教,在中国确实首屈一指。



6、鲁迅:尊重孩子


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一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碗里,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便夹起一个吃,感觉很新鲜。


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之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斥责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果然不新鲜。原来,在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于是,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指责是不对的。”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孩子往往是被教育的那个,家长往往很难尊重孩子的意见。


但是鲁迅却不一样,他十分在乎孩子的观点、想法,不会想当然地斥责孩子,能够设身处地的去观察、思考孩子的意见有何合理,这样的尊重是很多家长不能做到的。



7、丰子恺:自然真诚独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


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而在这样的要求下,他的孩子都在很早的时候就不再依赖父母生存,可谓十分独立,这和他们后来做出的成绩是密不可分的。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陪在身边才是拥有,爱到习惯才会长久

 5个字错3个!“悠然见南山”正确发音是...

◎ 人为什么要阅读,这才最美的答案

◎ 拿起画笔,为生活涂上喜欢的颜色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后台对话框回复早安,诗词君有话和你说

▼ 点击"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