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合研究
学术资讯平台,主要提供关于混合研究方法以及混合研究案例等内容。不为名利,只为生活充实和愉悦。如果读者们朋友们感到有收获,那就是给予我们的鼓励和意外惊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夜读 | 等所有人都到了,才是一顿真正的年夜饭 ·  3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中国这些绝美之地,惊艳世界! ·  4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混合研究

调研琐记(一)

混合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6-24 14:47

正文



(早晨路过某十字路口时“美团”员工在集合)


说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群生活在城市、没有城市身份的人。他们有的是单独外出、有的是举家迁移,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为了更加体面的生活,他们风雨无阻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有时像“蜘蛛人”般高悬在高楼大厦,有时又钻入阴暗、航脏的下水通道。如果没有今天的一场交汇,他们与青年学子,可能就像浩瀚宇宙里难以相遇的行星一样,永远围绕各自的轨道运转不停。今天,年轻的学子走出“象牙塔”、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声音,感悟社会与人生,在这个层面上,这不啻是一种学术调研。


来自同学们的声音

史若天

硕士研究生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新生代农民工调研的第一站开始了。12位小伙伴,3个小组。调研的进度比预想快很多,但过程也比预想辛苦很多。天气太热、睡眠不足这些因素其实都不算什么,最让人吃不消的是「心累」…我们总是用最大的真心和热情去询问每一个受访对象,但换来的却常常是对方的质疑、不耐烦甚至嫌弃。三天下来,最大的体会就是,做社会调研,需要的不仅是技巧和耐心,更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以及在被拒了n次之后第n+1次开口的勇气。

 

当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热心善良的受访者,不仅帮我们完成了问卷,而且在访谈过程中大方地分享他们的经历和观点,让我第一次有机会了解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内心世界。特别感激他们对我们的信任,真的希望他们以后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好。

 

在石家庄的这几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每天晚上回到宾馆,所有人到老师房间,“吃喝玩乐”,聊着白天各自遭遇的“暴击”,分享途中发生的故事,然后温柔地被灌下一碗碗“明天会更好”的鸡汤~

 

特别幸运这次调研能够认识一群可爱有趣的师弟师妹,每天跟他们在一起,感觉自己都年轻了好几岁~还有师哥的“地主之谊”、热情款待,忙前忙后地帮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让我们在石家庄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队友小伙伴,没有抛弃“衰神附体”的我,一路上互相吐槽互相帮助,在“找对象”的路上渐行渐远…ps.每天看着“陈坤”和“赵薇”,心情都不一样了呢~

 

短短的3天,经历了很多,收获也很多。希望接下来的天津站可以一切顺利。小伙伴们,继续加油吧!

(若天和姗姗分别访问年轻打工者)

田梦迪

硕士研究生

无数次从列车报站的广播中听到石家庄这个地方,没想到第一次来是以调研的方式,而且是和一个如此高颜值团队,胡杏儿老师、陈坤师弟、唐嫣同学,大家的名字也各有特色,紫乔、逸飞、展博,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爱情公寓剧组。

带着这种放飞的心情和满满的元气,我们跑到石家庄的街上开始到处“找对象”。这次调研的对象是新生代农民工,大概之前对这个群体有了预设,所以调研过程还是挺意外的,他们淳朴、善良,有的热情健谈,有的个性张扬,有的低调腼腆,有的帅出天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送货小哥。第二天上午因为去的商场在搞周年庆,工作人员一直比较忙,所以我的访问工作一直快到中午都没有开张,略着急的我在路边拦住了一位黑黑的送货小哥,面相稍凶,试探性的问问他是不是八零后,小哥说他是九零后,一瞬间觉得岁月啊,在小哥身上留下了太明显的印记。出乎意料的是,他回答的语气很诚恳,笑起来牙齿显得很白。我刚问完筛选题,小哥来活儿了,我紧张地想完了完了,这份问卷又要废了。眼看小哥赶着开车去工作,我提出让他留个电话,下班约个时间做完问卷,小哥居然答应了,说八点以后可以联系他。这样的例子之前也有遇到,但是后来打电话对方不接的情况并不少见。晚上八点我准时联系了小哥,他接起电话听出了我的声音,就在电话中完成了问卷调查,时间要比面访多上一倍吧,过程中我很担心小哥失去耐心,毕竟刚回答几个问题就不停往后翻问卷面露不耐烦神色的被访者我也见过不少,但是这位小哥在回答每个问题都多说几句向我解释原因,问到排序题还会让我重复念选项,敞开心扉跟我聊,遇到不理解的概念也会请我解释才作答。

挂了电话心里很有感触,小哥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买了房子,一心想赶快赚钱把房贷还完。坦白来讲,他不能算帅,对于他这个年龄,甚至有点儿显老,学历不能算高,但是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让我看到一个男人的担当,对问卷的作答让我看到一个善良淳朴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小哥自己大概都不知道他的回答对我意味着这么多。现在对着电脑,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有那个不想要孩子、觉得世界这么大她想去看看的KTV收银小姐姐,有那个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努力锻炼一心想做健身教练的健身房会籍顾问,有那个在商场披萨店餐歇的时候坐在门口玩手机的河南信阳小伙子,有大中午休息的时候满头大汗帮我答问卷的顺丰快递小哥,有热心帮我推荐合适的调研对象的商贸城小老板……遇到你们真是太幸运,太感激。

这就是人生百态吧,他们可能和我的生活坏境大相径庭,三观也完全不同,但他们也各有追求,这一生志愿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


(媒调李紫乔同学整装待发)


梁姗姗

硕士研究生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时隔两年再次进行社会调查,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虽然“被拒绝”已经是能够平常心对待的调查常态,但是不同于入户调查的抽样样本,类似街头拦访寻找被访者填答问卷的方式还是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从南三条批发市场的个体户,到申通、顺丰的快递小哥,再到路边、商场餐饮店的服务员……我们在这座城市寻找、交流,想要了解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想法。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只比我大两岁、经历非常坎坷的姐姐,她是我的深访对象之一。坦白说,这是我第一次在生活中遇到成长于如此严重“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观念下的女孩。初中毕业后为了摆脱父母的压迫和暴力,为了自由,一个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经历过用人单位的白眼,经历过租房被骗,也看过心理医生接受过治疗……过去的那些伤痛,没有使她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她爱养花、爱美食、收养了很多流浪狗。

 

城市的车水马龙和光怪陆离没有改变她的淳朴和直率,对于自己“农民工”的身份她大大方方,也毫不介意别人称呼她为“农民工”,因为这就是她的出身。她说,每个人的出身无法改变,但是她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质。我很开心的是,包括她在内的这些所接触到的农村女孩都越来越认同,不管结婚与否,经济独立应该是基础,女性需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而且她们大多也不再需要为了贴补家用和支付兄弟彩礼,可以努力生活,是为了自己。

 

第一站石家庄的调研结束了,谢谢小宇师哥的热情款待,谢谢小组成员“高颜值明星脸”们的认真努力,超给力的大家辛苦啦!“国际庄”用一场暴雨迎接我们,又用一场暴雨欢送我们……那就把雨水当作福气吧,下一站天津继续加油!

(媒调陶逸飞同学访问青年打工者)


俞慧珊(媒调)

(俞慧珊访问“美团”帅小哥)

我觉得在街头做问卷调查最重要的是要心态强大,学着耐心一点。这趟调查中我们遇到的调查对象大多都非常善良,很愿意配合我们的调查。但也有一些人因为没有时间或者防备心比较强而不能填问卷,这个时候先尝试着把自己的身份和调查的性质向他们进行详细的说明,如果他们还是不愿意,那就寻找下一个合适的对象吧。另外,分享一个很暖的细节,有一位建筑工地的小哥哥在我给他的同伴做问卷时走进店里给我买了一瓶饮料,也许是体谅我口干舌燥吧哈哈。当时真的觉得很意外,很温暖。他的举动让我觉得陌生人之间也是有温情的,这也是做调查时一个很美妙的体验。


(浩博和一然骑着单车)



张曦萌

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入学以来,第一次和老师、小伙伴们一起去外地调研,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石家庄。来之前对石家庄的了解甚少,西柏坡、赵州桥恐怕是我对这个城市仅有的印象了。当然,爱国主义教育和游山玩水并不是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我们要在这几天找到一些新生代农民工,调查他们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以及对城市的社会认同。

       这三天,我们骑着单车走过了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从市中心的大型购物广场,到南三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美团的快递小哥聚集点,到桥东区自发组成农民工劳务市场,我们深入接触了从事不同行业,工作在不同环境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的在高档餐厅里面做服务生,有的开小店、做点儿自己的小买卖,有的在劳务市场举着修水管、抹水泥的牌子。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感受到生活太多的辛酸和不易,我听到那些服务生在顾客一进门的瞬间热情喊出的“欢迎光临”,我见到小店老板在正午的烈日下从小货车上卸下他们刚进货来的小商品,我看到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工者为了一个建筑工地的活儿甘心在近四十度的高温下等一上午。

他们也是八零、九零后的年轻人,那些城市的光鲜亮丽确不属于他们,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认为这个城市的繁华和自己都没什么关系,但是他们作为城市中最最底层最最平凡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小盼头和大梦想:盼着在城里多挣点儿钱回老家娶个媳妇儿,盼着自己能多攒点儿钱开个小店不用再给别人打工,盼着每年再多挣点儿钱在城里买个房子付上首付。他们也有的人满意于自己的生活现状,觉得生活不过如此,挺好,不想挣大钱,不想有多大出息。这次调研接触到的大部分农民工都很真诚、朴实,人的劣根性他们也的确有,贪小便宜、疑心过重,但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相信这些是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吧。

每天出去做问卷都会有人问我“你们做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说实话,每次问到这里我都哑口无言,他们可能有一肚子的怨言,可是他们这样问我,我却不愿意让他们继续说下去了,好怕他们和我说了一大通,我最后只能送给他们一个小小的礼物,其他的却什么也做不了。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对他们来讲,有意义的当然是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温饱、就业、经济…….可是这些我都做不到。我只能用一些类似于“我们研究学术问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话去“搪塞”他们,尽管他们有时候并不能理解。当然,我也很清楚这个问题并非一次学术课题能解决的,也不是几年之内能解决的,但是,如果这次调研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能够让更有能力的人看到他们的辛酸冷暖,就已经很好了。

 


(傍晚,若雪访问纳凉的打工者)



刘泽宇

硕士研究生

自己算是地地道道的“庄里人”,但在调研之前,对这些身边的打工者仍然很是陌生。虽然生活中经常与他们接触,然而交流也往往只是只言片语,这次调研让我们有机会能近距离接触他们的生活。

    这次调研的受访者大多是城中年轻的打工者,仅就自己直观的感受而言,在与我们同龄的那些“90后”的交谈中,时不时能感受到他们乐观的态度。这些人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外卖小哥,他们在城市中辛劳奔波,他们也享受着“潇洒”的生活。在工作之外,这些年轻的打工者们,和我们一样,聊天、购物、联机打游戏,享受着那普通而愉快的业余时光。

    相对于这批打工者,那些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打工者则或多或少表现出了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在自己预想当中,总觉得他们更为上心的可能会是收入、发展乃至生活环境,但事实上,孩子才是他们最大的心头肉。几乎每一次在问卷调查或访谈中提到与教育相关的问题,都能收到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无尽的“吐槽”。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昂贵的走读费与报班花销、艰难的划片入学、以及当今十分流行的“微信家长群”,都加重着他们的负担。但在很多社会问题上,他们仍然是弱势的一方。

感谢王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师弟师妹们的无私奉献,毕业季又和大家一起当一次访员,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有时候看见大家聚在一起任务重重却又“无忧无虑”的样子,总是会想起四五年前自己上大学那会儿的时光。未来那些胡侃闲聊的日子仍然会有,但或许不会像学生时代那样频繁了,能在此时此地和大家相聚,我自认为已经足够幸运。



(郭宇鑫同学深访)



        用梦迪的一句话说,一生志愿平凡快乐,谁说这不一样伟大呢?我们从平凡处着手,领悟大千世界、体会万象人生。在朝霞漫天的清晨出发,默默耕耘、收获快乐!










欢迎投稿

[email protected]


  编辑团队  


总主编、监制:王锡苓
logo设计:小菲
本期编辑:雅诵



混合研究
微信:mixed_method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按下方二维码
敬请关注
“混合研究”友情微信公众号
“民意与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