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png/sV27ET6bb2akvgsyeU079b66oeiaj6yAwbPcBMV1Vk8xcQdZfx0iaqmlw83bowV45Ccewq6Kpc7OS51ibNmLFWnkg/640?wx_fmt=png&from=appmsg)
昨天《美国努力半世纪而不成的改革,却在中国实现了》谈了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推进以考试问责为核心的教改,借助冷战压力,终于在2001年小布什任上推出美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教育法案,但好景不长,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就开始试图推翻,2015年终于废弃,变全民高强度的应试教育为快乐教育,只有美国精英阶层仍然保持严格要求的教育要求。美国几任总统一心变革教育,关键是人才培养,这关系到美国的未来。小镇前段时间还写了两篇文章,一篇《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利于科研创新》,就是要给“应试教育”正名,没有任何教育模式是完美的,反对“应试教育”没问题,但仅仅提出质疑毫无价值,需要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十几年前国内教育界曾经提出“素质教育”,2013年还出版了本名为《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但注意所谓的“素质教育”,套用的其实是欧美的精英教育,这本书在开头就明确说“每个社会,终将由精英统治。让孩子成为精英,必须给予他精英的教育”,显然宣称的“素质教育”仅仅适合极少数人。有些人错误理解了素质教育,将其等同于美国平民阶层的快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美国精英阶层教育比国内应试教育更加严厉,考试成绩好仅仅是最低要求,如果一个孩子连应试都无力应对,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而且素质教育对学校、孩子尤其家庭要求极高,一般家庭根本无力承担。比如谷爱凌就是典型的美式精英教育,工作学习强度很高,能够长期维持高强度得益于充足的资金支持,背后是一个专业团队,普通人单靠身体根本扛不住。国内也有一些名校搞美式素质教育。比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各有特色,北大附中2013年就正式实行书院制度,每个书院自定章程,虽然考试成绩有所下降,但综合素质更高了。可是这类中学在北京也是尖子塔尖的名校,想要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名校,难度极大,全国才有多少?另一篇《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深渊》谈的是中国为什么从2012年开始科技爆发,原因就是高等教育普及率快速提升,海量接受过完整教育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从事科研,叠加国家对科研的长期投入和强大的制造业,科技大爆发理所当然,这也是教育的延迟性,良好的基础教育要见到成果,需要等10-15年,恶果呈现也需要对应的时间。这三篇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今天的这一篇,就能够对中美未来的战略博弈做出总体判断了。战术上,美国显然仍然很有底蕴,存量还有优势,当年严抓教育时代的人才还留存一些,来自全球的精英仍然不少,但增量已经相对中国落后了,大国竞争最根本的还是人才,美国未来最紧缺的就是人才。现在的美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预计再过几年,白人占比将低于一半,而亚裔最精华的华裔又不受美国待见,在美国社会极化的背景下,占选票多数的民众反对过于严苛的教育考核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奥巴马时代就废除了持续半个世纪的严格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改过于极端、效果不佳,有问题改就是了,关键是民意已经变了。来自教育弱势的少数族裔绝不允许把重要的教育权让步于白人和亚裔,自然要反对以学习成绩为核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主张推行多元化的教育考核改革,于是就有了奥巴马教改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就算美国成功完成了教改,建立了类似中国的教育体系,但人口数量摆在这里。有不少中国人有一个严重误区,觉得中国能做到的,外国也能做到,这其实很荒唐。中国走到今天何其艰难?是建立在5000年的文明底蕴基础之上,又经历百多年的血泪与抗争,然后励精图治半个多世纪,几代人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纵观全球,还有哪个国家能跟中国比?看起来全球有80亿人,似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每万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是一样的,但可能吗?非洲跟美国能比吗?实际上去掉发达国家的10亿人、中国的14亿人,全球剩下的56亿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要少得多。不要光看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率似乎挺高,其实水分很大,非理工类占比非常高,而且也往往把社区大学这类顶多跟中专和夜校差不多的算进高等教育。比如越南高校以文科类专业为主,而菲律宾社区大学占所有大学的40%左右。在科研领域,重点要看的是理工类毕业生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数量。美国由于教育产业化,导致美国本土学生就读大学承担高昂学费压力,所以本科一毕业就倾向于赶紧工作,继续深造的比例远低于中国。再加上读理工科需要足够的就业岗位,如果没有发达的制造业,根本无法支撑长期的理工类人才培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中国理工类人才培养数量远高于中国人口占比,硕士占比大概在全球一半左右,理工类博士也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中国的理工科硕博士教育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说中国高等教育不足,也是跟发达国家比,而且对比的也是美国、德国、日本这类上游发达国家。而随着中国科研、产业进步,中国理工科人才培养数量和水平仍在不断上升。从人才角度,几乎可以说中国培养出来的占了世界一半。AI领域就是典型例子,近几年,全球AI顶级人才,中国培养出来的超过40%,所以才说中美AI竞争,本质是中国人与在美华人之间的竞争。论本土人才培养,美国明显弱于中国,恐怕要整个发达国家加在一起,才能跟中国比较。美国人才关键靠他国移民。很多人说中国名校学生特别喜欢去美国留学,还说清北是给美国培养人才,对于这类谣言,小镇已经懒得多说了。在几十年前,中美差距极大,留学确实很火热,而且很多尖端领域也只有出国才能学到、才能施展,比如杨振宁,他搞理论物理的,在当年当然得留在美国才有施展空间。但时代已经变了,对精英人才来说,美国绿卡、国籍根本没有吸引力,论薪资,中国也能提供不亚于美国的综合待遇,更重要的是,中国才更适合搞科研,也很少被限制。所以近些年,虽然中国留学生数量还在上升,但优秀学生尤其理工类优秀学生出国率直线下降,因为去国外已经不太能学到东西了,还难有施展空间。也就是在博士阶段,一些国外名校确实很有就读价值。但话又说回来了,美国现在限制中国留学生就读STEM类专业,还对中国学生严防死守,所以也就没必要非得出国了,反而留在国内更有前途。比如小镇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利于科研创新》,提到的清华大学一支工科科研团队,主力就是本土培养的90后、95后。根据清华大学统计,近十年,清华毕业生平均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0.5%,而根据“清华人”认证数据,清华毕业生留在中国就业的比例为91.7%,出国的清华毕业生绝大多数已经回国。这从中美两国的移民数据也能看出来。中国每年移民出国的也就是20来万人,其中多数还是投资移民,年龄一般比较大了,年轻人大概也就10万人左右。这10万人其中有多少是能够从事科研的理工科硕博士?更何况这10万人还是去往全世界,去美国的满打满算才有几万人?而中国一年赴美留学的人数大概20-30万人,根据官方统计,2023年在美留学生总数刚刚突破150万人,这些人就算想留在美国都很难,绝大多数还是要回国的。因为美国每年批准的移民、绿卡人数是有限的。现在美国一年吸收的海外移民大概也就是一百万人左右,既有入籍的也有拿绿卡永居的,但是这100万人近一半连本科毕业证都没有,技术移民年度配额不过14万,前年才增加到每年20万配额,而大多数配额是被印度人拿走的,中国人也就拿到了10%左右。而这些技术移民,已经异化成了廉价技术劳动力,能搞科研的少之又少。算一算以上公开数据,就知道中国人留在美国搞科研的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多。如果有人非得说通过非法移民的方式留在美国搞科研,那小镇只能无话可说。正如前面所说,全世界人才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和中国,美国或主动或被动断了来自中国的科研人才,每年新增的科研人才数量就远低于中国了。2024年中国理工科农医类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过80%,招收超过12万人,是美国的3倍以上,已经超过西方之和,而中国还在继续强化STEM人才培养力度,开始进行博士扩招,2024年招收人数就比2023年增加了约2万人,接下来还要继续增长,理工农医类占比也在继续提升。![](http://mmbiz.qpic.cn/mmbiz_png/sV27ET6bb2akvgsyeU079b66oeiaj6yAw2G4M2ibBoeNvSsT9d6eeU8utJGrAjnDUUqXX5Ra4yqQGvuc9ibiaY2eqQ/640?wx_fmt=png&from=appmsg)
不仅是中国本土人才培养优势越来越大,在吸引海外科研人才方面,中国也开始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中美以外的全球人才越来越多选择到中国继续开展研究,日本学者跑到中国从事科研,早就不是新鲜事了,这些海外科学家到中国来,就是因为中国有科研的硬件条件,更有软件条件,更适合施展抱负,尤其是更适合从事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研究。根据《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态势报告》,全球顶尖科学家流向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从2020年到2024年美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从36599人下滑到31781人,而中国则从18805人增加到32511人,中美顶尖科学家全球占比已经发生逆转,而中国增速极为惊人,仅靠本土培养不可能实现5年翻倍,更是因为吸引全球人才。比如日本“光催化之父”藤岛昭,2021年就带着整个团队来到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才有能力为他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他在光催化领域继续开展研究。基础科研非常烧钱,包括美国在内全球各国都在削减经费投入,只有中国还在继续大幅增加投入,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6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尤其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5%。所以不要再说美国科研人才比中国多了,过去成立,但未来就不是了。■ 改革大方向未定,尚待决策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