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蕊希
蕊希,「 一个人听 」。如果有一天,你取消关注了,请记得我们,曾经爱过。(微博:蕊希Erin)。听她的声音,会上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开工第一天的打工人,开始流行午休gap了 ·  21 小时前  
单读  ·  过年回家,爱的期盼,爱的逃离 ·  2 天前  
真实故事计划  ·  榜单 | 真故2024年最值得阅读的7篇故事 ·  昨天  
新周刊  ·  有大佬在金价暴涨前卖掉金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蕊希

成熟的人,从不这样发微信。

蕊希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3-18 20:50

正文


听她的声音| 会上瘾


中午吃饭的时候,同事可乐吐槽自己和老同学平时很少联系,有微信也从不聊天,互相发的消息不是让帮忙加速的抢票链接,就是让给朋友圈第一条点赞。


今天直接给可乐分享了他结婚的电子请帖,邀请可乐去参加他的婚礼。


可乐不知道该怎么办,多年不联系,也不在一座城市生活,收到邀请去也不合适,不去也不合适,给她留了一个大难题,后来她干脆没回复消息,删掉了聊天对话框。



听她吐槽完,我们一起吃饭的几个人都觉得这样的情况很常见,这样的人在各自的微信里都不是少数。


过去人们把微信当做消遣娱乐的地方,说话随意、不多考虑,但现在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开始铺满微信,生活、社交、工作都在微信里进行,你会发现人们对于自己的言辞越来越小心谨慎,发个朋友圈都要翻来覆去想几遍。


成熟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探索出来正确且被喜欢的社交模式,懂得如何收放自如地进行社交。 所以,看一个人情商到底高不高,会不会社交,就看他怎么发微信。微信发得让人舒服的人,现实生活里也差不太多。



微信 " 语音 " 这个功能确实方便了一批人,比如不会打字又看不清手机屏幕的爷爷奶奶们,还有还不认字就想和爸爸妈妈联系的小孩儿, 但对于进入职场的成年人来说, " 语音 " 方便的只是发语音的人,不是那个听的人。


有些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给别人发大段的语音,环境嘈杂,一旦中途断了就要从头听起,实在是不方便。


即使真的不方便打 字,那也尽量先问下对方是否方便听,尽量把内容缩短,几十秒的语音只会增加听的人的压力,不会带来便捷。


为自己省时省力是小聪明,让沟通双方都舒服才是真的情商高。



" 在吗 " 简直是现在微信上最被人嫌弃的词,总会让人有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感觉一旦回复就是无法预料的意外,我每次收到 " 在吗 " 都会选择不回复。


" 在吗 " 之后如果长时间没有下文,引来的就是无限的想象:他是要和我借钱吗?还是要找我做什么事情?他要告诉我的是坏消息吗?


有事说事才是最被人喜欢的社交方式,如果真的因为好久没联系需要一个开场白,那也尽量在开场白之后迅速进入主题。


不怕寒暄客套,只怕无意义的来回,耽误大家的时间精力。



总有人和你前一秒聊得热火朝天,后一秒就不见踪影,只留下等待的那个人对着戛然而止的聊天界面不知所措。


是该识趣一点迅速感知对方已下线的信号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还是等待对方解决完情况之后的回归,好像怎么做都不太对劲。



隔着手机,没人知道你的离开是突发急事不得不处理,还是不想继续话题的拒绝,没人能确定你是一会儿回来继续,还是很久都没消息下次再说话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生活里有突发情况要处理太正常了,但是如果你正在和人聊天,请你抽出几秒钟的时间回复一句 " 有急事,之后再聊 " 或者 " 等我一下,忙完再找你 " 。


如果真的有急事没来得及回复,那也等事后补上一句解释。不要让那个和你聊天的人因此多想或者寒心。



隔三差五就会收到微信列表的好友跳出来做检测好友的测试,要么就是逢年过节群发的那种拜年消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