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检以求真,见微知著,妄图从检验的旧仓库发现宝贝,从而变废为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终极老实人,说谎自心疼 ·  17 小时前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 ... ·  23 小时前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 ... ·  23 小时前  
火石创造  ·  1月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分析及Top30项目( ... ·  2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8:仙女注意说话分寸 天秤保护个人隐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

近些年我阅读的书籍中对我影响非常大的四本书(非医学检验专业书籍)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  · 公众号  ·  · 2024-06-22 21:13

正文


最近这些年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吹牛和装逼,我看了很多书。 这些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 不管书质量如何,读完或者没读完多少都有收获。


今天就从里面挑选四本对我影响尤其大的四本书, 推荐给各位。


观念的水位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嘲笑某个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连指南不会看,对吧?嗯,所谓 闻道有早晚,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哈哈哈!不过我还是想嘲笑他,毕竟我现在就是会了。


实际上,刚毕业那会我也蠢得很,学习那是不可能的。同样,我也不知道指南为何物。


《观念的水位》让我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凡事讲证据”。你看,就这么小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我影响非常大,以前也知道,但是没有这么详细地了解过。



差不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开始研究如何下载免费论文。刚开始很菜,还在知网花钱下载,丢人。



同样,也是这样开始慢慢接触指南、EP文件,再慢慢就开始学会如何免费下载这些。方便和某些自以为是的人对线的时候怼死他们。


刚开始我还是怂某些人的,因为我不会英文。现在,我英文也会了,不服来战。



被讨厌的勇气





我在朋友圈和文章中多次说过,我看完《地下室手记》《被讨厌的勇气》,我就辞职了。




本书有三个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理论”。


我从“课题分离”入坑,当时就觉得相当厉害。


自从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分离”的理论,也就是为我原本就如此的行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做梦都要笑醒,突然感觉人生开朗。


分清“这是谁的课题”,然后你就明白应该如何做。我自己的事,你爱怎么看,我爱怎么做,你都管不着,你开不开心,不关我事,那是你的课题,与我无关。


课题分离还提到一点就是不要期待别人的任何回应,不回你电话,不回你信息,不准时,你要明白这都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权干涉,也没有因此而生气的理由。你管他干吗?他爱咋咋的,和我毛关系。


前一段时间写检验与临床的关系,我也提到了“课题分离”,我不再提,你们可以想想,检验和临床的关系中如何做课题分离。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再做临床的舔狗,就可以挺直腰杆做个人了。




“目的论”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原因,他非常不喜欢弗洛伊德解释问题的理论。他觉得“目的论”更合适。


我就用一个关于“情绪控制”的例子来说明阿德勒的“目的论”。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用阿德勒的“目的论”解释了人类常见负面情绪“愤怒”不是由于感受到了怒火而作出的情绪反应,而是在被人冒犯后为了快速解决问题或者由于长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而形成的“方法”,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说,人只是借用“愤怒”这一工具来达到解决问题和解决冒犯自己的人的目的。


这一理论的解释,在《动机心理学》中得到了解释。根据拉扎勒斯的“评价理论”,人们在遇到刺激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或“处理评价”)是:“这一刺激是好是坏,关乎我的幸福吗?”确定刺激的含义后,人们会转向第二个重要问题(或“次级评价”),他们会问:“我有能力应对此事的后果吗?”


初级评价决定生理唤醒是否会发生。如果个体认为事件与之不想干,那么就不会有生理唤醒,因此也就不会有情绪。


但是,如果个体认为事件与之相关,无论是好是坏,那么唤醒就会增加。正是这种唤醒的增加引发次级评价。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应对该事件,那么唤醒就会减少,情绪发作结束。但如果个体无法应对事件,那么高度唤醒就会持续存在,因而情绪也会持续。


很明显,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地面对问题时不同的风格。一种面对挑衅,虽然和已经有关,但是他知道自己完全可以通过一百种方法去解决它,久而久之个体就意识到我完全可以应对此事,唤醒就会减少,情绪发作自然也会减少,甚至不发生。而对里面的人,在唤醒后,每一次都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都靠高度唤醒带来身体情绪反应,于是久而久之唤醒越来越频繁,情绪反应也越来越严重。


情绪虽然不会直接引发行为,但情绪依然会产生重要影响,只不过情绪是间接施加影响。鲍迈斯特提出的“情绪间接指导行为模型”和我们免疫的抗原免疫应答一模一样:当第一次遭遇刺激,会导致我们产生相应的行为(比如,你挑衅我,我打你一拳),并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情感记忆就被保存下来。当再次受到同样的刺激,被保存的情感记忆自动激活,于是产生相应的行为,我打你一拳。


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期靠愤怒,靠发火来解决问题的人,一遇到不爽的事就说自己火直冒,情绪根本无法控制,因为你已经在多次练习中熟练掌握了刺激到行为的连锁反应,已然是瞬时反应,所以会马上发作。


虽然我们知道遭遇挑衅,愤怒是正常的情绪,但是理性的人都知道,除了愤怒我们有更多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是我们事后会后悔的原因。


那么还有救吗?当然的,阿德勒对于“愤怒的目的论”的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我的问题所在。


《动机心理学》提出的“情绪输入理论”也解释了这个问题:情绪影响行为的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如何解释自己的情绪有关。


情绪既可以增加动机行为,也可以减少动机行为,这就取决于我们使用哪种“停止规则”。


“停止规则”是人们用来决定何时停止执行任务或目标的认知规则。


你要明白情绪是个体的工具,作为个体你要操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一个所谓的工具操控。于是当你依然把愤怒当成目的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习惯愤怒,遇到事,先打一圈再说。而一旦你明白,愤怒无非是一种情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情绪,你就可以收放自如,该怒则怒,不怒而威,因为你知道你有一万种解决挑衅你的人的方法。



《动机心理学》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是我没有推荐。因为我本来准备只推荐三本书,跳不过这本作为畅销书被推荐烂了的《被讨厌的勇气》。


我并不是单纯推荐书,我是要推荐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书。《动机心理学》非常好,但是仅仅也只是和《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个体社会学》《信任论》等带给我收获,并没有真正对我造成极大的影响。


好了,接下来再说最后的“共同体理论”。


当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人际交往目的最终就是融入共同体,当你为所谓的共同体困扰之时,如果你不明白这不是全世界,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共同体之时,你就会陷入困境,感到绝望。而实际上,你一旦明白,在共同体之外还有更大的共同体,也就是阿德勒提出的宇宙共同体,大概意思就是要明白共同体之外永远有共同体,那么跳脱出来后你就会明白你所面对的绝望,不过是“杯中风暴”,不值得一提。




论自由





这本书,罗翔多次推荐。卖书的也都是打着“罗翔推荐”的噱头在卖。问题是,真需要吗?关于自由这个问题讨论永远绕不开的,我称之为“天才”的约翰穆勒的经典作品,需要挂上罗翔的噱头才能卖出去?


对于这本书,我不发表评论。虽然我朋友圈写了N条读书笔记,但是我不准备发了。我只想说一句,爱看不看,我又没损失什么。






这才是心理学 (第11版) : 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





在知乎上,这本书是和另外两本书一起被推荐,关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不过目前为止我还只看了第一本。





微信读书上《这才是心理学 (第11版) : 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我看了大概70%,我记了104笔记。




我非常喜欢用马克笔划线。看纸质书的时候,我也是专门买了直尺和马克笔来划线,而且是24色的,隔一条用不同的颜色。


我也觉得自己很闲,我知道,你闭嘴。




我也不想发表太多无聊的言论。我只想说,如果你看完这本书,还是相信某些伪科学,你确实真没救了。




最后奉上一句名言: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赫尔曼·黑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