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陶瓷》龚轼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 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引领时代潮流至今,超脱、大气,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青花瓷,青底白花一阕词,耀白了心底,染青了流年。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靖康之耻,无论是洪武初年,还是康乾盛世,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千年不变。对视,读你, 静静地,却震撼了我的心。
青花瓷历经沧桑,但它仍经久不衰、洗尽铅华,许多新器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那恰似水袖摇曳的青衣,那单纯清冷的幽白精灵,那一定是有灵魂附着在上面的;青花瓷很耐旧,与我们只能走到自己的尽头不同,它可以走过数辈人,得到人们百转千回地疼惜,而它光艳依旧、素雅依旧、高贵依旧。
青花始创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两朝。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青花属釉下彩瓷,运用天然钴料在陶瓷胎体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1300摄氏度)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青花瓷,是稀世难求的瓷中珍品,唐时被称作原始青花。
此前我国的瓷器都是单色瓷,青花是彩瓷的第一个出现形式。到了宋代,青花突然隐没,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断代之谜”,至今没有得出确切答案。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将之简称为“元青花”。
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元朝还在景德镇设了“浮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浮梁瓷局是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置的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
明青花分官窑和民窑两条线发展。官窑风格严谨,民窑气势洒脱,将青花推向高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功力深厚的匠人们,静静地揉泥,默默地制胚,悄悄地画坯,用沉凝的心,或浓施淡抹,或一气呵成,绘出妙笔生花的各式图案,釉一层、再一层,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青花瓷虽然色彩单一,却并不让人感觉单调,每一件瓷器,一笔一划都凝结着匠人们的心血,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极度庄严的气场。深受,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喜爱,体现出皇家所希望的,清(青)正廉洁与肃穆庄严。
有诗赞曰:“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练,玲珑惊艳。”—《忆秦娥· 青花瓷》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七绝·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