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以境内名胜黄山而得名),是安徽南部的地级市,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
黄山市的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为131.6万,
下辖屯溪、黄山、徽州三区和歙县、黟县、祁门、休宁四县,市政府驻屯溪区。
2023年,黄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46.3亿元。
注意,
黄山有“四绝”
,即奇松(黄山迎客松,以生物风化之楔劈作用植根于悬崖峭壁之上)、
怪石(整个山体多由花岗岩构成,在地壳抬升及外力作用下,特别是经球状风化而形成)
、云海(由低云和地面雾气形成——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充足)、
温泉(雨水渗入岩体节理、裂缝较为发育的山体,接受地热而形成)
。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歙州
。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
(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一说“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
1983年12月,成立黄山市(县级)。
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
注意,
徽派民居
院落坐北朝南(采光、取暖),依山傍水(便于获取薪柴和生活、生产用水),以堂屋为中心,高墙封闭(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高墙环境,隐秘性较好,且防贼盗),
马头翘角(马头墙,或称封火墙,具有隔断大火的作用;屋檐翘起,既能将屋顶流水远抛,又能增强观赏性)
,黑瓦白墙(以坡屋顶为主,利于排水),以天井解决内采光和通风问题。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青弋江上游,黄山(古称“黟山”,唐改为今名)横亘中部
,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天目山和黄山山脉是皖、浙、赣三省的天然分界岭。其中,莲花峰海拔1864.8米,是黄山境内的
最高峰。
新安江(钱塘水系)、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坡,北流入长江)是全市的主要河流。
注意,
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第一大河,浙江省名即来源于此。
钱塘江流域山地多,平原少。钱塘江的发源地为安徽东南部的休宁县六股尖东坡,此乃其北源——新安江(正源。南源——兰江),汇入兰江后,东北流至嘉兴海盐县澉浦以下注入(东海)杭州湾。
黄山农(林)产有稻麦、油菜籽、玉米和松、杉、核桃、板栗、梨和茶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
工业层面上,当地有机械、化工、建材、制茶、纺织、食品等。
合福(安徽合肥至福建福州)、杭黄(浙江杭州至安徽黄山)高铁及皖赣铁路(安徽芜湖至江西鹰潭)和京台(北京至台湾台北)高速公路交此,且有屯溪国际机场,交通便利。
注意,
除黄山风景区外,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亦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今歙县、黟县、休宁、祁门,连同(江西上饶)婺源、(安徽宣城)绩溪,即为古之徽州府——徽商(今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张一元茶庄等均源于最初的徽商)、徽菜、徽派建筑、新安理学等特色文化,由此辐射开来。
福建省2025年高三12月质检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飑线是尺度较小的强对流天气带,其经过之处温度降低,形成“冷池”。
受自西北向东南移动的飑线影响,2022年7月26日12时,安徽黄山某茶园气象站出现的最大风速达34.7m/s的极端大风天气,并伴有短时间强降雨。
茶园站西侧约12千米处有一水面为太平湖。
下图示意该茶园气象站极端大风出现之前的气流形势。
(1)从地形角度,分析此次茶园站出现极端大风的原因。(4分)
(2
)
太平湖对此次极端天气具有显著加强作用,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1
)
从地形角度
,
分析此次茶园站出现极端大风的原因。
(4分
)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该气象站位于两山之间的低地 , 狭管效应加强风速 ;(2分)(到达之前为晴天)上坡过程中与谷风叠加 , 加大风速 。
(2分
)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风源于气压差,即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则风力大。
但是,本题让我们从地形角度出发,则主要结合材料来回答,如该气象站位于山谷,存在狭管效应(加大风力)。而飑线是一种强对流天气(类似午后雷阵雨)。在飑线雨水以前,应为晴天,而白天谷风叠加
飑线大风,更是形成极端大风。
(2
)
太平湖对此次极端天气具有显著加强作用
,
试对此
作出合理解释。
(6分
)
答案:
水面摩擦力小 , 加大风速 ;(2分)提高水汽 , 增大降水量 ;(2分)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 促进对流 , 再次加大风速 。(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太平湖是一大水体,对于飑线来说,可以补充水汽(增加降水量)。而大量的水汽凝结,又会释放热量(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时,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
促进对流 ,增加飑线强度(极端天气更加显著)。此外,
飑线自西北向东南移动,而太平湖正处于必经区域,而水面摩擦力小,又会增大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