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无人机和巡飞弹大量应用于实战后,外军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主战装备的地位作用。
传统间瞄火力支援有着申请上专业程度高、时间长且较不灵活等缺点,类似自杀无人机一样的巡飞弹成为一线部队作战时可实时运用的支援火力。
通常,陆军合成旅都有建制内的间瞄火力支援,例如各合成营内都有迫击炮能满足快速、短距离的火力支援,并可获得旅级以下炮兵营的火炮支援。但如果不是连级的主攻部队,则迫击炮需要逐级向连部申请,如果不是营级主攻部队,则火炮亦需逐级向旅部申请,接着火协参谋再依据申请部队的优先级调度炮兵单位,进行间瞄火力支援。
而申请陆航攻击直升机甚至是向空军申请战斗机、轰炸机支援则更为复杂,这些对于非主攻部队来说,是几乎不可获得的资源。因此,前线部队需要一种实时可用且更灵活的
支援
火力。
巡飞弹可视为是一种可原地发射、半自动操作的自杀无人机,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推出这类弹药,例如美国UVision的HERO系列,区分为20、30、70、120、250、400、400EC、900、1250等9型,其中20~30型为单兵背负型,携带200~500克反步兵弹头,续航约30分钟,最远直线遥控距离约40公里,而到了120后则是可携带4.5公斤弹头,能打击战略目标及装甲目标,续航时间增加到60分钟。而20~120型的重量,弹药整体最轻为1.8公斤,最重为12.5公斤,即便包含发射筒,都可单兵背负。250~900型主要对付战略和重型目标,则弹头为5~20公斤,并拥有3~7小时的续航时间及150~250公里遥控距离。1250型,则可携带30公斤级弹头、拥有长达200公里的遥控距离。
巡飞弹在发射后有多种运用方式,一种是已有明确目标,发射后即直接打击目标,另一种则是滞空待命,可通过遥控站设定GPS巡航点,让巡飞弹在目标区巡逻,此时前线部队还可轮流操作多发弹药,在需要时切换到最适合的调度的巡飞弹再进行操作,而当发现目标后,操作手可以用手动瞄准,或者是启动追踪系统,让巡飞弹自行追踪并撞击目标。
巡飞弹的出现,革命性的改变了火力支援的形式。传统的间瞄火力支援,申请的时间点必须精准,否则炮弹落下后敌人可能未抵达,或已经远离,而前方观察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才能精准的得出目标区坐标,并做出有效的弹着修正。但巡飞弹在申请上的弹性空间很大,并可以由巡飞弹操作员和系统做出最终修正。
无人机和巡飞弹大量应用于实战后,特别是2020纳卡战争中摧毁许多坦克,外军开始重新定位主战装备的地位作用。因为这些装备无法克服顶部装甲薄弱和行迹明显的缺点,在巡飞弹前暴露无遗。一辆60吨的坦克,现在可以轻易用一枚数公里外发射的巡飞弹实施超视距打击。
相对的,最难解决的目标可能是躲在良好掩体内的步兵,良好的掩体不只难以被发现,也难以一次消灭,它通常要靠近距离作战,而无法远距离丢炸弹或飞弹摧毁。但装甲车跟掩体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装甲车具有机动能力,而掩体不论如何良好、步兵如何精锐,只要步兵一移动就会成为脆弱的目标,但装甲车则具有较好的防护力以及火力,可机动至合适的阵地上。
未来,特别是大量无人装备装备部队后,坦克等装甲平台,很可能变成指挥控制车或具有指挥控制能力的战斗车。
在地面战争中让装甲部队冲锋第一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说,这已经成为一种落后于时代的战法。
未来装甲部队何去何从,目前有种说法,一种是坦克等重装备会走入历史,但取代者本身将会是配备有定制化的多领域作战套件,能及时从各层级获取情报,并能够同时指挥无人战车、无人机以及其他有人载具作战;
另一种认为即使自主化系统再进步,还是需要有人在靠近近前线的地方指挥无人机和无人车,同时平台本身也要具备强大防护力和火力,能够投入作战任务中,与第一种指挥控制为主相比,后者更接近现今的主战平台。
未来的地面战作战,将会是由无人机、巡飞弹组成第一线、无人战车组成第二线、最后才是有人操作的
充当指挥中枢的
作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