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隐性疲劳的概念,它是由于长期过度消耗能量而未能充分补充所导致的。文章阐述了隐性疲劳的危险性,并提供了判断自己是否患有隐性疲劳的方法,如经常感到脑雾、烦躁不安、中途入睡、口臭体臭等。最后,文章给出了应对隐性疲劳的建议,包括良好的睡眠、适当的放松和降低能耗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隐性疲劳的概念和原因
隐性疲劳是长期过度消耗能量而未能充分补充的结果。疲劳和疲劳感是两个概念,疲劳是实际的身体损耗,而疲劳感是大脑对身体状态的感知。
关键观点2: 隐性疲劳的危险性
长期处于低能量、高运转的状态会加剧疲劳累积,并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关键观点3: 判断隐性疲劳的方法
包括经常感到脑雾、烦躁不安、中途入睡、口臭体臭等症状。
关键观点4: 如何应对隐性疲劳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保证优质睡眠;适当放松,降低能耗,做一些低信息输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情,如活动筋骨、离开屏幕、欣赏自然等。
正文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动脑就累、没躺倒就睡,分明在鞭策自己咬牙坚持和努力拼搏,但就是动不起来。
这种做什么都觉得很累的状况,可能并非你意志薄弱,也不是生性懒惰,而是能量条早已触底,“隐性疲劳”正在悄然堆积。
“疲劳”与“疲劳感”是两个概念。疲劳是实际中的损耗,疲劳感则是大脑感知并传达到意识层面上的信号。
人体的运转就好比充能电池,24小时都处在“充能”和“耗能”的动态平衡中。
疲劳就相当于用掉的电量,
用得越多,就越疲劳。
疲劳感则是提醒你电量多少的表盘,
电量越少,疲劳感越强。当电量跌入临界点,身体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提醒该进入“省电模式”并及时充能。
正常情况下,疲劳感确实能够作为反映我们身体状态的一个较为准确的指标。然而,疲劳感也是一种融合了生理、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主观体验,因此它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反而常常会出错。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消耗、低补充”的状态时,很容易会忘记“不疲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长期把身体置于“低能量、高运转”的极限状态下,不仅会加剧疲劳累积,更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当我们感到大脑反应迟缓、思维卡顿、记忆掉线,仿佛大脑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中时,我们就可能陷入了“脑雾”状态。
脑雾和隐性疲劳可能互为表现,即脑雾可能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外在体现;也可能互为诱因,即隐性疲劳的状态可能加剧脑雾的症状。
当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人们可能感到心烦意乱,情绪波动变大。
此外,由于大脑功能受到疲劳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事物失去耐心和兴趣,即使是平时喜欢的事情也可能变得无趣和令人厌烦。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情绪状态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当你发现自己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看电视、坐地铁时,会不自觉地入睡,很可能表示你的身体已经过度疲劳。这种“中途入睡”的现象,是大脑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自我保护而采取的一种强制休息的措施。
另一种情形是,累到极致反而睡不着,疲劳到极致往往睡不好。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在半夜醒来,并且不是因为需要喝水或者上厕所,那么这可能是疲劳积累导致的睡眠周期紊乱。
当身体陷入隐性疲劳状态时,代谢水平可能会显著降低,这将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比如唾液分泌量降低,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进而分解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引发口臭。
营养物质代谢不完全,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与皮肤上的细菌相互作用,产生令人不悦的体臭。
随着身体状态持续下滑,免疫能力也将显著降低,导致炎症的产生。这常常伴随着痘痘、粉刺等皮肤问题的出现,严重者还会出现水疱等皮肤病症。
“隐性疲劳”的根源在于长期“耗能”过度、“充能”不足,以至于大脑对“疲劳”失去敏感,对“不疲劳”丧失感知。
要打破“隐性疲劳”的束缚,我们可以从“
充
能”和“降耗”两方面着手。
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最好方式。建议根据你的实际需要和日常生活安排,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并在相同的时间起床,这将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和建立更好的睡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