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完成的福建省政和动物群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发表,研究揭示了
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
,将其命名为
“政和八闽鸟”
。
同期《自然》杂志发表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Stephen L.Brusatte对“政和八闽鸟”研究的评论,称“‘政和八闽鸟’是划时代的发现,是自从1861年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最重要的鸟类化石。”
《自然》杂志发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Stephen L.Brusatte对“政和八闽鸟”研究的评论
“政和八闽鸟”于2023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大溪盆地政和动物群发现。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该化石属于鸟类。
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调院联合考察队发现政和八闽鸟正型标本(前排左起:冯久桐、王林昌、徐立明、王敏、林虓、林淦旻、冯文清、李岩。后排左起:杜红岗、李宝贵、黄代栋、苗嵩、张嘉良、周国武、黄有旺、黄代和、黄华、陈官明)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论文通讯作者、第一作者
王敏
告诉海博TV记者
,发现这块化石时,它只暴露了一部分的骨骼,是鸟类肩带的两块骨骼,分别称为肩胛骨和乌喙骨。因此当时我们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
王敏表示,标本的肩带和腰带和一些白垩纪的比较进步的鸟类更有可对比性,而它的手部骨骼和一些常见的恐龙更为相似。在一个个体当中,身体的不同部位显现出不同演化阶段的现象,称之为镶嵌演化。
尾骨缩短是恐龙——鸟类演化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
“
政和八闽鸟
”
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具有愈合的尾综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徐星
表示,
始祖鸟、近鸟龙类等“潜在的侏罗纪鸟类”,他们仍然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
“
政和八闽鸟
”
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两千万年。
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
王敏表示,基于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的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政和八闽鸟的鸟类分类位置。在进化树上,是仅次于始祖鸟而最早分化的鸟类支系。如果说始祖鸟的鸟类归属有疑问的话,
“
政和八闽鸟
”
是目前最确切的、且唯一的侏罗纪鸟类。
中生代兽脚类恐龙(包括鸟类)演化树,以及前肢、肩带和后肢的形态空间(王敏供图)
“政和八闽鸟”
于中生代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中生代时期,福建发育了广泛且厚度巨大的沉积地层,是寻找恐龙和鸟类化石的目标层位。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陈润生告诉记者,团队
通过火山岩里面的矿物锆石,铀—铅同位素测年方法来确定这个生物化石的时代和年龄,确认“政和八闽鸟”所在的年龄就是1.48亿年到1.5年亿年左右。
除了八闽鸟的发现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单独保存的叉骨。研究显示该叉骨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该叉骨的发现证实了至少两种鸟类生活在政和动物群。
2023年9月,该联合团队在《Nature》报道了福建首次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奇异福建龙,并命名了 “政和动物群”。截止2024年底,政和县大溪盆地该化石点共发掘出了252件龟鳖类、72件离龙类等重点保护脊椎动物化石和142件其他动植物化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表示,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政和动物群具有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的生态系统演化和动物起源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来源/福建发布、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