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学院以及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发现,人们会下意识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上扮演独特的“角色”。例如,某人拍了一张星巴克饮料的“靓照”,这张图可能会在照片分享网站上获得不少点赞,不过,同一张照片如果上传到职场社交平台上,可能会让不少“好友”隔着手机屏幕皱起眉头。
“人们倾向于在不同的世界中‘塑造’不同的自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学院副教授,该研究的发起人李东元博士(音译)说。该团队利用了一个名为“关于我”的个人档案网站,对超过10万名社交媒体用户的资料进行了研究。该网站通过将一个人的各种分散社交账户集中起来,以便他人由此对其互联网“档案”有所了解。“在‘关于我’上,用户们都是自愿提供其社交档案,使得该网站成为一个非常可靠的‘数据集’”李博士说。
在对这些用户提供的个人资料和头像进行分析后,该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果:不同群体的人们在展示形象时存在差异。例如,女性在头像中很少选用戴眼镜的照片;25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在头像中使用有笑容的照片。事实上,研究人员套用自己总结出的“变装公式”,仅靠用户的头像及在某个平台上的个人描述,就有60%至80%的几率推论出这些注册信息出自于哪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