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业家收藏
珍稀奇文化以珍贵、稀有、奇特为理念,利用互联网加实体,线上线下相结合,旨在为企业家打造一个高端服务平台,做企业家身边的收藏顾问。旗下包括珍稀奇收藏艺术研究院、企业家收藏俱乐部、企业家收藏网、珍稀奇文博馆、中华企业家收藏协会五大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李富民赴宜昌调研 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 ·  2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音乐——细细道来的口气 ·  2 天前  
新周刊  ·  被骗局围剿的老年人,仍然渴望被爱 ·  2 天前  
新周刊  ·  曾经消失的国产汽水们,怎么扎堆复活了 ·  2 天前  
三峡小微  ·  来自地下2600米的温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企业家收藏

中国将进入企业收藏时代!

企业家收藏  · 公众号  ·  · 2019-11-06 19:15

正文

点击上方 " 企业家收藏 "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


企业家收藏生态链

相比个人,在资金的使用上,企业更具优势。企业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艺术品收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资产增值之道。而且,持有一定数量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藏品,有利于彰显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近年来,专门为企业举办的收藏论坛逐渐出现,这些论坛主要在收藏意识、艺术品鉴赏、规避收藏风险、指引投资方向等方面为企业收藏保驾护航。
经济腾飞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收藏的价值所在,愿意在收藏上进行投资。与过去相比,企业在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品投入方面逐年增加。企业期望在投资艺术品的同时,达到提升企业知名度、宣传企业文化的作用。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收藏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品,包括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光绪年间的斗彩花卉纹盘、徐悲鸿的《奔马图》、张大千的《泼彩山水》;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藏有吴印咸的《艰苦朴素》、陈逸飞的《黄河颂》和曾梵志的《无题》等作品。

现在,不少企业还会建立博物馆、美术馆等,比如,老字号中药企业同仁堂便以中医药历史和文化为主题,陈列展示近千件历代文物,讲述了同仁堂的创立、发展历史以及中药的制药过程,彰显了同仁堂“讲仁德、重质量、秉诚信”的企业文化精髓;始建于 1984 年的汾酒博物馆,几个展厅内对杏花村遗址中发掘的酒具,汾酒的历史、酿造过程,汾酒企业的发展等,进行了展示。

图 5-1 同仁堂的企业文化精髓
虽然建立博物馆的知名企业不在少数,但目前大多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宣传度不够,另一方面是陈列设置上缺乏专业化,未能及时更新。虽然有的博物馆承诺对外开放,但是需要预约,这就难免打消了参观者的热情。因此,企业在注重收藏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对企业博物馆的管理和宣传,使其成为宣传收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一个窗口。


据中国收藏协会统计,中国的企业家占收藏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了 20%,其整体购买力已经达到了60%,均活跃于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大型拍卖会场。相比港台地区的企业收藏家,大陆的企业收藏家起步比较晚。据专业机构分析,5 年前大陆买家比例不足5%,但是现在已经接近50% 了。
在艺术品收藏的所有门类中,书画收藏一直都被企业家所青睐。这些书画藏品低则几万、几百万 , 高则几千万、几个亿。企业家们一掷千金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下面就从三个维度分析企业家收藏背后的利益生态链。
首先,从传统文化方面分析,企业家进行书画收藏,主要是为了传承书画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我们都知道,文化的繁衍生息离不开人类的进步,也离不开代代相传的艺术创作。文化伴随着人类诞生而产生,书画艺术也在人类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书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美学和历史。两千多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书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
其次,从经营战略方面分析,中国书画中的很多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现实需要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家。因此,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书画文化。企业家可以将书画中获得的哲学思想用到企业管理上。有的企业管理风格、经营战略都明显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在商业氛围越来越浓的时代 , 很多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这正是现代企业家在个人品位方面的升华。比如有的企业家学习书画,他们并非要成为书画家,而是在于陶冶情操、深化品格,培养自己豁达沉静的心境。有的企业家已是卓有建树的书法家,且一个擅长书画艺术的企业家可以在生意场上借助这一优势左右逢源。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公共关系的营造和建立,而以收藏艺术品作为构建公共关系的载体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回看国内外的大企业家,但凡是名垂千古、拥有百年基业的,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再次,从投资盈利方面分析。企业家收藏书画也是一种投资。书画艺术品就是“软黄金”,这已经是很多国内外藏家公认的事实。这些“软黄金”不仅可以保值增值,还 能抵抗财务风险。有专业机构分析,近 20 年,全球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投资增长率已超过 30%,我国书画艺术品收藏的市场价格平均每年增长30%~50%。有些书画艺术品的增值率远远大于股票、房产和贵金属。

文化产业是企业的软实力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 万人,年交易额近 200 亿元,艺术品投资正成为继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后的又一热门投资方式。相比国内,国外企业涉足收藏行业的时间更长,其收藏种类更加丰富。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德意志银行总部迁入双塔大厦时,决定将两座大厦的部分空间用于展示艺术家作品,A 座展示德国和欧洲的先锋派艺术作品,B 座则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经过多年努力,到目前为止,德意志银行已藏有 56000 余件艺术品,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收藏企业之一。
为了展示这些艺术品,德意志银行以巡展的方式与博物馆合作,公开展览,或是将作品赠送给相关机构。施罗德集团、渣打银行等国外企业在艺术品收藏上也是历史悠久,藏品数量多,收藏范围广泛。


不同的艺术品反映了所在时代和地区的文化、民俗、审美等,是人类发展进程的记载和再现。作为不可再生的财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艺术品,都值得去珍惜。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收藏行为表达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文化艺术的重视。
西方企业之所以在艺术品收藏方面的历史较长,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为了促进企业发展,需要将艺术作为企业宣传的手段,并将产品与艺术品相融合。为此,企业需要与艺术家进行合作,甚至督促艺术家创作。
今天,艺术已经成为某些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产品的设计、包装到广告都融入了艺术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艺术品方面进行投资。但是,作为企业本身,在进行艺术品投资时需要注意不能盲目投资。一是要选择高品质的艺术品,宁缺毋滥;二是不能只关注某位艺术家,不能只收藏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否则会增加企业收藏的风险;三是切勿东一榔头西一槌,失去了投资重点;四是要注重企业收藏文化的培养,通过专家讲座、专业管理等方式,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鉴赏水平,给予员工欣赏藏品的机会;五是借鉴西方企业收藏的经验,建立良好的收藏理念和管理方式。
企业收藏才刚刚起步,未来任重道远。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丰富,但是艺术品收藏市场风险颇多,没有足够经验的企业和个人在收藏艺术品时很容易触礁。作为企业,也需要严格自律,恪守原则,在收藏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艺术市场的建设。
未来,企业收藏将发挥更大的能量,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中国收藏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收藏的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爱好转向企业收藏。管理者在收藏了一定数量的藏品后,为了藏品或者企业发展的需要,通常会将其从个人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这个时期,在收藏的方向和主题上,企业一般会延续管理者的风格。
第二阶段,是企业收藏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联阶段。这个时期,企业收藏品已经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规模,必然会与企业经营进行某些方面的融合,收藏方向也会倾向于经营相关的内容,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文化内涵。
第三阶段,是企业收藏体现社会责任的阶段。企业经历前两阶段后,开始注重企业文化与收藏的关系,会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藏品,会考虑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收藏文化的关系。

图 5-2 企业收藏的三个阶段

就我国而言,目前企业收藏多数还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有少部分企业在向第三阶段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应意识到,在企业藏品达到一定数量后, 就不能再以个人的喜好作为标准,而是应该建立合理的收藏机制和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藏品的选择、分类、保管、研究等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将收藏从单纯的“收” 走向“藏”。此外,参与艺术品收藏的企业不断增加,对推动国家出台企业收藏的相关政策或者规定会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规范企业收藏行为,促进企业收藏的良性发展。中国企业收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
2010 年之前,我国的企业收藏还处于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很多企业仅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萌生艺术品收藏的意识,至于企业发展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更是无暇顾及,更遑论参与艺术品收藏或者与艺术家合作了。
企业与艺术的结合,通常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艺术基因参与。国外有不少企业与艺术家有业务合作或者赞助一些艺术活动,例如路易威登与波点艺术家草间弥生合作推出的奢侈品,Gucci 与年轻插画家Angelia Hicks 推出的 T 恤等产品。这种合作,无论是对企业而言还是对艺术家而言,都是一种双赢战略。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多面合作,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
蓬勃发展阶段
2010 年以后,我国企业收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不少企业脱离了初期埋头于生产经营的阶段,眼界放得更宽,更具国际化,企业愿意在艺术品方面进行投资。据统计,2010 年,中国企业在收藏方面的投入约为 300 亿元,到
2015 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680 亿元。仅 5 年时间,增长了一倍之多。不仅是收藏的投入在增加,在收藏类别上也有变化。初期,中国企业收藏的艺术品大多以国内的艺术品为主,如中国古代书画。后期,现当代的艺术品和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也进入了中国企业收藏的范畴。
视野国际化阶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化,企业的收藏也需要放眼全球。作为中国商业地产领头羊的万达集团,在艺术品收藏方面相当大手笔。自1988 年成立以来,万达集团在艺术品收藏方面颇有建树,赵无极、吴冠中、石齐、吴大羽等近现代书画名家、油画家的很多作品, 都被万达集团收入囊中。
不仅如此,万达还收藏了毕加索的画。2015 年抽象派油画《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以 1.794 亿美元(约 11.1亿人民币)的价格创下拍卖新纪录。这个价格打破了之前英国画家培根《弗洛伊德三习作》创下的1.42 亿美元的纪录, 成为全球最贵拍卖画作。
1955 年,毕加索对欧仁 • 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尔的女人》做了 15 幅变体画,(O 版)是对前面14 幅的总结,最完整也最深刻,有关此画的论述也很多。

2013    年,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夜场中,以约1.72 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得毕加索作品《两个小孩》。这是万达集团收藏海外艺术家作品的首次尝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此,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表示,虽然花费重金拍得该作品,但也经过了万达收藏团队的深入研究分析,此次拍卖并非一时头脑发热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行为。他还表示:“好的艺术品,每个国家都可以买。艺术不分国界,真正的艺术是供全人类欣赏的,不会局限于种族和地域。像毕加索这样对世界美术发展史做出重大贡献的画家,他的优秀作品,万达没理由不买。”
万达的收藏行为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企业在收藏理念上的国际化提升,代表了中国企业收藏品味的日臻成熟。

企业将成为重要购买力

企业收藏与个人收藏相比,有其独特优势。企业在资金利用、团队协作方面更能发挥其作用。
企业开始收藏之路,通常是在其盈利多、效益好、现金流充足、对企业文化建设有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随着企业收藏的进行,很多企业开始布局收藏战略,在收藏上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在藏品选择上更理智。
2013 年 12 月 2 日,在四季酒店举行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书画大家黄胄的《欢腾的草原》以人民币 1.288 亿元被宝龙集团竞得。这个价格作为2013 年秋天内地拍卖市场上唯一过亿的拍品,不但刷新了黄胄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同时登上了当季全球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价格榜首。

2016 秋,在北京保利“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中,宝龙集团以 1.955 亿元竞得齐白石的《咫尺天涯—山水册》。从各大拍卖行的拍卖数据可以看出,高端拍品的竞得者几乎都是企业,如万达集团、龙美术馆、新疆广汇、宝龙集团、苏宁集团等,无不显示了企业资本在拍卖市场的活跃。2016 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地区, 一共出现了 15件过亿元的拍品,买主大多为企业。
有些企业不仅仅满足于收藏,还创建了自己的美术馆、博物馆。宝龙集团旗下有上海、青岛两地美术馆,以及宝龙拍卖、言午画廊、宝龙艺术中心,并正在积极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产业链。苏宁集团也已经在南京和上海两地建设苏宁博物馆,并大手笔购藏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卷》等,以完善苏宁博物馆的藏品体系。

榜单显示,2016 年苏宁最为豪气,入手三件拍品,且无论是数量还是价值总和,皆是上榜企业中最高的。与之旗鼓相当的是在 2016 年上半年春拍中拍下两件亿元拍品的新疆广汇,这是一家实业投资集团;紧接其后的是集商业地产、酒店旅游业、信息业、工业、文化艺术业为一体的多元化大型外资企业宝龙集团,两件拍品总价值近 3 亿元,实力不容小觑。
在国外,早有大量企业介入收藏领域。在中国的收藏市场,以前多是个人行为,或是企业家的个人行为,现在的趋势是由企业家的个人行为逐渐变成企业行为。企业进入艺术品收藏领域,是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产业、文化资产发展的必然。
企业做收藏无疑有强大的资金支持,然而也需谨慎选择藏品,因此更需具备专业的收藏知识,甚至需要有专业团队协助把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活跃在国内外收藏和拍卖市场上,中国买家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中国企业的购买力达到了买方市场的60%。

收藏行为为企业知名度背书

企业进行艺术品收藏,一开始可能仅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考虑,随着收藏之路越走越远,管理者也逐渐认识到企业收藏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文化艺术品不但是企业的财富,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这种公共意识推动企业将收藏作为彰显其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在保护藏品的同时向公众展示藏品文化,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成立博物馆或者艺术馆,是企业的不二之选。
企业在获得相当数量的藏品后,开始兴建博物馆或文化艺术馆,以陈列这些藏品。这类博物馆有的用于内部展示,有的则向公众开放。国内最具权威、收藏质量最高的楹联收藏博物馆—山东京博艺术博物馆,投资即近 8 亿元。该博物馆于2014 年获批成立,主要收藏楹联艺术品,同时包括书画等作品。自成立以来,该博物馆收藏、竞拍了各式楹联 4000 多件,并依靠藏品优势,主编了《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选集》,弥补了国内在楹联收藏和研究方面的空白。

于 1998 年成立的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收藏上更是审慎精到。该博物馆主要收藏青铜器和石刻像两种类型的藏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艺术品中的精品、绝品或孤品。例如,2000  年,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保利集团分别以 774.5万港元、818.5 万港元、1544.475 万港元竞得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既保护了国家文物,也为集团赢得了巨大声誉。通过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和中国古代石刻造像两个主题的收藏陈列,保利艺术博物馆已被业界誉为“中国大陆最具现代水平的博物馆”之一。
企业建立博物馆或艺术馆有几大优势。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立博物馆的空白。 国内没有专门收藏楹联的公立博物馆,上文所述的山东京博艺术博物馆独辟蹊径的收藏种类,为楹联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参观和研究资料。
二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宣传企业文化。 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场所,企业设立的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给公众一种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印象。
三是丰富了所在区域的文化生活。一个博物馆或者艺术馆的存在,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欣赏艺术品的空间,有助于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
四是凸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建立博物馆,将自己的私人收藏变为公众性收藏,也能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使得企业的个人行为有了社会公共性。
企业涉足收藏可能并不难,但是建立博物馆或艺术馆之后的管理和运营,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欠缺管理经验,势必影响企业形象和藏品的保障。因此,对企业博物馆的管理,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摘自郭晓林《互联网收藏变局》第一部分第五章

推荐阅读:

(回顾)大咖云集!北京文化老字号—燕京书画社四十周年庆典

齐白石曾用屁股作画,尺度太大捂脸看!

左宗棠留下的8句话,影响了李嘉诚一生

百年前的深圳,您见过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