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我们国家只有改变电影的现实,没有改变现实的电影,那么,如今有这么一部敢于触碰一点点现实的电影出现的时候,你怎么选?
知影 | 飞鸟冰河
《黑处有什么》这部电影很有些出人意料。
开场茫茫芦苇荡中的杀人现场勘查,将观众迅速拉入了罪案片氛围。其后的故事走向,却又走向青春片的范畴。到了那个骤然而至的结尾,年代历史片的余味才一点点荡漾出来。
这种叙事和风格的反复转换略带生硬,让整部电影很难被归入当下流行的类型片,有一种80年代老国产电影的厚重味道。
这是一部女性成长的电影,与男性青春那种肆意和张扬完全不同。男性的青春,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在野地里扎堆比谁尿的远,在污言秽语中学习应有的生理知识,《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电影描绘的是男性的青春。而《黑处有什么》属于女性,懵懵懂懂,欲言又止,一切都在窃窃私语中意犹未尽。
一个悬案
很多人说《黑处有什么》在模仿《杀人回忆》,除了开场第一幕,野地里的罪案现场勘查看起来的确很像之外,最重要的是,《黑处有什么》的故事主线也围绕着一个悬案不断变化,直至故事结束,凶手是谁都没有给出答案。
但如果观众以为这是一个重心落在“缉凶”的故事,那就错了。凶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凶案,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影响,什么改变。
就好像一粒石子丢进水里,大多数人看的是浪花,而导演把镜头对准的是涟漪,以及被涟漪波动带动的草叶浮沉。
但的确《黑处有什么》的创作中,受《杀人回忆》的影响很大,一个重要启发点就是《杀人回忆》片尾那个对话的小女孩。女性作为此类案件的直接或者潜在受害者,即便凶手落网,也难保不会遭遇下一起凶案。因而“女性”在凶案中的身份感受,成为她十年前开始酝酿创作的主要思考动力。
悬案到底悬不悬,这是破案者的关注所在,悬案阴影下的无辜幼女会怎么想,她的人生有了怎么样的变化,她的未来会遭遇什么。男性视角下的电影作品,往往会忽略这一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黑处有什么》的表现和思考,价值就在于填补了这个空白。
一个女孩
因为创作视角的转变,《黑处有什么》的故事从开场的罪案片,迅速变为青春成长的味道。
不得不提一句的是,视角的切换非常好,开场围观现场的人群中,小女孩身在其中,镜头对准的是那个死去的受害者,这个视角与围观人群的视线一致,充满窥视癖。但随着几句讨论,镜头迅速从女死者有十字伤痕的大腿,转移到了活着的小女孩身上,“性”与“规矩”两个符号也随之而来,在其后的故事中阴魂不散。
无论是出门帮母亲收晾晒的月经带时旁人的挑逗,还是坐自行车不许叉腿坐的强制要求,乃至敬老院中变态老头要她读《金瓶梅》的淫邪目光,每个情节都充满了对女性的窥视和压制,于是才有后半部小女孩噩梦中被身边一众男性围在其中的压抑和恐惧,将女性被物化,被符号化的社会生存现实浓缩为惊心一幕。
或许她不是案件的受害者,但女性身份让她无法逃脱这种命运,性攻击案件不过是这种命运的极端体现而已。侥幸躲过性暴力,却躲不过无处不在的下流目光,这将是萦绕她一生的噩梦。
不过青春毕竟是美好的时光,尤其是女孩子的青春。在后续故事中,这一点得到了充满时代风味的展现。与男生若有若无的情愫,与闺蜜的悄悄话,涂指甲,烫头发,灯光球场的玛丽苏角色扮演,以及在阳光下无人处自顾自的放声歌唱,散布在故事中每个角落,很大程度上冲淡了罪案片的阴郁气氛。
这种充满时代特征的青春片元素,在当下的电影创作中非常流行,自从始作俑者贾樟柯用迪斯科串起了他的作品之后,粤语歌、小虎队、校运会、二八自行车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符号化记忆就成为青春片不可缺少的元素。《黑处有什么》也没能免俗,好在导演控制住了分寸,没有让故事顺着“闺蜜三角恋,堕胎加分手,多年再相会,青春永不丑”这种狗血套路走下去。
幸好故事没有那么走下去,大多数人的青春,是茫然无绪的时光,没有那么强烈的戏剧情节。
电影的后半部分,小女孩在围观中迎来了青春的启蒙,但没有成为任何强烈冲突的主角。青春里,我们往往是那个围观的路人,在兴奋和后怕中散去。
青春的残酷,在于你拥有的时候还不懂,等你懂了,却发现它已经结束了。对于身负更多包袱和期望的女性来说,她们更输不起,“浪子回头”只适用于男性,“从良”却只能给女性盖上一辈子的印章。大多数姑娘都只能在小心翼翼中走过年华,这种蹉跎青春的感受,女性比男性更强烈。
一个年代
除了罪案和青春,回顾那个年代的波澜,是《黑处有什么》的另一个主题。导演的野心在影片后半段才逐渐展现出来,她要讲述的不止是那时的青春残酷,还有那个年代所有人生存的荒芜。
整个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城镇,路边墙上涂刷的标语和图画,显示那是一个以航空军工为基础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这类根据建国初期冷战思维建设起来的三线城市,都面临着剧烈的生存转型,从国有化转向市场,其中的惨烈剧痛厚不可书。
转型期间人的仓皇无措,表里不一,成为整个故事冲突最坚实的现实基础。
距离小女孩的视线更远一点,那桩悬而未决的案件,彰显出更深的阴影。案件讨论会上对案情的武断认定和随意处置,表明那个年代对“结案”而不是对“正义”的要求;审讯室内疑犯受伤的手臂,更是暗示着刑讯逼供的违法作为。直到案件的后半段,另一桩奸杀案出现,在并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那个曾经嚣张的“赵云的赵,张飞的飞”,被公开逮捕,这种质疑和冲突达到了最高峰,《黑处有什么》,到底想说什么?
是高尚的崩塌,口号的陨落,理想的破灭,现实的赤裸裸。我们无须对号入座,将故事联系到现实中90年代发生的“白银杀人案”,或者著名的“呼格吉勒图冤案”,这不是故事想要对应的事情。电影想说的,是整个时代的转身,正如海报上与赖宁像一同凝视观众的小女孩,她的头上是被宣扬,被供上神坛的事物,但她的身边,画面中看不到的地方,这一切曾经的伟光正,高大全都在崩溃。校园大会上,小女孩以“爱心”的理由被表彰,实际上她去敬老院扫地浇花,不过是为了探查变态老头的动向是否与凶案有关。或许因为这个理由,她带着面具上台,不想用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真实。她是个孩子,还没学会虚伪。等她学会,青春也就结束了。
这才是《黑处有什么》含而不露的真正用心,我们活在大时代,努力挣扎,向往崇高,却有心无力。从宣扬纲常的封建社会,到如今的数字时代,崇高和破灭一直在重复上演,而学会面对这一切,是成长的开始。
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当面撕碎了给人看。将罪案片与青春片结合,是将黑暗的现实,与光明的憧憬放在一起。光明越灿烂,最后被吞噬的一刻越惨痛。还好,导演王一淳没有选择将这个故事带往最坏的那个结局,而是让她在蓝天碧海的明信片感召下,重回片头的芦苇荡,学会不再旁观,用自己的脚步去探索,去直面残酷的现实。相对于恋爱与堕胎的青春,这种成长和觉醒,属于大多数人。
《黑处有什么》或许有些生硬和说教,但对于女性和现实的深深凝视,已经足以让它被人铭记。
经常有人说,我们国家只有改变电影的现实,没有改变现实的电影,那么,如今有这么一部敢于触碰一点点现实的电影出现的时候,你怎么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