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实用!如何组织班级读书会?特级教师周益民手把手教你5个步骤! | 好老师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5-11 22:03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老师们,你知道怎么打造读书的氛围和制度吗?


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知道读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但是怎么在自己的班级里举办读书会,让读书这件事,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呢?


儿童阅读推广人、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他的小学班级读书会,是大陆小学班级读书会首批实践探索者之一。


他不仅自己喜欢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多年来还积极推广儿童阅读,把读书的种子,种到了许许多多班级和家庭!


今天,我们来看看周益民老师的班级读书会如何“创造”~


周益民:

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阅读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但在具体落实上,却又常常感到困难颇多,诸如读物的选择、方法的指导、读书成效的检测,等等。


近年来,我一直倡导儿童阅读,但是究竟如何行动,也感到缺乏一定的载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先生介绍的台湾班级读书会,很受启发。我知道,我们大陆也有地区在搞班级读书会实验,但是像这样有一定计划性、系列性,并且拥有文本材料的读书会似乎尚无先例。我决心做出大陆第一份班级读书会文本材料。


让孩子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家

1. 动心

 

童年时期的文学阅读会在个体内心深处留下恒久的美好印记。这一点我自己有着深深的体会。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读儿童小说,通过江苏《少年文艺》杂志认识了一大批作家,黄蓓佳、曹文轩、金曾豪、刘健屏、现旅居德国的程玮等都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像黄蓓佳的作品,至今仍回味无穷,有些细节尚记忆犹新。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童年时代就找到自己钟爱的作家,那么他的人生底色将是向上的,明媚的,那将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经过一年多的推进,上学期期末,我在班内作了个小调查,请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孩子们写的全都是儿童文学作家,有黄蓓佳、曹文轩、张之路、秦文君、孙幼军等等。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很多同学因为读了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这部作品,一下子成了她的书迷,又自发地阅读了她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6月份《中国童话》刚上市,班里就有同学抢着购买。


大人要修炼自己的儿童阅读观

2.领读 


推荐什么样的读物其实折射着推荐者的儿童阅读观。我以为,儿童阅读应该有层级区分,其中核心层应该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国外有学者指出,中国儿童的阅读存在“超前性”的问题。儿童的阅读是有季节性的,对于小学儿童,不宜过早推荐成人名著,而应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视野与趣味范畴的。


阅读具有个体性,要注重个性化,那么是否意味着儿童的阅读就是任其发展,读物也是各取所需呢?


我觉得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还需要有经验的成人的指导与点拨,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于是,我决定为班级同学选定一本共读书籍作为“抓手”。我自然地想到了《我要做好孩子》,一方面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书中的描写很能激发孩子的共鸣。另一方面,我私下觉得,目前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品似乎过于“热闹”了一些,当今儿童的生活世界已经充斥着浮躁,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在文字中找到一点沉静的感觉,我希望给孩子们介绍一点既有儿童情趣又有文学气息的作品。我以为黄蓓佳就是这样一位不多的追求文学化的作家,孩子们会在她的文字中找到一种精神的抚慰。事实证明了我的预想,班级同学对这本书都非常感兴趣。一天午读时间,一位成绩一般的男同学告诉我,这本书他已经是第十遍阅读了。


写读后感不如让孩子开讨论会

3. 内化


儿童阅读当然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提供平台创造外化的机会,这将有利于阅读的深化,而班级个体与个体间的交流讨论还能够拓展孩子的思路。这方面,传统的做法,教师都是让孩子们写读后感。其实写读后感是孩子们非常头疼的事情,我把他们的读后感形容为这样的三部曲:开头先把书介绍,中间再来作检讨,最后争把决心表。


阅读是一个动心、动情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文字常常会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动情点作引导。我结合这本书的特点,从孩子的角度,精心选定了几个有较大内张力的话题,让他们讨论、笔述、访谈、交流,诸如“好孩子的标准”“在书中找到了谁的影子”“给人物画个像”“做回小记者”“谢谢您,蓓佳阿姨”等等。孩子们的感受非常丰富,他们的话语、文字中有忧伤,有欢乐,有笑声,有烦恼,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譬如在“好孩子的标准”这个话题中,有同学采访了爸爸,爸爸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孩子的标准”。有同学的姥姥很有意思,说好孩子应该“孝顺”。有同学认为“天下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如果偏说有坏孩子的话,那坏孩子长什么样?如果实在要说有坏孩子的话,那也是让你们大人给逼的”。在“谢谢您,蓓佳阿姨”这个话题中,同学们向作家袒露着最真实的内心。有的说“我总怀疑自己智力有缺陷,这本书让我变得有信心了”;有的说“这本书把我这个后进生唤醒了,我决心做一个好孩子了。谢谢您改变了我的生活”;有的同学甚至建议蓓佳阿姨再写一本《我要做好家长》。


把家长和作家“请”进“阅读的课堂”

4. 延伸


随着孩子之间阅读交流的推进,我又想到,能否把家长也纳进我们的读书会活动中。这部作品揭示的教育观、人才观等意识对家庭教育颇富启迪。我让学生回家向爸爸妈妈推荐这本书。过了两天,有同学告诉我,他妈妈竟然跟他抢着看这本书了。还有的家长不但自己看了,还推荐给同事阅读。有个同学说:“我的爸爸妈妈看了两三遍,原先一直打牌的习惯也改了,开始关心我的学习了。”我“得寸进尺”,建议家长们把自己阅读中的体会写下来,跟孩子们做一回笔谈。


为了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我又约请了几位专家参与我们的读书笔谈,令人感动的是,黄蓓佳老师竟然也很快写来了回信,给了孩子们莫大的鼓舞。


放大每一次读书会的边际效应

5. 升华


一部作品的阅读交流完毕不应该是一种结束,而应该成为一个新的起点,要保持一种阅读前行的状态。


读完《我要做好孩子》后,我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蓓佳阿姨给孩子们的来信,并且引导他们透过文字揣摩蓓佳阿姨的性格特点。孩子们说得很有意思,有的说,蓓佳阿姨是个“既有童心又非常贴心”的人;有的说,蓓佳阿姨是个很有情调的人,你看她要在晚间才写信,“拉上窗帘,打开台灯”,多么温馨。有的说,蓓佳阿姨是个很时尚的人,八十年代初,人们是很守旧的,可是你看她长发披肩,多漂亮。(我给他们看了黄蓓佳当年的一张照片)还有的说,蓓佳阿姨是个很敏感的人,仅凭电话,她怎么就知道我们周老师“瘦瘦的,个子不太高”?孩子们开始由研究作品到研究作家了。


接着我又为他们提供了黄蓓佳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些生活素材报道,记者、作家的采访与人物素描,还推荐了她的早期代表作《小船小船》以及另外两部长篇。


黄蓓佳《小船小船》


我想,这些是否可以算做 “生活是创作之源” 、“知人论世”等文学创作与评论基本命题的最为初步的启蒙呢?


这就是我们的“好孩子”班级读书会。

 



本文编辑 | 程恺伦

责任编辑 | 程恺伦

感谢周益民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来源 | 好老师

好老师微信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出品,以名师案例服务教师专业成长!

于漪、窦桂梅、华应龙、魏勇……他们的思想堂、课堂录、实操秀、阅读志、观点汇……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待着您哦!点击下方指纹处,可以添加哦!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