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4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4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大师出品紫砂壶,古雅质朴 ·  6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30余人失联!四川突发山体滑坡,直击救援现场 ·  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因茶兴旅!三大案例解析茶文旅如何释放更大潜力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08-30 10:30

正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顺应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的重要途径。而茶文旅,正成为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农文旅的核心始终是农,而不是旅游。建好农产品品牌才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不能单纯依靠旅游来拉动农产品品牌建设,而应通过农产品品牌的提升来带动旅游的发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茶文旅需要有稳定的茶产业作为支撑,通过茶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增加优质茶产品通过文旅“走出去”的机会。

以我国三个典型的茶文旅案例作为参考,分析其在茶文旅融合中采取的不同措施,以此来探究茶文旅融合的不同模式与成效,进而助推农文旅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武夷山大红袍:茶文旅融合的弄潮儿


背景与特色:

武夷山大红袍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稀少的产量闻名于世。武夷山不仅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拥有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大红袍的品牌价值高达51.81亿元,成为茶文旅融合的典型代表。

案例分析:

1. 地标产品与品牌保护

武夷山大红袍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地标产品的典范。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武夷山市 通过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规范生产流程,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 ,提升了大红袍的品牌价值,并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2. 文化体验与旅游融合

武夷山市以大红袍为核心,开发了一系列茶文化旅游项目,如茶文化主题酒店、中华茶博园和茶博馆、大红袍体验中心等,让游客在品尝名茶的同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精髓。此外,增加习茶斗茶游客体验活动,启动“请到武夷来吃茶”等茶事活动,还推出了《印象大红袍》等大型实景演出,进一步放大了茶文化的传播效应。

3. 科技赋能与产业支撑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追溯系统、茶园管理等,武夷山市提升了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和品质化水平,注重茶叶品质的提升和智慧茶园建设,为茶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黄山水云间:茶文旅康养模式下的度假样板间


背景与特色:

黄山水云间位于黄山市核心城区屯溪区,坐落于黄山余脉金竹山中。项目以“文化、旅游、度假、会议、康养”等业态为一体的旅游功能生态系统为定位,致力于打造黄山的重要“迎客厅”。黄山是中国名茶之都,也是中国现代旅游的发源地,拥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三大名茶。

案例分析:

1.生态优先,打造绿色旅游环境

黄山水云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独有的“山”“水”“林”“泉”生态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可远观、可游憩的景观节点。项目囊括500亩自然系统、12万平方米的保留绿地、420米长绿色归家走廊,森林覆盖率达到82.9%,年均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万个/cm³。这种优异的的生态条件为游客提供了天然的休闲养生场所。

2.茶文化+沉浸式体验,丰富旅游要素

黄山水云间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茶山观光、采茶、制茶、茶道艺学习及生态农园采摘、湖边垂钓等丰富的农事体验,观看黄山本土匠人手工制作名茶的技艺,并在茶悦楼、听松阁等场所享受品茗的乐趣。同时,以茶为媒,将艺术节庆表演融入到茶山的风景之中,满足游客和业主的多样化需求。

3.多业态融合创新,打造全品质旅游区

黄山水云间不仅是一个旅游景区,更是一个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项目配置了国际会议中心、文化交流园地、温泉度假酒店、康养颐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与茶文旅融合的探索之旅


背景与特色: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世界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里拥有2.8万亩、超过320万余株古茶树的千年古茶园,以及独特的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文化景观,并在2023年9月17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案例分析:

1. 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澜沧县在茶文旅融合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对古茶林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深入挖掘和传承茶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在体验茶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澜沧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智能设备、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提升了茶叶生产的品质和效率。同时,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特色食品、休闲康养等多元产业,构建了多元融合的生态产业格局。

3. 茶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积极践行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形成了大平掌、勐本、糯岗、翁基、哎冷山、景迈大寨六大游览组团。该景区的种茶技术、制茶工艺、品茶方式、茶叶贸易、人文传说、民俗文化、传统村落等文旅资源吸引力十足,近3年来游客接待人数达160万人次,已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全方位经营,实现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通过茶文旅融合,当地茶农实现了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结语


在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当下,茶文旅融合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着系统规划不足、茶旅产品及服务单一、宣传推广不到位等现实问题。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农文旅融合要构建三个世界,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和品质美味世界。而茶文旅融合洽洽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确保茶叶的口感品质。发展茶文旅,一是茶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二是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三是能辐射一定范围的旅游客源。

从上述三个案例可以看出,茶文旅融合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地标认证、品牌保护、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可以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不断拓展,茶文旅融合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对农文旅融合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


参考资料:

[1]今日头条:农文旅融合持续火热,以文化赋能“乘”出新质生产力
[2]福建省人民政府网:武夷山:茶文旅融合跑出“加速度”

[3]中国文化报: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区变景区

[4]武夷山新闻网:大红袍体验中心有序推进,助推茶文旅融合发展

[5]新浪网:刷屏了!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大波主流媒体聚焦黄山水云间

[6]中国财富网:荣膺“茶文旅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黄山水云间再添殊荣

[7]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以保护为基础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8]普洱市人民政府网:普洱景迈山:走好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建设高质量茶林文化景区

[9]人民网;千年茶林 世代守护——写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之际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打造“久经考验”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吹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轻化的号角

特稿|预制菜还搞不搞?!政策大起底!2024年风向如何?

特稿 | 车厘子销量暴增50%打败砂糖橘,从年货看消费市场变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