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美业观察
美业CEO读物。北京知美旗下美业产业新媒体&研究机构,专注发掘最先进的美业实战案例,深度解读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下的创新商业实践。包括生活美业(美容美发美甲美睫美体等)和医疗美容(整形微整抗衰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技术每天分享  ·  淘宝详情页服务器双图技术 ·  2 天前  
电商技术每天分享  ·  淘宝详情页服务器双图技术 ·  2 天前  
李楠或kkk  ·  其实,既然说 ai ... ·  3 天前  
调研纪要  ·  中国拟调查“苹果税” ·  3 天前  
调研纪要  ·  中国拟调查“苹果税” ·  3 天前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3 天前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美业观察

专栏|美业观察周郁:日本不着急(下篇)

美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17-05-13 23:11

正文

这是美业观察的第 360 期内容;新朋友请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 mygc360 关注。

专栏

可以先回顾《 专栏 | 美业观察周郁:日本不着急(上篇) 》,再看下篇。


文 /美业观察 周郁


美业沙龙的日常


1.价格


日本美业 不办卡 ,而且 价格是透明 的——他们靠服务留人,不靠一张卡捆绑人。我们国内消费者天天渴望的合规合理,在日本是常态。


沙龙的门外,大都直接明码标价,不是那种临时粘贴的宣传纸,而是固定标识,简洁明了:剪发多少钱,烫发多少钱,染发多少钱,按摩多少钱,美甲多少钱、美睫多少钱……


拿美发沙龙举例,剪发的价格与国内相比很高(《 关于日本美发业的数据,他做了最全最准确的解读 》中的数据:中等美发沙龙为3500日元左右约合219元人民币,高端美发沙龙为6000日元约合406元人民币),但剪发跟烫发和染发的价格差不太多——俨然,这是 按服务(手艺人服务时间和水平)定价法 ,而非过高的发品加价率。


与美发相比,美甲美睫、spa按摩的价格,俨然也是服务(手艺人服务时间和水平)定价。


各种美业店外明码标价的标示,以及一些楼宇广告牌


2.预约


无论美业店还是医美诊所,几乎全部靠 预约制 ,是一个预约制支撑起的行业。我们这个参访团临时迈进了几家店,不论是美发还是美容spa还是美甲美睫,大都不能接待,有的甚至三天内都无空闲。有一天,我们尝试通过员工内部渠道预约M-Slush综合沙龙连锁某家店三天内的服务,竟也未能成功。


逛了一星期,路遇的美业店得有几十家,怀着满满的体验之心(和银子)去的我,终于在原宿附近碰运气式地遇到了一位正好空闲的沙龙老板,一位大叔,理了一个特别日式的发型。


当然,QB House这种“千元店”(1000日元相当于60人民币)是一个例外,随来随走,在地铁站里遇到时,就看到不少排队等候的人。


3.业态结构


日本有多少家美发沙龙呢? 24万家 。而美团大众点评上个月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全国1200多个县市(主要指1-4线城市,5-6线数据暂不求绝对精准)里,美发 90万家 ,美容spa 44万家 ,美甲美睫 17万家


我国的人口是日本人口的10倍多。


理解日本美业业态构成,一般的说法是:高端店,中端店,以及近些年兴起的千元廉价店。高端店大都是一家、三两家,超过10家的连锁凤毛麟角;中端店有连锁,但规模过百的也很少。据M-Slush河源先生的介绍, 近年美业规模Top10排榜里里,倒是有3家是千元廉价店


服务业因为不像产品可以标准化,一些沙龙是不接待非日文语言者的。在新宿的一个商场里,我分别询问了施舒雅(日本高端美容连锁,创立于1960年,在全球拥有150多家店,2014年也在上海开了国内第一家店)和隔壁的美发沙龙,施舒雅的前台会少许英文,能够沟通,而美发沙龙的前台不懂英文,在我们靠比划沟通一会儿后,她终于摇了摇头,拿出一张提示卡,上边用五种语言写着,如果没有懂日文的翻译同行,恕不接待。


因为语言不通导致服务不符合期待,也是常见的纠纷类型。面对这种风险,日本同行选择“保守”地拒绝。


4.选址


日本美业店的位置,跟国内一线城市很相近:分为 街边店、楼宇店、商场店 。在繁华的写字楼区,几乎没有街边店,大都在楼宇内,经常遇到“美业楼”,几层楼都是美业聚集地。而在表参道和原宿,则有大量的街边店或者临街的二层店,他们大都选用了透明的窗子,让行人一览无余。其中有几条街道,俨然“美业大街”,看来,对时尚度和美有高要求的顾客,不是在住处附近随便应付,都是集中来这里选择的吧。


路遇的各种美业店,并不太标新立异,而是质感、颜值稳定


5.移动互联网与数据


日本美业什么都好,如果说与国内相比的“落后点”,就是移动互联网了。


在日本,产业+互联网的声音俨然不如国内声音大,或者说就不存在这种声音,在美业店也没见到当地移动支付的踪影——只是在Bic Camera这样的大型免税零售商场连锁,在前台见到了Apple Pay和支付宝支付的影子。


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美业的经管营数据化不ok,尤其对连锁来说,他们的IT功底其实颇深。那是获益于PC时代日本IT信息数据化的普遍高水准。在M-Slush参访时,我们随时能从前台电脑和职员手机上看到他们的各种经营数据统计结果。M-Slush在经管上的探索一直算行业先驱,他们的预约渠道,也已是全渠道的,电话、facebook、line(相当于我国的微信)……


另外见到的一些连锁,情形就弱一些,比如在一家知名中型连锁店里,看到的依然是前台厚厚的预约本,没有电脑,更没有pad。


日本本土也有像大众点评丽人这样的美业APP,Hot Pepper有专门的Beauty App,但全是日文,我未能体验,暂不评价。


移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都快成了中国的最新标签,美业采用这股力量,是顺势而为,能提高效率、加快增速,而本质,依然还是服务业的本质。


日本不着急


这次日本之行,我一个人住。其他团友零散住在别的地方。于是顺便假装临时居民,深度体验了一下霓虹国人民。

首先,在无数个街头见到的无数个白领们,着装、面貌惊人地一致。黑、灰、白、棕、深蓝,少见鲜艳的颜色,男士普遍西装,女士统一风衣,里边裹着普遍瘦削的身躯。

这种整齐划一,多少让以灵活多元著称的我国人民略感拘谨压抑。

街头的日本人没有几个让你怀疑做过医美,看不到“玻尿酸脸”,也看不到“网红脸”,即并非过度美容。虽然地铁上也有像品川、湘南、共立这样的医美连锁广告,但也是平平淡淡,跟国内的大肆整形热俨然不同。


记得美黛拉的雅芳去日本医美业参访后曾写过《 慢医美 ,日本人的整形观》,日本不着急,日本慢慢来。当我在隐藏着几十家医美诊所的银座闲逛时,被一张医美诊所的宣传图吸引了:那个模特before、after的对比图片,使劲使劲看才看出区别来。不像我国,恨不得天壤之别。

所以日本女性们的普遍妆容精致(在街头几乎见不到一张真正素面朝天未经修饰的脸),应该不是来自于重整,而是来自于勤奋——她们擅长 日常保养和化妆DIY

关于DIY,据了解,近年来,连在沙龙烫发的比例都已下降,很多人采用在家做一次性造型,包括自己染发。而遍布街头的 药妆店 ,出售琳琅满目的用于DIY的小工具,不仅种类多,而且细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而 家用声光电美容仪 的发端,在亚太区也是日本为盛。在Bic Camera的货架上,家用美容仪品牌众多。

在家里收拾好一切,走出门去把最好面貌呈献给外人,这种自我要求和自律几乎可以认为是日本的国民性典型表现。以及,尊重公共礼仪,不打扰别人——在地铁上,无人交谈,无人打电话,人声都无一点。

当然,那种大家都知道的白天压抑晚间爆发的梗,倒也见闻了,在晚间见过好多醉酒的穿西装的男人。“日本人呀,人际关系是普遍面临的大问题。”台湾籍常驻日本的一位女士,我们的特约翻译,跟我们笑说。


有意思的一点,在我们问到都是哪些手艺人去低廉千元店工作时,获得的答案也是:部分原因是有些发型师有人际交往上的个人偏好,不愿说话,不愿被交际所累。

这是一个成熟度相当高的城市,也被称为“板结化”的社会。又加上老龄化少子化明显(日本女性平均年龄46岁),消费者结构走向决定了业态结构的走向。

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日本有很多百年企业。多少家呢?根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2016年的报告,150年以上的21666家。


这次在日本参访的美业企业样本,也都是如此,教育学校近100年,发品公司60年,30年历史的连锁算得上年轻人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现在不着急。不像我们这么着急于建立、着急于证明、着急于掠取资源和所谓时间红利。


着急固然代表驱动力满满,过于着急牺牲的却是品质,是长远的利益。也见过那种着急到极致的,到头来反而两手空空。

在试图描述日本的品质时,我想到了一句颇夸张的话:“这里一砖一瓦都是认真的。”所以在日本,你也看不到粗制滥造的美业店。即使是居民区街头的千元理发店,也是逼格满满的样子。跟朋友开玩笑说,这里任何一家美业店都可以上开始众筹(《 “开始吧”:网聚2000万粉丝报复平庸,以“众筹”助攻美业创建新世界 》)。


我没研究过日本在过去哪个关键年代是否着急过,但在今天,在任意的东京街头,看那些品质感十足使你辨认不出始建年份的建筑与风景,我没找到他们曾经很着急的证据。



延伸阅读:

专栏 | 美业观察周郁:日本不着急(上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