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点击上方
"
证券市场周刊
"
↑
免费订阅本刊
了解伯克希尔不同历史时期的收益率计算方式,可以更全面理性地看待巴菲特的投资成就。投资者在计算自己的投资收益率时,除了常见的市值变动,不妨尝试采用巴菲特的透视盈余计算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投资收益究竟有多少是来自于所持有公司每股盈利的提升,又有多少是来自于市场估值的提升。
时光荏苒,新年交替。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又到了他们盘点和审视过去一年投资成绩的时刻。
大部分投资者在计算收益率时,通常会采用年初和年末的市值来进行对比。他们会计算市值的增长幅度,如果市值上涨了,就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市值下跌了,就会反思其中的教训。这种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收益率计算方式。股神巴菲特是如何计算自己的投资收益率的呢?
在巴菲特历年的股东信中,特别是诸多媒体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同计算口径的收益率数据,包括市值、净资产以及透视盈余。
可以看到,从
1956
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成立以来,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所持有股票类型的差异,巴菲特计算收益率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956
年,巴菲特合伙基金正式成立。巴菲特依然坚定地遵循着格雷厄姆所倡导的捡烟蒂投资策略。他的持股主要集中在那些被低估的烟蒂股上,同时也涉足了一些套利交易。
在这六年里,收益率的计算方式采用了股市个人投资者最为常见的股票市值计算法,收益率是根据年初和年末的股票市值之差来计算的。
自
1962
年起,巴菲特开始涉及控制类投资,也就是买入足够多的股份,变成控股企业,推动企业价值实现,这是早期巴菲特投资闭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控制性投资企业,对其价值认定巴菲特通常会按照净资产的某个折扣或者或者买入成本作为该公司的市值。
也正因如此,巴菲特的收益率平滑性好了很多,一般情况下公司的净资产不太会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但也很难出现大涨。
从
1962
年直至
1969
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清盘,我们看到的投资收益计算方式都是以普通股票的市值
+
控制类投资的净资产估算方式来计算的。
1965
年巴菲特正式入主伯克希尔·哈撒韦,到
1969
年巴菲特合伙基金清盘,这段时间期间,巴菲特实际上有两个身份:巴菲特合伙基金的基金经理和伯克希尔董事长。
从
1965
年开始,巴菲特每年除了给合伙公司的合伙人写一封合伙人信,还写致伯克希尔股东信,由于
1969
年巴菲特合伙基金清盘,从
1970
年开始就只有致伯克希尔股东信了,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一般市面上出版的股东信都是从
1965
年开始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两份股东信中的收益率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如上文所述,合伙基金主要还是以持仓股票市值为主,加上一些控制类投资的价值估算。而这个时候的伯克希尔就是一个纺织厂,所以伯克希尔股东信中的每年收益率就是公司报表上的净资产增加值,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
1973
年,随着美股“漂亮
50
”泡沫破裂,退出股市
4
年之久的巴菲特重新开始抄底买入股票,不过是通过伯克希尔公司这个平台进行投资。这个时候的公司收益率主要还是以净资产增加值为主,其中包含买入股票的投资收益。
2018
年之前
(
含
2018
年
)
,巴菲特致股东信以及媒体经常谈到的伯克希尔
(
或巴菲特
)
每年赚了多少钱的那个数值,指的是每年致股东信发布的公司报表上的净资产增加值。
我们通常谈论的“巴菲特的收益率及年化收益率”指的也是这个数据。
“透视盈余”,在我看来,是巴菲特几种计算投资收益率的精髓部分。
在
1990
年的股东信里,巴菲特第一次运用了“透视盈余”这个全新的词汇,也有被翻译为“经济盈余”。
他试图凭借这一概念来展现伯克希尔所具有的真实盈利状况。巴菲特认为按照通用会计准则所得出的报表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大大低估了伯克希尔的投资收益,而且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显著。
透视盈余是和报表净利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巴菲特自创。它和会计准则的差异,在于如何处理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小比例股份。
伯克希尔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小比例股权
(
通常比例低于
20%)
,在既达不到控股标准,也达不到联营
/
合营企业标准时,按照会计准则要求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由伯克希尔旗下保险公司持有的小股,要求归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交易性金融资产
)
,直接将市值波动和现金分红计入当期利润表的投资收益。
另一种是由伯克希尔旗下非保险部门持有的,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只能将期间现金分红计入当期利润表的投资收益;最终在卖出股票时,一次性将股价波动带来的盈利或亏损,计入卖出那年利润表的投资收益里。透视盈余和会计准则的分歧,主要是在后一种类型上。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这里引用唐朝所著《投资研习录》一书中举过的一个简单例子。
伯克希尔的非保险部门持有公司甲的小比例股权,比如
7%
,因为股权比例较低,且没有施加重大影响的董事席位或其他方式,伯克希尔会将其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伯克希尔每年的利润表里就只能记录甲公司现金分红方案的对应比例。
于是这里有了一处巴菲特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甲公司今年赚了
1000
万美元,决定拿出
100
万美元分红,伯克希尔持有
7%
股权,就只记录投资收益
7
万美元
(
我们先忽略可能的税收
)
。
但如果当年甲公司虽然只赚了
500
万美元,却拿出
400
万美元分红,伯克希尔的
7%
股权反而能记录
400x7%=28
万美元投资收益。巴菲特认为这不合理。
他认为留在甲公司的钱一样属于伯克希尔,每一美元都和伯克希尔全资子公司保留的一美元等价。
而且由于这些投资对象都是前景远大的优质企业,它们的分红比例通常较低,恰恰是因为企业再投资的收益率较高,所以留存部分的价值甚至远大于分掉的部分,于是他创造了“透视盈余”这个概念,披露给投资者做参考,以提醒投资者注意会计准则的疏漏。
综上所述,透视盈余就是将伯克希尔非保险部门持有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小股投资,也按照伯克希尔持有的比例,计算出伯克希尔应该分的利润,然后减去假设伯克希尔收到这笔分红时会被税务局征收的税款,得出的伯克希尔“应得利润”
,将这部分“应得利润”加在伯克希尔按照会计准则记录的报表净利润上。相当于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长期股权投资”里的联营企业同等对待。
这里要注意:这个算法不含旗下保险部门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保险部门持有的小股投资,和会计准则要求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将市值波动记录入保险公司的当期投资收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