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智人所面临待办议题的第一项,就是“永生不老”。
两千多年前,方士徐福就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漂洋过海,为秦始皇求长生丹药;2009年,谷歌任命真心相信人能长生不死的比尔.马里斯,担任创投公司谷歌风投执行长。谷歌风投总投资金额高达20亿美元,其中36%将投入生技新创公司,包括几项深具雄心的寿命延长计划。人类对于“永生”的渴望,从意识到“死亡”开始,就从未停止。
我们有可能实现“永生”吗? 假如可以长生不老,你该如何计划未来?
作 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来 源
|正和岛(ID:zhenghedao)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很有可能真要迈向长生不死的目标。对抗了饥荒和疾病之后,对抗老死不过是这场战役的延续,更体现了当代文化最看重的价值:人类的生命。
▌
“死亡”不过是一个技术问题
现代科学和文化并不认为死亡是某种形而上的神秘谜团,当然不认为死亡是生命意义的来源。相反地,
对现代人来说,死亡是个我们能够、也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
人类会死亡只有一个原因:人体运作出了技术问题。心脏不跳、大动脉被脂肪堵住、癌细胞在肝脏里扩散、病菌在肺部里繁殖。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些问题?答案是其他的技术问题。心脏不跳,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到达心肌。癌细胞扩散,是因为突变的基因改写了指示。病菌住到肺里,是因为有人在捷运上打了个喷嚏。这里没什么形而上的事,
一切都只是技术问题。
现在就算有人死于台风、车祸或战争,我们还是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技术问题,可以预防而且是应该要预防:政府应该要有更好的天灾政策,市政府应该要有更好的行车规划,将领应该做出更好的军事决定,这样就能避免死亡了。现在只要一出现死亡,几乎诉讼和调查就是自动随之而来。“他们怎么会死?一定是哪里有人做错了!”
只要是技术问题,就会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
“永生者”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焦虑的一群人
虽是少数,但已有愈来愈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公开表示,
现代科学的代表任务就是要战胜死亡、赋予人类永恒的青春。
许多硅谷巨擘都抱着这样的梦想。我们已经可以感受风雨欲来:
人类不再平等,不死就在眼前。
有专家认为,人类到了2200年就能打败死亡。库兹威尔和得桂甚至更为乐观,他们认为到了2050年,只要身体健康、钞票也够多,都可以大约每十年骗过死神一次,藉此达到长生不死。
当然,他们只是达到长生,而不是真正不死。这些未来的超人并不像神一样绝对不死,仍然可能死于战争或意外,而且无法起死回生。只不过,他们不像我们这些凡人终有一死,他们的生命不会有到期日。只要没有炸弹把他们炸个粉碎、没有卡车把他们辗成肉酱,他们就能永生。
这样一来,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历史上最焦虑的一群人。凡人知道生也有涯,因此愿意冒险体验人生,像是登上喜马拉雅山或是泳渡怒海,又或是走过街道、上餐厅吃吃饭,这些事可也算是相当危险。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永远活下去,像这样不断冒险可能就太疯狂了。
▲
本文摘编自《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
假如可以长生不死,未来社会将被颠覆成什么样子?
家庭结构、婚姻和亲子关系就将大为改观。想象一下,如果人能活150岁是什么概念。就算40岁才结婚,后面仍然有110年可活。希望这段婚姻能持续110年,这个想法实际吗?就算是天主教教义派也可能得犹豫犹豫。像现在
多次结婚的情形可能会日益普遍
。像是如果一个女人在40多岁生了两个孩子,等到她120岁,养孩子已经像是个遥远的记忆,只算得上是长长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究竟会发展出怎样的亲子关系。
如果人会活到150岁,人类的职业生涯将会比现在长得多,甚至到了90岁,仍然必须日日新。 与此同时,人类也不会在65岁就退休,让路给新一代,以及和他们创新的想法和期望。想一下你现在的工作环境,不管你是学者、记者、厨师还是足球员,如果你的上司已经120岁了,概念都是在维多利亚还是女王的时候建立的,而且他可能还要再当你上司几十年,这给人什么感觉?
到了政治领域,情况可能还更为险恶。如果普丁继续在位90年,你觉得如何?如果人本来就会活到150岁,那么2016年,掌控莫斯科的还会是斯大林,现年138岁,老当益壮;毛主席123岁,正值中年;伊丽莎白还是公主,等着从121岁的乔治六世手中继承王位。至于她的儿子查尔斯,可得等到2076年。
▌
人类对抗死亡的战争,将成为本世纪的“旗舰计划”
让我们回到现实,就我自己看来,在二十一世纪想永保青春还为时过早,现在就抱太大期望、大概只会迎来很大的失望。知道自己终将一死并不好过,但如果是一心不死却梦想破灭,可能更难接受。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连自然寿命的一年都还没能延长。现代医学的成功之处,是让我们免于早死,能够完整过完应有的人生。想达成这个目标,医学必须重新打造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运作,并设法再生各种器官和组织。究竟在2100年能不能做到,现在绝对仍在未定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