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旅之声
“中国旅游”是国家旅游局联合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共同打造的一个官方旅游资讯发布平台,服务广大游客,宣传中国旅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发布  ·  就在明天!杭州热“闹”,别错过 ·  昨天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春天去哪儿?DeepSeek力荐贵州! ·  4 天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春天去哪儿?DeepSeek力荐贵州! ·  4 天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关于转发《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 ... ·  4 天前  
临沂新闻  ·  走,看临沂灯会!有精美礼品!就在今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旅之声

改革开放四十年春运八大变迁:从“回家”到“旅游”

文旅之声  · 公众号  · 旅游  · 2018-02-06 17:04

正文

新春日近,春运渐忙。把时间的纵深拉长,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春运,我们能发现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变迁一:从1亿到近30亿,规模扩大30倍


翻阅新中国春运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994年。当年,“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有关方面也确定了“以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必要时请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做好相关工作的原则。


春运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焦点,还得从改革开放开始时算起。改革的春潮让中国人口得以大规模流动,收入的提高让人们有闲钱旅游,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1979年,我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一票难求”成为此后每年春运的焦点。


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四十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


——变迁二:时速40公里到350公里,高铁压缩时空距离

这是1月31日清晨在贵阳北动车运用所拍摄的动车组列车。春运即将开始,贵阳北动车运用所各个系统的工作人员对动车组列车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确保春运期间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新华社发 吴吉斌 摄


经历过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春运的人不会忘记绿皮车。那一节节车厢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也承载着归家路途的艰辛,不仅仅是车厢的拥挤,还有走走停停缓慢的速度。那时,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现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超过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0公里的距离,几十年前几乎要一天一夜,现在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高铁将时空距离大大压缩。


2018年,随着3038公里新建高铁加入春运,铁路整体发送人数至少增加3000万人次,其中约6成是乘高铁出行。


——变迁三:从“小窗口”到“大数据”,颠覆购票方式


“买票”是几十年来春运永恒的主题。但如何买票这些年有了天壤之别。


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副主任黄欣以前在广铁集团工作,2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春运客运服务。据他回忆,那时广州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到了夜里,人们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的研发使用,人们通过网络“动动指尖”即可购票。


“12306现在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556.7亿次,最高峰时页面浏览量达813.4亿次,1小时最高点击量近60亿次,平均每秒约165万次。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500万张。”铁科院电子所副所长朱建生说。


现在,互联网包括手机APP售票量占总售票量的6成以上,大城市超过8成。


——变迁四:从“战场”到“机场”,候车环境天壤之别


“就像打仗一样,在车站几十天不能回家,每天在车站广场和候车室疏导人流,生怕出事。”每当提起当年的春运,已经退休的北京西站原党委副书记姚鸿仁仍然心有余悸。


黄欣回忆当年“惊心动魄的场面”说,那时车站、候车室全是人啊,密密麻麻的人头看着吓人。人们像潮水一样,一拨“潮退”后候车广场满是挤掉的鞋子。


“一到春运,每天一睁眼最怕就是聚集在车站里人群走不了,发生踩踏这样的事故,每天胆战心惊。”黄欣说。


当年春运时的火车站犹如“战场”,让现在坐惯了高铁的人难以想象。如今的高铁车站已经跟机场差别不大,更多人喜欢算计好时间到达车站,通过电子设备自行打印车票,然后可以逛逛里面的商场买点特产,或者坐下来喝杯咖啡候车。

2月1日凌晨,乘坐由北京站发往重庆北站的3603次列车的旅客在北京站进站乘车。当日,2018年春运正式启动。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变迁五: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互联网+”上列车


“在火车上还能吃到热乎乎地道的红烧肉,以前真是不敢想!”春运期间,家住包头的常先生在北京至呼和浩特的Z315次列车餐车上乐呵呵说道。


今年春运,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团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率先在Z315/6次、Z317/8次列车推出“中式快餐”预订和送餐服务,让旅客尽情享受“舌尖”上的春运。


火车吃饭是个大问题。过去的绿皮车,能上去已经不易,要想在车上吃上热饭热菜是件奢侈的事儿。随着乘车环境逐步改善,人们能吃上列车供应的盒饭,更多人选择自带干粮。


据一些退休的铁路列车员回忆,那时带什么的都有,有带烙饼大葱的,带饭盒的,后来带面包、火腿肠、方便面的越来越多,条件好点的甚至带上烧鸡啤酒。列车上有一节餐车,还有小推车送的盒饭,每趟车最便宜的盒饭总是卖得最快。


现在,列车上的盒饭越来越丰富,从15元到七八十元的都有。去年夏天开始,铁路推出了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人们在高铁列车上的餐饮更加丰富了:不仅有肯德基、真功夫这类快餐,还有牛肉面、狮子头、盐水鸭等地方特色美食。


——变迁六: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回家之路更轻松


在人们记忆中,春运总是和铁路列车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春运公路出行才是“大头”。在今年近30亿人次客流中,铁路运送的不足4亿,80%以上都通过公路回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