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妈罗罗
六妈关于婴幼儿辅食喂养以及儿童教育、亲子游攻略的靠谱分享,以及少而精的独家团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40岁后简直不要“太香了” ·  2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百般尝试,我终于让孩子成功进入了背单词轨道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妈罗罗

孩子小学学测量时常遇到这些麻烦,学前我们可以怎么做?

六妈罗罗  · 公众号  · 育儿  · 2021-12-28 11:00

正文

测量是数学在真实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本质上来看,它把数学中两个最关键的领域,数与几何连接在一起。 测量的范畴包括了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温度和时间等, 我们今天主要聊一聊关于长度的测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在使用长度,而且, 长度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在数学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包括推理和逻辑。 但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并不是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测量,而是以反复操作来熟练相关技能。

关于长度的测量,我们来看孩子在小学阶段会遇到哪些问题:
1. 孩子不知道应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尺子的非起点端开始测量;

2. 孩子在测量时,不能将尺子与被测物体对整齐,会出现斜着放尺子的情况;
3. 判断长短时,只关注一端,而忽略其它情况;
4. 会将不同的单位直接相加,如3厘米加2米是5米;
5. 不能很好的判断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单位。

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都是相当简单的,但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却有难度,所以 我们可以在早期带孩子参与更多有关测量的活动和游戏,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的经验。

有研究表明一岁的孩子就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判断,不过,甚至有许多小学生也不能准确的理解长度守恒,或者进行传递性推理的应用。而这些逻辑概念又相当重要。皮亚杰曾做过一个实验,给孩子呈现两排火柴,每一排中的火柴长度不同,数量也不一样,但每一排的总长度相同。从我们成人的视角来看,两排火柴的长度肯定是相同的,但许多孩子会认为,火柴数量多的那一排更长,原因是火柴的数量更多。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长度守恒的观点,这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很简单,测量同样的长度,火柴的长短和它的数量之间刚好是相反的关系。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具有挑战性,经过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形成。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多、更好的促进孩子去了解测量,下面我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大家一些建议。

直接比较长度
起初孩子是根据直觉对多种物体进行比较、排序的,这个过程,他们也在逐步的学习表示特定维度的词语,如长短、高矮等。(1岁+)

从最简单的比较两个物体长度开始,引导孩子能描述清楚,铅笔比小棒长,小棒就比铅笔短。在比较两个物体长短时,孩子能够选用准确的比较方式,即 一端对齐,通过另一端比较长短。 (3岁+)

之后孩子能够根据给定长度进行一些拼摆,如摆出和铅笔一样长的小棒,摆出和凳子一样高的积木等。(3岁+)

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不同的物品,让他们按照长短进行排序,一般3岁+的孩子能够给5个物品排队。这个过程,已经涉及到了长度的传递性。

间接长度比较
我们都知道,a比b长,b又比c长,那么不比较,你知道a和c谁长吗?这样借助第三个物体来判断两个物体长度的关系,就是 长度的传递性,需要孩子进行合情推理 ,对于成人来说是浅显的道理,但孩子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他们可能要到四五岁,再加上相关的体验,才能明白。

对于孩子来说,直观体验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们帮他准备a、b、c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棒,让孩子在两两长度对比的操作中,感受三者之间的长度关系。
但孩子具备这种意识,还是为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无法直接进行比较的判断,如茶几和门相比较,谁更宽?此时孩子就可以借助第三种物品,如一根绳子进行测量,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发现门比绳子短,茶几的宽比绳子长,由此可以得到茶几比门宽;
②用两根绳子进行测量,一本绳子选取和茶几宽度一样,另一个绳子和门的宽度一样,然后比较这两根绳子的长度即可。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应鼓励5+的孩子积累这样间接比较的经验。

不同方式的测量活动
在正确建立尺子的概念之前,孩子会经历用各种标准进行测量的过程,这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方法,也为了孩子最终发现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做铺垫。

小棒是孩子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工作,关于运算和几何的学习离不开他,现在学习测量,同样会用到小棒。

孩子要积累丰富的,使用小棒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如这本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测量时需要将使用的小棒(即选定的测量标准)头尾相接,不能有间隔或者重复排列的情况;用来测量的小棒要尽可能摆成一排,不能歪歪扭扭,否则测出来的结果不准确;选择的小棒要同一长度,否则无法在最终进行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书本的长度是6根小棒多一些”这样的情况,孩子会遇到问题,无法用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我们就 可以顺势介绍给他们估计的概念,让他们学会用大概来说话。 我们规定, 剩余的小棒大于半根就算作一根,少于半根则忽略不计。

这种估计的意识,又是孩子认知的一个难点,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眼中看到的数量都是准确的,从现在开始,他们就会 学着用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词汇来进行一些不太精确的描述。

还可以让孩子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积木、乐高、牙签、铅笔等都可以作为标准,来测量同样的长度 ,如这支笔的长度,用小棒来测量有5根小棒长;用积木的长边来测量,大概有3块积木那么长;用积木的短边来测量,大概有6块积木那么长。这样的游戏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长度守恒的概念,再来解答前面提到的皮亚杰的测试问题,就不难了。

可以和孩子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如我大概有7根小棒那么长,你知道我是谁吗?这个游戏将因果倒置了,孩子需要根据长度来寻找身边的物体,这是孩子对于测量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

认识身体尺
其实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有好多把尺子,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做测量, 我把这本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推荐给大家。

这本绘本中,具体介绍了 一拃、一脚印、一步、一 tuǒ (两臂平伸开的长度)等生活中常用身体尺 ,并针对各种身体尺介绍了有趣的测量活动。我们可以依赖书中的情境,鼓励孩子选用合适的身体尺,对自己家进行测量。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积累,测量较长的物体用选用较长的标准,如一庹、一步,测量较短的长度选用较短的标准,如一拃、一脚印等。这都为后续孩子遇到标准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等时,选用合适的单位做铺垫。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都是在重复积累测量长度的经验,并在行动中感受选定测量标准的重要性。而孩子了解面积(二维)和体积(三维)的测量虽然困难,但本质上也是测量标准叠加的一个过程。而这样的经验,可以从长度测量中迁移过来。所以,测量的经验,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孩子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如果家里没有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可能我也没办法正确评估小周老师这系列内容的价值。但现在,我看这些内容的时候,都会规划怎么带小七玩,真的就是玩乐中,数学思维就慢慢建立了。

昨天我和朋友聊天时,她说起小七现在语言方面表现挺好的。我跟她说,如果没有生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那大概率孩子所呈现的好的方面,背后都是家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我从没考虑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学霸,这几年放弃事业的进步回家自己带娃,就是希望帮孩子把早期基础打好了,思维和习惯建立了,能够早些撒手。

可能一些家长现在看到这系列内容就头疼,觉得累。但早累晚不累吧,早日培养出自主阅读的习惯,就可以早点儿不口干舌燥的讲书;早日在玩中学培养出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各科学习都不会太吃力。亲爱的们,打起精神,加油吧~

Read More
计算老出错,“马虎”真的不背锅,来看看这些好习惯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