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八十):眼界决定境界。
同治十一年的盛夏,渐露颓势的大清王朝,庙堂之上弥散着焦躁的气息。 在紧锣密鼓的一番准备后,30名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孩子将乘坐轮船由上海出发,他们将横跨广袤的太平洋,在旧金山登陆。在原计划中,这30名孩童将在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学习生活达15年之久,所耗用的重金将由清廷承担,但回国后要服从清廷统一安排工作,不得私自决定去留。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生,去向当时清廷达官显贵们一直所不齿的“蛮夷”学习。
早在咸丰十年,从耶鲁求学归国的容闳先是向洪仁玕提出组建新式军队、设立武备学堂以及海军学堂等建议,同时建立有效能的庙堂机制以及推行教育措施,并提出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新思想、新技术的设想。但在看到太平天国的一团乱象之后,转而到洋行工作的容闳因为机缘巧结识了中兴名臣曾国藩,开始和清廷合作,其中关于清廷斥资重金派遣留学生赴美求学的提议,被曾国藩敏锐地察觉到重要性,虽然花费重金但是可以给清廷培养一群自己的精英,相比于央求洋人交出他们的技术,自然属于上策。
曾国藩当即联合李鸿章等人上书表示:“仿效西方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以实现逐步自强的夙愿。此乃创世之举,古今未有之事。”清廷当即下旨访选各省聪颖幼童,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求学。其后每15年为一期,按期分批回国。之所以选择儿童,一方面考虑到他们学成之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朝廷。而另一方面,小孩子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又要好得多。
然而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遥远的美洲学习,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科举考试仍然是学习的正途,所谓的西方科学,不过是蛮夷奇技。所以费力招到的30个孩子中没有一个是达官贵胄子弟,他们大多出身于贫苦之家,大胆地选择了这一困难重重之路。但回报总是和风险成正比的,一共120名儿童成才的比例也很高,至少有50名幼童其后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耶鲁、哈佛之类的名校更是超过30人,这些孩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可惜的是目光短浅的清朝保守派看到留学生越来越多地学习西方文化,害怕他们丧失了对清廷的忠诚,于是中途下令把他们召还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