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余晟以为
我是这么以为的,当然你也可以那么以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州房探  ·  大壮名城为什么卖不好? ·  19 小时前  
广州房探  ·  大壮名城为什么卖不好? ·  19 小时前  
成都日报  ·  工信部首批名单公示,成都5个项目入选 ·  23 小时前  
李楠或kkk  ·  我最常用的提示词结构其实是 RGB ... ·  2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开通一周,广州“全宇宙最小地铁口”封神 ·  2 天前  
政法频道  ·  新年上新!《长沙一分钟》第二季来了 ·  4 天前  
政法频道  ·  新年上新!《长沙一分钟》第二季来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余晟以为

分享一些习惯

余晟以为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6-12-02 08:20

正文

这篇文章的初稿写于七年前。现在回头看,觉得还是很有用,而且对大家应该也很有用。根据新的情况我做了一些修订,写在下面。


长期的任务,要尽早开始

一般来说,长期任务总是比较烦人,也有难度,而人心里总有逃避困难的趋势。所以最后的结果或者是最后干脆放弃,或者是剩下一点点时间手忙脚乱地赶工。我自己之前也有这样的教训,还安慰自己说“要轻松生活,抛开烦扰”。其实抛开的只是暂时的压力,任务是躲不掉的,到最后几天迫于无奈再来动手,只能是狼狈不堪。

后来我才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别的,而在态度。如果调整好心理状态,尽早了解情况并不必然带来的心理压力,反而因为时间充裕,有信心把握进度,即便中间遇到突发的问题,也留有时间解决。

更重要的是,尽早着手,可以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的时间:比如说,接到一份文档,需要在三天后给出意见,就不能想当然地“过两天再说”,而要在当天大致浏览一遍,下面的三天时间里,就能在坐车、走路、等电梯的零碎时间来思考。如果没有尽早了解,这些时间就浪费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也没干——阿基米德若不是之前遇到了问题,在澡盆里泡一万年也想不出办法检测皇冠的真伪。

前些年我看朱光潜先生的书,他讲到自己的一条经验是“做事要从难的部分下手,而不是从容易的部分下手”,这样“后面才会越来越轻松”,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时常跳出来想想:目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做的工作总是有具体的目的和意义的,但工作往往是非常具体的,忙起来往往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钻到死胡同里,忘记了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想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什么了。

有一次我需要搭个演示环境,手上有两套方案A和B,方案A估计要半小时,方案B估计要一小时,于是我选择了方案A,可是动手之后才发现服务器缺乏一个必要的组件,于是先费劲添加好这个组件,再编译自己需要用到的软件,又发现在64位环境下会编译出错(以前我只在32位机器上编译过),上网查发现需要打一个补丁,于是又四处去寻找这个补丁……此时已经用掉一个多小时了,下面还不知道会有多少问题。这时候我忽然想到要跳出来看看,自己真正要的只是一个演示程序,解决打补丁、找软件之类的问题虽然很有意思,但其实从任务的角度考虑,是浪费时间,于是果断选择方案B,一小时后就顺利解决了。

据我观察,很多技术人员都热衷解决纯技术问题,温伯格在《技术领导之路》里称之为“hacking (神游)”。神游很好玩,容易上瘾,但我们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我们花费时间做的大多数事情,总有明确的目的。忘记或者偏离了目的,就会产生浪费。

不忘目的还要做到的:哪怕忙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没有头绪。工作的压力很大,忙得焦头烂额是常有的事情,许多人就在这种忙碌中失去了方向,往往忙了整天,下班了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干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价值。我自己每天做了什么都会记录下来,有了这些记录,下班路上或者睡觉之前就可以想想:自己究竟要干什么,目前的安排是不是可以做些调整……持续的思考,才会产生感悟,才有可能改进。否则,有可能一直陷入“瞎忙”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

我承认自己也喜欢玩,没事的时候上微信、看看论坛、聊聊天,确实很有意思,信息不断更新,总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冒出来,可是这样也确实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即便“在做事”效率也很低——专注才能保证效率,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做事还要耗费意志力约束自己。

摸索反思之后,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比如现在八点二十,我可以告诉自己,上网玩二十分钟,八点四十开始学英语。因为有了明确的时间界限,反而会想在这二十分钟之内,尽可能高效地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看了,而不会慢慢“浏览”;到设定的时间点,一定要令行禁止,专注地做之前决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从小事开始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时间点,对培养执行力很有好处——如果许多小事都能做到“说做就做”,慢慢的,复杂一些大一些的任务,也能够“说做就做”了,有惯性、也有信心去完成。

留下详细的记录

最早的时候这条是“写日记”,现在是“留下详细记录”。

我在2008年翻译温伯格的《技术领导之路》,看到他说记日记的好处,为了验证,我也选择每天记日记。经过一段时间,我确实获得了关于自己的全然不同的视角:每天到底干了什么,时间花到哪里去了,还有什么事情没做。如果没有日记,这些都是一团混沌。有了日记,心里就有清楚的认知。

此外,针对长期重要的事情,日记还可以提醒鞭策自己。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时常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如果没有日记,我多半只觉得“这段时间总是无事可干”,但日记里会写下“今天是感觉无事可干的第八天了”。结果对自己督促压力会大很多,动力也会强得多。

现在我已经不写日记了,但每天还是会写工作记录。每天早上到公司,先对着日历把今天要做的事情理一遍,记下来。中途做的决定、开的会议,都有相应的记录。持之以恒,我确认自己对工作、对时间、对自己的状态,是有明确认知的。

早起

最早我是不同意“早起”的。我猜大家都差不多,上大学之前,早起总是和一些不愉快的记忆纠缠在一起。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没有人管了,终于可以睡到几点是几点了,工作之后就更是如此。

改变来自我看的一本讲解睡眠的书,作者提到:你感到困未必是睡眠不足,而可能是身体没有被唤醒。醒来之后多做一些运动,可以迅速唤醒你的身体,清醒神志。要做运动,起晚了多半是不行的,因为四下里人都多起来,已经没机会了。

另一点启发来自上班的交通安排。我刚工作的时候在北京,倒两趟公交,每天7点半左右出发,9点20左右才能到公司。有一天阴差阳错的,6点50就出发,结果8点20左右就到了,路上还轻松很多。而且楼下的肯德基人很少,可以安心吃完早餐,看看书,9点再去办公室。提早40分钟出发,就能早到80多分钟,生生省下超过40分钟。就在那大半年里,我在公司楼下肯德基看完了两本英文小说,感觉自己的英文有了很大进展。

后来我一直坚持早起的习惯,因为和大多数人作息时间拉开差距,意味着避开拥堵节省时间,也意味着,当其他人还没开始工作的时候,你已经把整天的工作安排好,需要其他人协助的邀请已经发出去,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了。

有人主张不要怕花钱,住的离公司近一点,这样路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于是可以放心睡懒觉”。我赞成前半部分,不赞成后半部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睡懒觉未眠可惜。如今大家的生活都很忙碌,早晨是一天中难得的不怎么受外界干扰、神清气爽,而且不疲倦的时间,应当充分理勇。

培养规划和思维能力

在我们这个时代,做各种事情,几乎都有现成的服务,强大的工具来帮忙,加上软件开发里很多时候也提倡“先开火后瞄准”。不经意之间,很多人都养成了比较随便的工作习惯:不想清楚就动手,不动手就开干,做出来再改,边干边改,且美其名曰“试错”。

这是正常的吗?或许在某些情况下是正常的,但一定不是永远正常。因为我亲眼见到很多人,他们不需要多少修改,不需要多少试错,直奔正确的方向而去,或者,至少少踩了很多坑。

这是因为“命好”吗?不是。绝大多数时候,这都是获益于规划和思维能力。在真刀真枪开始做事之前,在把想法落实并组装起来之前,他们就在脑子里推导过,在虚拟的空间里演练过,排除了各种问题,判断了各种可能性。毕竟,现实中做事的成本再低,都低不过脑子里的推演。

拿我熟悉的IT行业来说,我自己认定,也反复向程序员们灌输的一个观点是:好的架构师是很会算的,而不是一切都靠“压测”。程序能够负载多大的规模和压力,超出这个负载能力,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大概多久会出现……优秀的架构师,甚至只是优秀的开发人员,内心对这些问题一定有明确的答案。否则,即便误打误撞进入了还不错的状态,整体来看还是处于高风险高成本的状态。

树立大局观

经常有朋友与我讨论跳槽的事情,眼下有几个选择,很难决定。一般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暂时不看薪水、职位这些,考虑另一个问题:十年,或者五年之后,你希望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按照我的经验,能这样去想的人,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太差。

我自己也遇到许多取舍、抉择的问题,比如我总觉得自己关于计算机的基础还不够扎实,我的英语还不够好,书也读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还不够好,我的文章写得还不够好……于是想去补习基础、去学英语、去躲读书、去看大师的照片、去练习写作……

不可否认,做其中的任何一件,只要认真去做,都会给人成就感,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顾。在需要选择的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努力摆脱一本书、一门知识、一件事的局限,跳出来想一想,宏观看来自己现在究竟在怎样的状态,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将来希望做个怎样的人……

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以从容抉择,即便放弃了一些看来还不错的机会也不可惜,甚至会暗自庆幸。李笑来老师讲过(当然他现在似乎不太讲了),诱惑许多时候是伪装成机会出现的。拿着大局观的照妖镜,许多诱惑才会显出原形。

培养大局观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把长期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写下来,时常看看。如果你每周看看自己的月度、季度、年度目标,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又接近了多少,往往会对大局观有更真切的感悟。同时,也能更准确地把“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及时变为“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在我看来,对工作而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