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早教微观
微者,精妙也;观者,谛视也。以早教微观,可以知上策,明幼规,察园涵,破迷题,了师心,安父母,健童生,谐成长,共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宁德广播电视台  ·  出行请注意!宁德这条路将封闭施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早教微观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在家里却要父母追着喂?

早教微观  · 公众号  ·  · 2018-11-30 19:56

正文


经常有家长在一起讨论,孩子在幼儿园吃嘛嘛香,他们还总收到老师对孩子吃饭棒棒的表扬,可怎么一回到家却要家人追着喂才吃饭呢?孩子是一样的孩子,家里准备的也都是他喜欢吃的饭菜,那么,他行为表现差异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原因一:进餐要求不一样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进餐时,孩子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专心吃,不可以轻易离开座位和同伴交谈,更不存在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饭,允许他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的现象了。因为专心投入“吃饭这件小事”,孩子就能品尝出饭菜的美味,吃得香也不磨蹭了。


原因二:在园不吃零食


当孩子感到吃饱了,幼儿园老师不会再勉强孩子继续吃;偶尔孩子一餐吃得少,老师也不会在两餐中途额外给孩子添加食物;平时,老师会安排丰富的活动,尤其是户外体育活动,让孩子拥有充足的运动量,体能消耗了,自然吃饭特别香。



原因三:吃饭氛围不一样


幼儿园有很好的氛围,年纪相仿的孩子坐在一起,大家吃的都是一样的食物,其乐融融。即使有不想吃饭的孩子,看着旁边的小伙伴在大口大口地吃着饭菜,自己也会跟着吃起来。


在家里,父母自己可能就会边吃饭边看电视、玩手机等,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打造良好的家庭进餐氛围。

看出来了吗?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背后其实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爸爸妈妈们,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变脸”,是时候反思家庭食育的问题了。克服溺爱、偏爱、护短的心理,从几个常见的儿童进餐行为问题入手,小编带你一起来实现孩子在家也能好好吃饭这件事儿~


01

孩子经常边吃边玩,怎么办?


❖ 原因分析


孩子养成边吃边玩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科学喂养的方法。


过分迁就孩子,只要孩子能吃进饭,孩子做什么都可以;没有为孩子建立有节奏的生活习惯,孩子正玩在兴头上的时候硬拉着孩子去吃饭;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餐桌礼仪教育等。



❖ 你可以这样做


1、孩子到两岁左右,就引导他乖乖地坐着吃饭,不可边吃边玩。

2、家庭成员共同遵守餐桌礼仪,家人到齐之后一起用餐,围着餐桌边吃边交流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用餐时光的愉快气氛。

3、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如将电视遥控器、玩具等收起来。

4、孩子吃饱后,就不要再硬塞给他吃。



02

孩子饭量波动大,怎么办?


❖ 原因分析


孩子有时运动量不足,消耗少,缺乏饥饿感;有时零食吃得过多,对正餐没有兴趣;开饭时间不固定,打乱孩子的消化规律;情绪、生长发育需求的变化等都会造成孩子食欲的波动。


❖ 你可以这样做


1、对于孩子食欲时好时坏的问题,建议家长宽容接受这种波动,让孩子根据饥饿程度自己选择进食量。

2、限制孩子吃零食,尽量少吃甚至不吃。

3、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促进消化,提高食欲。

4、对于突然饭量减少的孩子,需要细心观察,是孩子胃部不舒服,还是情绪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03

孩子挑食偏食,该怎么办?


❖ 原因分析


挑食其实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孩子开始学着自己作决定,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食;随着孩子味觉的感知发展,对食品的味道有了一定的喜好,例如偏爱甜食、油炸的食物等;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偏好,孩子受影响自然地模仿;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也会造成孩子偏食或者挑食,例如缺锌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